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628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社会资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网络的问题,构造了基于社会资本中社会关系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的超网络模型。根据超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水平和合作水平两个决策变量,建立了产学研各方基于关系价值最大等多目标最优决策模型,并运用变分不等式求解。基于研究,本文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实现框架,并给出实现超网络均衡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资本 超网络 产学研 合作创新 问题的提出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更新、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呈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如

2、下两个方面: (一)产学研合作网络化趋势增强 由于产学研合作组织规模的扩大,产学研合作组织结构网络化的程度逐渐增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产学研合作各方为了将合作风险降至最低,并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最初“一对一”的合作,不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最终形成了“多对多”的网络化合作。目前,各级政府也都试图利用科技展览和对接洽谈会等形式,组织更多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所参加,努力形成网络化合作。但是合作各方往往因技术二次投入不足,导致合作关系破裂,合作稳定性越来越低,不利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理解和考察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和行为,重新认识网络模式下产学研合作的特征

3、,保障合作的长期稳定。但现有研究缺乏这种社会网络视角,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以传统的逻辑推理和计量分析为主,没有引入适合研究网络问题的方法。 (二)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影响显著 很多产学研合作的初步建立,与地域、文化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所积累的资本,不仅影响产学研合作对接,同样影响其后续合作。中国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运用,社会资本的快速积累,使得社会资本的影响在我国的“社会关系”环境下尤其显著。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在借鉴其他国家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然而基于各国国情不同又不能完全参照他国做法。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关系”环境下,如何利用积累的社会资本,

4、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发现,现有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网络化” 、 “社会资本”密不可分。而关于产学研合作“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是从企业合作、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合作等角度出发考虑的,较少学者的研究涉及产学研合作“社会资本” 。因此,研究社会资本理论与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的问题将是现阶段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是利用超网络理论揭示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网络影响的机理,并寻找满足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的均衡解。发现合理地运用社会关系能够促使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从而为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产学研合作中社会资本与超网络的引入 (一)社会资本

5、与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二十世纪中后期,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首次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而 Richardson 却认为社会资本更多的反映在社会网络之中。Nahapiet 和 Ghoshal 统一了上述观点,认为社会资本不仅包括社会网络(结构资本) ,同样还有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关系资本则是利用社区内节点的信任、互惠和认同等关系属性描述社会资本。结构资本是关系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而关系资本的有效积累又能促进结构资本的优化。认知资本主要是利用社区内节点的行话、符号等方式所产生的价值观来反映社会资本。 产学研合作社会资本的分析,也可

6、从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等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结构资本是利用产学研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网络结构属性(如节点度、结构洞和中介中心度等)和节点关系强度,体现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资本,是指产学研合作所形成的信任和认同程度,以及互惠原则的应用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产学研合作认知资本则描述了产学研各方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的程度,及其利用“行话交流”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所形成的影响。 (二)超网络 目前,结构资本测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通常利用两种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统计学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针对不包含关系强度的结构资本进行测量,主要分析网络中节点“位置” 、网络

7、密度、结构洞等结构属性对企业或组织绩效收益的影响,有时与统计方法结合使用。而关系强度主要是运用一些统计工具(如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尚未有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关系强度。本文认为可以利用“网络流”将节点间的关系强度同样映射至社会网络之中。那么如何在社会网络中实现关系强度的“网络流”呢?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到适合的网络研究方法,将网络流的概念引入到社会网络之中,从而在一个网络中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结构资本的结构属性和关系强度。 超网络(Super network)是指网络中包含着网络的系统,主要具备如下 7 个特征:嵌套性、多层特征、多级特征、流量是多维的、多属性或多准则的、拥塞性、协

