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邻里关系中冲突问题分析摘 要:当今农村生活中,邻里关系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有它深刻的原因,如果没有及时的解决,容易导致形式多样的冲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以河南省 H 村为典型个案,在分析 H 村邻里关系冲突现状及其产生的深刻原因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和巩固和谐的邻里关系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邻里关系;冲突;原因;建议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 “好邻居,赛金宝” ,农村邻里关系的融洽与否,不仅影响各方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还影响到一定范围内群众关系的和谐,然而,近年来,农村邻里冲突现象的频频报道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此,笔者就农村邻里关系
2、冲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望能对农村邻里关系的和谐构建有所帮助。 1 农村邻里关系的内涵及概念界定 1.1 农村邻里关系的内涵 邻里关系在我国古代就早已存在。在古代,按照周朝的制度, “邻”是最小的行政组织。根据小尔雅的解释:“邻,近也。 ”因此,它是居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最后被定称为“邻” ,是以地缘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现代意义上的邻里是指邻居或者街坊四邻,也即街坊邻居、四邻八舍的意思。而农村邻里关系,则是指在农村中以住所地相邻为条件,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互帮互助关系,并主要以道德手段调节的户与户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农村邻里冲突的定义、性质及其产生 何谓
3、邻里冲突?就是指街坊四邻之间在情感上、伦理关系上或者因某种利益不同的而发生的一种带有争吵、摩擦和对立为内容的持久不和的状态。其性质主要表现为村庄之间、农户之间争夺公共资源,传统宗族活动和迷信活动重新恢复和发展。1 如今,农村中有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打工或工作,返乡后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其家庭也能过上富裕的生活,长此以往,那些依然为了生活忙碌的邻居,不免会在心里起嫉妒心理,也会产生另样的仇富心态,进而引发邻里间冲突的产生,由最初的互不理睬到争吵、辱骂和殴打,更有甚者会采用极端手段去毁坏财务、田产和农作物,当然,邻里冲突的产生不止这一方面,农用土地问题、环境污染和侵害、村级选举、宗教和宗族、公共服务
4、和干部腐败等也是产生邻里冲突的重要方面。 2 H 村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冲突问题的表现和影响 2.1 H 村邻里关系的现状 在 H 村的访谈过程中发现,该村邻里关系可以说是整体趋于友好和谐这一状态的。大部分邻里间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甚至有的邻里关系胜过亲戚间的情谊,邻里相互关照,并且都有着对所居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说 H 村邻里关系主题是和睦的,充满了人情味。但这并不排除 H 村就没有邻里冲突。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改革变迁,H 村邻里关系较之过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邻里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与激烈,H 村村民也普遍反映该村邻里关系还是大不如前。 2.2 H 村邻里关系冲突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 当前
5、H 村邻里之间的冲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互不理睬、争吵、咒骂、殴打,还有较极端的毁坏财务、田产、作物,甚至是违法犯罪等。这些冲突问题的焦点,主要涉及宅基地、田间地角的归属,以家族势力为主体对公共职位的争夺问题和一系列心理原因所造成的冲突。一旦发生纠纷,大多数都用武力途径解决,使原本基础脆弱的邻里关系进一步恶化。2 第一,宅基地、田间地角的归属之争。 案例:H 村村民马某与李某是挨家邻居,两家因为宅基等日常交往之小事,早就闹得不愉快,彼此间不说话,冷眼相对,双方经常在自家院里对着指桑骂槐,暗中较劲。去年李某家盖房,便把宅基往两家相隔墙壁间多移了些,马某看到后便开始在自家院子指桑骂槐,后面忍不下去
6、便开始破口大骂李某,起初李某也对着骂,后面恼怒之下,李某便叫了自家在村里的亲戚,冲进马某家对其一家大打出手。两家矛盾升级,闹到了法院,最后虽得以调停,但两家从此视彼此为仇人。甚至双方的子女都对其仇恨在心,难以磨灭。 第二,以家族势力为主体对公共职位的争夺问题。 案例:H 村马某某和李某在该村都具有很强的家族势力。去年该村村委会选举,两人在村长一职的竞选当中,马某某胜出。李某不服,认为马某某在竞选过程中存在买票等暗箱操作问题,要求重选。而马某某认为选举结果已定,加之对方毫无证据,拒绝此要求。两人因此产生了矛盾,从而引起了两大家族间的冲突,造成了不必要的流血事件。 第三,心理上的原因所造成的冲突问
7、题。 案例:村民李某的邻居小刘是一个寡妇,李某看她一人辛苦的拉扯着两个儿子,觉得很可怜,于是对其很关照,经常主动帮她做田里的活,还不时给她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两人关系也因此变得很好。这样没多久,村里面便议论纷纷,有的爱多事的村民更是编出有关李某和小刘的种种不堪入耳的话语。小刘一时之间想不开便喝下农药,幸亏及时抢救才得以没事。李某见此情景,去找那几个多事的村民理论,那几个村民非但不道歉,反而仍说些挖苦的话语,李某实在气不过,便拎起旁边一铁锹把其中一个头部打成了重伤,造成了不该有的悲剧。 通过对 H 村村民的访谈得知目前农村邻里冲突最终所造成不必要的违法犯罪事件日益增多。由于居民间互相不关心、互相不
8、联系和缺乏责任感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死角” ,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有权威人士透露,邻里关系淡漠导致的刑事案件约占总数的 1/ 4。邻里关系淡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情感的沟通,造成人们缺少精神慰藉和安全感,个性受到压抑。有关调查分析表明,邻里关系淡漠者的安全感明显不如邻里关系较为密切者的安全感程度高,而得孤独症、忧郁症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3 农村邻里冲突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当中,邻里之间的冲突时常会因为一些琐事而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具体农村邻里关系冲突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社会背景中邻里关系的变化。
