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镇对合肥滨湖新城的启发.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537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星城镇对合肥滨湖新城的启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卫星城镇对合肥滨湖新城的启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卫星城镇对合肥滨湖新城的启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卫星城镇对合肥滨湖新城的启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卫星城镇对合肥滨湖新城的启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卫星城镇对合肥滨湖新城的启发摘要:卫星城是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城市体系层次,它依附城市长生,依附城市发展,与城市密切相连,紧密相关。卫星城产生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分散城市中的工业,缓解当今的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本文通过对卫星城镇一书的阅读,对卫星城的发展、特点等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试着结合合肥滨湖新的城案例,和卫星城在我国的发展,将作为第三代新城的滨湖新城进行分析。 关键词:卫星城、发展、滨湖新城,原则政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卫星城概念的提出 1915 年,卫星城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台依拉在他的著作卫星城镇一书中提出,随后“田园城市”的追随者,英国

2、建筑师恩维,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卫星城镇的方案。1924 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恩温明确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和一系列设想。二、卫星城镇国内外发展概况 2.1 国外卫星城发展概况 回顾卫星城发展历史,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所谓的“卧城” ,顾名思义,这些城市除了居住建筑之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仍需去主城解决。第二阶段为半独立的卫星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解决工作问题,另一部分居民仍需去主城工作。第三个阶段即是完全独立的新城,其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大,并进一步完善

3、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 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规模大的新城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条件设置较大型完整的公共文化生活服务设施,可以吸引较多的居民,减少对主城的依赖。 2.2 国内卫星城特色发展概况 我国的卫星城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在功能定位是上,它不仅包括了分担中心城区的人口就业压力,还起到了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发动机制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发展都是由政府控制的,这虽然未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能主动地进行计划和规划。

4、 1980 年以来,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市场经济促使资源都向中心城区集中,导致资源过度集聚部经济。而郊区化的产生,背景是城市经济不是快速发展,仍以向心聚集为主;郊区化的机制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置换,城市交通的发展,旧城改造;郊区化的结果使原来的城市由单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城市,新的卫星城和老的城市中心都得到了新的发展,不像西方城市的郊区化引起原中心城区的衰败。 三、发展卫星城的条件 3.1 大城市的发展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具有经济实力时,才会产生形成卫星城的趋势。以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卫星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主城的发展,特大城市的不

5、断发展,不可避免带来都市病。 为了克服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发展,才需要卫星城来缓解这一现象。 3.2 卫星城要具备一定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的要求 卫星城与大城市间必须有足够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使广大企业、机构和居民的出行与联系显得十分便利。这样,也吸引企业及其他机构迁移入住或者投资兴业,并吸引居民的就业选择和居住区的选择。 3.3 卫星城非农业人口比重不低于 60% 这也就意味着卫星城的产业主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卫星城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为目的,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4 卫星城具备的设施要求 卫星城

6、的建设除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医院、公园、文化、体育场馆、金融、商业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否则将无法使居民安居乐业,也无法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经营。 四、合肥滨湖新城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政府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圈的进一步扩容,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实施,为合肥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而滨湖新城的建设对于落实空间发展战略,实现由环城滨湖临江城市格局的演变,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合肥市和巢湖市是合肥都市圈两个重要的相邻城市,而巢湖又是合肥通江的必经之路,所以打造滨湖新城是合肥融入长三角经济

7、圈的关键所在。 打造滨湖新城,可以将巢湖作为合肥的“后花园” ,作为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历史悠久,合肥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进而推动合肥经济圈的发展。 五、滨湖新城现状条件和定位 5.1 区位条件及现状分析 合肥市滨湖新城位于合肥市南部,南起巢湖,北至城市二环路,西起合安高速公路,东至南淝河,总面积约为 190 平方公里,滨湖新城与合肥市中心城区相邻,是合肥“141”战略的重要区域之一。 滨湖新区用地内现有一县(肥西县)一区(包河区)和五个乡镇,总用地面积为 190 平方公里。 滨湖新城内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二环路,其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有省立医院,省体育学院,合肥幼