8、调全局优化和个体优化的冲突。超网络是新兴的网络研究方法,符合上述社会网络“网络流”研究的需要,能有效处理社会网络中“边”的流量问题。目前国内外超网络研究主要针对某些特定的领域,如供应链、金融、交通等,在产学研合作领域还尚未涉及。本文首次尝试构建产学研合作超网络,研究产学研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关系强度问题。并利用变分不等式求解该网络的均衡解,证明超网络中产学研各方利益在理想环境下可以达到最优。 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模型 (一)概念界定 合作双方之间交往或接触中信任、互惠、认可等“关系”具有价值,建立关系水平,有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进行,比如“关系”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的信任程度较高,将直接提高合

9、作的成功率。关系水平也可能导致下一次合作的继续进行,因而产学研合作各方都积极地为建立“关系”而努力。可见,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与“合作”之间存在高度耦合。 合作关系主要指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建立的合作,其形成的网络为合作网络。合作网络广义上隶属于社会网络,其网络节点的连接方式主要体现为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如联合建立研发平台、联合技术攻关、共建高新技术园区等。产学研合作的社会网络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强调产学研各主体之间交往或接触形成的共性、非对抗性的人际关系(认识、交流、正式、非正式等)及其附属的价值评判关系(好感、信任等)等。 “关系”剖析的是创新主体的交往联系和社会资源,

10、“合作”研究的是创新主体彼此相互配合联合行动的方式,以实现创新目标为目的。因此,基于联系、资源的关系网络与基于模式、目标的合作网络之间具有相同的节点,但节点之间连接方式各异,所以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可以构成具有多维度、多属性和协调全局优化与个体优化冲突的超网络。 关于超网络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观点不一,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界定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的相关定义。 定义 1: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S)是指以企业、大学和研究所等为主体,彼此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合作关系(以下简称合作)和社会关系(以下简称关系)所连接而成的网络,这一网络的不同主体、不同关系在某些环节、机制上相互交织,整体上相辅

11、相成,协同作用,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征。该网络由产学研社会关系网络(从)与合作网络(肌)的互动组成。 定义 2:超网络 S 中的每个网络 NW(W=S,c)可以用 Gw(V,Ew,LW)来表示,其中 V 为网络中所有节点构成的点集;Ew 为 NW中所有边的集合;LW=( Eabw)为这个网络中的流(flow) 。 产学研社会关系网络(NS)中的网络流,表示产学研合作双方的关系流,也称关系水平,代表两节点之间的关系强度,可分为弱关系和强关系两类。其中,弱关系是产学研合作双方获取异质类资源互补信息的途径,多数为选择合作伙伴时所使用的关系;弱关系越强,就表示能够获得越多的信息量。强关系的建立主要是

12、依据合作双方的深度交流,彼此拥有更多共享和获取隐性知识的机会;强关系越强,能够转移的隐性知识就越多。 定义 3:若 LW(W=S,c)满足所有个体最优目标的约束条件,则称网络流 LW(W=S,c)是恰合的。 定义 4:若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 S 中的每个网络 NW(W=S,c)中的所有流 NW(W=S,c)是恰合的,则称这个超网络 S 是均衡的。 能满足产学研各方利益要求的产学研合作超网络存在均衡,意味着产学研合作各方在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为整个产学研合作社区创造了最适宜的合作环境(这也是超网络设计的目的之一) 。为了保持整个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产学研合作和社会关系的稳定

13、,以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产学研合作超网络中的大学、企业和学研机构通过不断协调,最终实现产学研合作超网络的动态均衡。因此,产学研合作超网络均衡的实现至关重要,要求产学研各方为此而努力,政府也应以这一均衡的实现和稳定为目标。从实际状况出发,产学研合作主要是以政府中介为推动力量形成的,因此起始的产学研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以“弱关系”为主要连接的社会网络。本文所构建的超网络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关系水平的变化将是从“弱关系”加强至“强关系”的一个过程,而达到“强关系”后,关系水平将维持在“强关系” ,不会下降为“弱关系” (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没有人愿意破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建立好的“强

