1、内蒙古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比较分析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内蒙古和东北三省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近几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步提高,分析内蒙古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情况,了解农民种植意向,对于更好地安排部署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规划,促进农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重点分析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和
2、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益。从粮食生产的单位产能、单位投入、单位收益以及农民在种植粮食作物时的收益变化考证粮食生产效益。采用对全区 5 个粮食主产盟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效益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影响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的主要问题,找出种粮农民增收途径,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粮食生产效益分析 (一)内蒙古粮食生产分布情况 1.分地区分布,五盟市产量超八成。内蒙古的粮食主要产自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赤峰)四个盟市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它们的粮食产量居全区前 5 名,这些地区 2012 年合计粮食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 87.39%,其中呼伦贝尔市占 22.37%,兴安盟占 1
3、3.47%,通辽市占24.05%,赤峰市占 19.78%,巴彦淖尔市占 7.73%,其他盟市合计占 12.61% 。 2.主要作物分布,四大主要作物产量占九成,玉米超七成。2012 年内蒙古的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合计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 90.15%,玉米占 70.57%,小麦占 7.45%,马铃薯占 7.31%,大豆占 4.82%。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占玉米总产量的 82.2%;小麦种植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和兴安盟,占小麦总产量的 76.16%;马铃薯种植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和赤峰市,占马铃薯总产量的 82.
4、34%;大豆主要产自呼伦贝尔市,占大豆总产量的 86.44%。 (二)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能平稳增长 1.全区粮食总产量连增,单产连增,单产增速减缓。内蒙古近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从 2009 年的 396.3 亿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505.7 亿斤,增加 109.4 亿斤,平均每年增加 36.4 亿斤,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产量的逐年增长。2009 年内蒙古所有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为每亩 487.1斤,2012 年内蒙古所有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为每亩 603.2 斤,年均每亩增加 38.7 斤,年均增速 7.38%,增速有减缓趋势。 表 1 2009-2012 年粮食数据 图 3
5、内蒙古近年粮食单产增速趋势图 2.粮食主产区四大粮食作物单产三增一降。内蒙古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除小麦外,其余呈逐年增长态势。玉米单位面种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947 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1163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72 斤,年均增长 7%。大豆单位面种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181 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259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26 斤,年均增长 12.6 %。马铃薯单位面种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2182 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2365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70 斤,年均增长 3%。小麦单位面种产量有增有减,4 年都保持在 500 斤以
6、上。 图 4 主产区四大作物亩产走势图 3.分地区看。玉米是内蒙古粮食产量的支柱,占总产量 70%以上。呼伦贝尔市单位面积产量由 2009 年的 293 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783 斤,平均每年增长 163 斤,年均增长 38%,是增长幅度最快的。其次是兴安盟,单位面积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602 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861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86 斤,年均增长 13%;赤峰市的单位面积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1224 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1386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54 斤,年均增长 4%;通辽单位面积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1300 斤增加到 201
7、2 年的1400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33 斤,年均增长 2%以上;巴彦淖尔市单位面积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1315 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1383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23 斤,年均增长近 2%,巴彦淖尔、通辽和赤峰 3 市的平均亩产都在 1400 斤左右。 小麦。三个主产区中的两个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产能都有下降,呼伦贝尔市单位面积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687 斤下降到 2012 年的 480斤,平均每年每亩下降 69 斤,年均下降近 12%,巴彦淖尔市单位面积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758 斤增加到 2012 年的 717 斤,平均每年每亩下降13 斤,年均下降