9、在日益发展的农村生活中,邻里关系也随之不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传统上对邻里的情感依托渐渐地转向功利化的需求。 第二,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邻里冲突的潜在原因。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产劳动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单独劳作。分散而独立的生产方式使农民邻里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减弱,日常往来的机会逐渐减少;并且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人们往往重利轻义,重钱轻德,人情味变淡,人们的权益、尊严等个人意识觉醒,一旦自己的权益、尊严受到影响,他们便可能因一些琐事而反目成仇。 第三,贫富差距的拉大。贫富悬殊迫使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或发生迁移,回乡时间减少使原有的邻里关系变得松散,甚至不复存在。 第四,土地
10、冲突。据调查显示,2004 年上半年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收到反映土地问题的有 15312 件,占“三农”问题的 86.7%。3 表现在村民之间,村民和政府之间。土地是农村中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农村中因土地使用而产生的相邻纠纷随处可见。主要体现在宅基地和田间地等方面的冲突。 第五,法制道德观念薄弱。法制在部分落后的农村宣传的不是很到位,使得一些村民对违法行为认识错误,法制观念淡薄,当发生邻里间的一般纠纷时,最先想到的是采用暴力、野蛮的手段解决,而非正规的法律途径,致使冲突进一步加剧。 4 对邻里冲突的几点思考 4.1 努力提高农村的物质生活,增加农民收入 从农村邻里发生冲突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得出,
11、归根结底在于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逐和获取。也正是由于简陋的物质条件和稀缺的生活资源,才导致了村民之间在争夺过程中互不相让,最终才生了产生了矛盾和摩擦。因此,物质生活的改善是实现农村邻里和谐的关键。 4.2 发挥当地政府职能,加强信访力度 第一,当地基层政府要率先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给农民开展宣传教育等工作,帮助村民克服困难,带头搞好邻里关系。第二,要善于吸纳一些头脑灵活、有经验、懂技术的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丰富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农民的团结协作意识。第三,要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为基层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基层组织的办事
12、效率和乡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4农村的基本开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要时常的有条件的公开。第四,做好信访工作。通过信访,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充分发挥信访的功能。 4.3 加强法律、道德宣传力度,邻里之间共同努力,由冲突走向合作,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 农村中的邻里冲突,由简单民事情况转变为刑事案件的不为少数,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虽然比以往有很大的增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很薄弱。部分农民混淆是非,个人利益意识严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日渐明显。经常因经济利益而发生冲突,道德控制力减弱。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对国民具有教育、威慑和惩罚作用。农
13、村社区通过开展普法教育,使农民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形成一种法制氛围,从而达到控制邻里纠纷的效果。大力倡导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交往原则,即平等、开放、热情、相容、互利、合作、诚实、守信等基本原则。通过举办“邻居节”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为农民合作交流提供平台,增进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开展“文明村民”和“文明户”等评比活动,激励大家和睦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农村亚文化氛围,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邻里之间共同努力,由冲突走向合作,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社会。5 参考文献 1 孙瑾,郑风田.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 .中国农村观.2009(1). 2 王利捷,赵丽娜. 浅谈新时期农村和谐邻里关系的构建J. 学理论.2009(3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5-12-31 4 王利捷,赵丽娜.浅谈新时期农村和谐邻里关系的构建J.学理论.2009(30). 5 董长弟.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村邻里关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7) 作者简介 丁阿芳(1987-03) ,女,河南许昌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现就职于贵州安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