8、儿师范专科学校等。5.2 合肥滨湖新城功能定位 合肥滨湖新城是以省级行政办公为领航功能,省级旅游度假基地、会展中心为主导功能,文化体育功能为互补功能,研发创意和教育培训为特性功能,以生活居住、商业服务为支撑的多功能复合互动新城。 六、滨湖新城总体发展策略 6.1 生态策略生态优先,引湖入城 强化生态优先原则,引湖入城,饮水为脉,以绿为魂,构建滨湖新城生态安全格局,创造“城” 、 “水”交融的独特城市风貌。 珍惜湿地资源,积极保护和恢复源生湿地生态系统,创造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形成与众不同的城市个性。 大力推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从源头解决巢湖水体的污染问题,提升滨湖新城城市品质。

9、根据生态容量确定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提倡绿色交通方式。 6.2 功能策略集中优势,区域协调,承接城市拓展态势,发展片区特色 集中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环巢湖城市带的优势资源,打造安徽省区域竞争核心。 新城与老城呈分工合作状态,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老城区承载传统服务功能,新城肩负合肥新的功能成长,新的形象展示,形成“双星闪耀”的新城市格局。 在全市范围内协调产业、就业、服务、交通等功能布局,形成均衡,紧密的组合关系。 顺应城市拓展态势,滨湖新城区分为南、北、中三个片区,相对独立发展各自特色。其中北片将会成为老城区的居住功能外延:中片以包河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体,结合高铁站点和南淝河集装箱码头

10、大力发展物流商贸功能,成为重要的城市产业组团,南片是滨湖新区的主体,将承载省级行政办公,大型商务文化、研发创意等高端功能,成为高品质综合新城,环巢湖地区产业驱动器、合肥乃至安徽省竞争核心。 6.3 空间策略开放结构,组团生长,弹性发展 滨湖新城代表了现代化合肥的新形象,借助原生自然条件的水系形势,形成开放式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滨湖新城的必然选择。 根据环境容量的评估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根据宏观功能布局确定合理的功能配比。 确定“组团生长,弹性发展”的理念,创造一个开放的、可生长的系统,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注重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人为本,塑造多样化的人性空间。 谨慎选择核心启动区

11、的位置,既充分考虑既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满足长远目标的需要。 6.4 人文策略尊重传统,勇于创新,以人文本 合肥老城区拥有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一格的环城水系,是老合肥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名片,而滨湖新城将是新的历史时期新合肥的形象代表。因此,滨湖新区的建设既要传承合肥优秀的筑城传统,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期散发新的魅力,又要勇于创新,让新理念,新技术为合肥注入新的活力。 “人”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关系:自然和人造环境的关系、传统和现代生活的关系,精神需要和物质享受的关系、高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6.5 交通策略公交优先,人行优

12、先,构建合理高效的交通系统 树立公交优先,人行优先的规划理念。结合城市总体交通规划和滨湖新城的空间构想,从城市的层面对现状道路系统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合理、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 引入大容量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引导滨湖新城建设的有序进行。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水系资源创造富有特色的水上交通系统,兼具交通与旅游功能,强化城市特色。结合滨水空间和绿化系统组织完善的人行系统,串联各开放空间和公共场所。 七、结语 新城建设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疏解大城市集中的人口、交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重新配置居住、就业、交通三大功能,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平衡、协调。滨湖新区是合肥市第三代新城,肩负着调整合肥的空间与产业结构,重振合肥城市形象,承担合肥城市竞争核心的重任。作为合肥“141”城市战略结构中的“1” ,与老城形成双星闪耀的格局,将对合肥城市竞争力和品质的提升产生重大意义。 八、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黄光宇、高芙蓉,城市规划建设时序问题探究J,重庆建筑,2006(2) 3邢海峰著,新城有机生长规划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蒋小勇,理性认识我国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8,24(1) 作者简介: 李保民: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