8、 2%,主要原因是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在下降,优质土地首选种植玉米;兴安盟单位面积产量由 2009 年的每亩 350 斤增加到 2012年的 452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34 斤,年均增长 9%,单产低,效益也低。大豆。主要产自呼伦贝尔市,占全区总产量的 86.44%,由 2009 年的每亩 102 斤猛增到 2012 年的 285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61 斤,年均增长 40%,原因是价格近年上涨快,适宜在当地种植。 马铃薯。内蒙古的特色粮食作物,全区各地区都有种植,但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和赤峰三市,乌兰察布的马铃薯近年发展很快,以旱作为主,品种优,但亩产相对低,由 2009 年的
9、每亩 707 斤增加到2012 年的 1237 斤,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176 斤,年均增长 20%,呼伦贝尔和赤峰两市单位面积产量相对比较高也稳定,是乌兰察布市的 2-3 倍,但种植面积相对小很多。 (三) 单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产值情况 1.受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上升和产量不断增加的影响,内蒙古单位面积粮食产值也连续增长。 玉米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809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147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113 元,年均增长 12%。 小麦单位面积产出由2009 年的每亩 687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738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20 元,年均增长 3 %。 大豆小
10、麦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326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507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60 元,年均增长近 16 %。 马铃薯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1211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485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91 元,年均增长 7%。 2.分地区分品种的每亩平均产出水平。 玉米,平均亩产出在 1000 元以上的有 3 个市,他们是巴彦淖尔、通辽和赤峰。呼伦贝尔市单位面积面种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249 元增加到2012 年的 855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202 元,年均增长 51%,是增长幅度最快的,比全区平均增速高出 38 个百分点。其次是兴安盟,单
11、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481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775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98 元,年均增长 17%,高出全区平均增速 4 个百分点。巴彦淖尔市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1049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571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173 元,年均增长近 14%,高出全区平均增速 1 个百分点。赤峰市的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1224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344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40 元,年均增长 3%,低于全区平均增速;通辽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1040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190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12、50 元,年均增长 4%以上,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小麦三个主产区中一减两增。呼伦贝尔市产出有所减少,呼伦贝尔市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625 元减少到 2012 年的 518 元,平均每年每亩减少 35 元,年均减少近 6%;巴彦淖尔市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年的每亩 811 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982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56 元,年均增长 6%,高于平均增速 3 个百分点;兴安盟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 350 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450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33 元,年均增长 9%,高出平均水平的 6 个百分点。 占大豆总产量 86.44%的呼伦贝尔
13、市单位面积产出由 2009 年的每亩192 元猛增到 2012 年的 628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145 元,年均增长 48%。马铃薯是乌兰察布的主打产品,近年发展迅速,由 2009 年的每亩275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860 元,平均每年每亩增长 194 元,年均增长 46%,呼伦贝尔和赤峰两市单位面积产出比较稳定,赤峰略有降低,亩产出都在 2000 元以上,高于平均水平。 (四)单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的投入情况 1.主产区单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投入。由于种植业各项生产要素价格的普遍上涨,导致种植业单位成本增加。 玉米单位面积投入由 2009 年的每亩 326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4、468 元,平均每年增长 47 元,年均增长 12.8%,2009-2012 年平均每亩投入 388元。 小麦单位面积投入由 2009 年的每亩 338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436 元,平均每年增长 33 元,年均增长 9%,2009-2012 年平均每亩投入 389 元。 大豆单位面积投入由 2009 年的每亩 202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302 元,平均每年增长 33 元,年均增长 14%,2009-2012 年平均每亩投入 251 元。马铃薯单位面积投入由 2009 年的每亩 516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570元,平均每年增长 57 元,年均增长 10%,2009-20
15、12 年平均每亩投入 570元。 图 6 四大作物单位投入趋势图 2.单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品种投入构成。 表 2 2009-2012 年主要作物投入构成(%) 分品种看,玉米投入中最大的前两项是用工和化肥,分别占 28%和22%;小麦投入最大的是化肥和收获,分别占 24%和 18%;大豆投入最大的是收获和用工,分别占 26%和 16%;马铃薯投入最大的是种子和收获,分别占 34%和 24%。这些都是和不同作物的耕作方式和条件有关。 分项目看,种子投入中马铃薯的比重最大,大概有占 1/3;化肥中小麦和玉米最高,在 1/4 到 1/5 之间;农药项目投入中,四 4 个品种差距不大,在 2%-4
16、%;地膜只有玉米使用,其他三种作物一般不会需要;耕种项目也是小麦和玉米相对大,分别占 10%和 13%,是大豆和马铃薯的 2 倍;灌溉中玉米、小麦、大豆 3 种作物相当,分别占 9%、10%、9%;收获中最大的是大豆,占 26%,最小的是玉米占 6%;用工是玉米和马铃薯占最大,几乎是小麦和大豆的 2 倍。 (五)单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收益情况 种植业生产效益及变化发展趋势是引导农民种粮倾向的根本因素,除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外,一般情况下是什么效益好,农民就种什么,什么发展前景好就多种什么。 图 7 四大作物收益趋势图 分品种看,玉米 2009-2012 年的平均收益为每亩 625 元,小麦为每亩 3
17、07 元,大豆为每亩 264 元,马铃薯为每亩 854 元。 玉米 2009-2012 年的每年每亩平均增 65 元,小麦每年每亩平均减少16 元,大豆 2009-2012 年的每年每亩平均增 42 元,马铃薯每年每亩平均增 136 元。 玉米 2009-2012 年的每年每亩平均增长 12%,小麦每年每亩平均减少5%,大豆每年每亩平均增长 18%,马铃薯每年每亩平均增 22%。 总的来讲,四大作物中收益最高的是马铃薯和玉米,马铃薯受近年价格波动起伏的影响,收益呈下降趋势,种植面积也呈下降趋势;玉米收益受市场价格和需求影响,平稳增长,种植面积同步增长,是四大品种中最好的;小麦和大豆收益低,小麦
18、收益有下降趋势,大豆在地水平上缓慢增长,小麦种植面积略有增加,大豆受国际市场价格和种植条件影响,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表 3 四大主要作物播种面积 (六)收益最大化是作物种植选择的主要条件 2009-2012 年,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四大粮食作物平均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比显示,玉米最大,达到 1:1.61,同时玉米也适宜内蒙古地区种植,成农民首选,种植面积达 283 万公顷。其次是马铃薯,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比为1:1.5,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播种面积不算很大,小麦和大豆的效益低,播种面积逐渐变小。 表 4 2009-2012 年主产区四大作物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比 二、影响粮食增产、农民增
19、收的主要因素 (一)农资价格持续走高,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加,无形中压缩了种粮农民的利润空间 表 5 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资价格对比 2011 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 6.3%,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才比上年上涨 6.8%,相差 0.5 个百分点,2012 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 4.9%,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才比上年上涨 5.3%,相差 0.4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增长相对缓慢,种粮农民的利润空间很小。 (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薄弱,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抗灾救灾抗风险能力不足,影响农民生产效益 农业生产基本属于自然经济,受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的影响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20、政府每年都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但相对于农业的发展仍显不足。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缓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很多地区还是“靠天吃饭” 。 2012 年受旱灾、洪涝灾、风雹灾、冷冻灾共计 2060.7 千公顷,比2011 年增加了 2%。2007 年开始,内蒙古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政策相对滞后,缺少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农民风险意识淡薄,认识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粮食生产损失巨大,影响农民生产效益。 (三)生产方式落后,规模效益不足 内蒙古农业生产目前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生产模式,每户几块地,分散经营,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1、农业规模效益尚未形成。2012 年农用机械总动力比上年增长 3.4%,节水灌溉机械增长 1.5%,旱涝保收面积仅增 0.3%。足见发展之缓慢,影响农民生产效益。 (四)种粮等补贴政策力度不够,难以发挥理想的促进作用 2012 年内蒙古粮食直补 5.7827 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 8384.1万亩,亩均补贴不足 7 元,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难以发挥理想的促进作用。 三、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对策建议 粮食生产关系国家安全,农民利益,社会稳定。国家应从长远出发,制定相应政策,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收。 (一)从宏观政策制定上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护农民切身利益 1.完善
22、种粮补贴方式,建立长效补贴机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有利于农民种粮收益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十八大提出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采取有效方式,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 2.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增加农民种粮比较效益。近年来粮食生产价格虽然稳步升高,但还不足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势在必行。 (二)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提高粮食产能,增加农民种粮生产效益 首先要优化粮食作物布局,根据具体种植条件,增加优良产品及高效益作物种植。其次还要积极发展内蒙古小杂粮种植,生产优质特色高增加值的小杂量,拓展农民种粮收入来源。内蒙古丘陵旱地较多,发展小杂粮和耐旱作物潜力较大。国家应从政策上加以扶持。 (三)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提高抗灾和抵御风险能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对于粮食生产来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