14、关系” ) , “强关系”将持续加强或不变,直至整个网络趋于均衡时, “关系水平”变化结束。接下来,产学研合作各方将为维持该“关系水平”而努力。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模型构建 假设产学研合作超网络 S=NS,NC由社会关系网络 NS 和合作网络NC 组成,如图 1 所示。 考察由 q 个个体组成的 Ns 网络,其中 i=1,m 代表企业节点,j=m+l,n 代表大学节点,k=n+l 代表研究所节点,并定义如下属性变量:关系水平 L,也称为关系流,表示节点 a 和 b 之间的关系水平;关系价值 Vab 代表每个已有关系 hab 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且 Vab=Vab (hab) 。虽然强关

15、系和弱关系给产学研合作带来的价值不同,但本文认为随着关系强度的增强,关系的价值都是逐渐增大的;关系代价(成本)乩,是建立关系水平 Bab 需要付出的代价或成本。 同样在研究产学研合作网络时,该网络的节点分布与 Ns 网络相同,具有对应的属性变量:合作水平 Qab,也称合作流,表示节点 a 和 b 之间的合作程度;合作收益 Pab 代表每个已有合作水平 Qab 都会产生一定的收益;合作成本 Cab,是建立合作水平 Qab 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或成本,且Cab=Cab (hab,qab) ;合作风险 Rab,是建立合作水平 qab 所产生的风险,且 Rab=Rab(Rab,qab) 。 产学研合作超网

16、络 S 中每个节点在建立合作关系及其强度时,都会考虑以下 4 个原则:关系价值最大原则;合作收益最大原则;合作风险最小原则;成本最小原则。 然而不同的网络 S 对上述原则在不同的偏好(这也是区分产学研合作超网络的特征之一) ,因此需要对上述原则设定偏好值,即不同的权重a1、a2、a3、a4,且 a1+a2+a3+a4=1。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构建超网络中某个节点的多目标函数为: 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路径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实现框架,如图 2 所示,并找到了实现超网络均衡的路径。 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的实现要经历三个阶段和两条状态转移路径:“起始”至“中

17、间” ;“中间”至“均衡” 。每条状态转移路径的完成,都依赖超网络均衡功能路径的实现。其中,状态转移路径的完成,主要通过“弱关系变强”和“互惠”两条功能路径实现。弱关系变强的结果,是为“合作”增加了异质类资源互补信息量。互惠是组织重要的规范因素,是组织关系资本的经典表征形式,并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人情关系浓厚、重视恩情的影响。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中,产学研各方因其他成员的礼遇或帮助而更看重和尊重对方,进而形成更为友好和亲密的关系,并准备以更大的投入作为回报。 “互惠”加强了成员间关系的依赖性,同时积累了关系资本。 状态转移路径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强关系加强”和“信任”两条功能路径实现的。

18、其中,“强关系加强”主要是为了增加产学研合作各方隐性知识的转移,但仍需避免“机会主义”的再次出现,因此合作双方彼此“信任”至关重要。信任是关系资本中最核心的内容,信用的欠缺,将不易产生联合的信任度。强关系同样能够提升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的信任,进而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趋于均衡。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现实状况是,大多数合作方互相猜疑,缺乏信任,不愿意共享隐性知识,采取保护或消极共享的隐性知识转移策略,最终导致合作失败。 “信任”机制的建立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保障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 “信任”隶属于关系资本,因此,“信任”的增长同样积累了关系资本,而关系资本的快速积累则促进了产学研合作超网络状态的跃迁,

19、最终达到均衡状态。 图 2 中“规范”和“认知资本”两条功能路径是嵌入状态转移路径和的公共路径,表明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都涉及。 “规范”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法制和体制的完善,由政府辅助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完成。 “认知资本”的积累,主要体现在合作各方“价值观”的统一,能够保持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的稳定。无论是在“弱关系变强”还是在“强关系加强”阶段,政府都要严格规范产学研合作,避免出现“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现象,而产学研合作各方也要努力形成不可替代的“共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类似于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组织学习” ,从而快速响应政府的引导。同时,该价值观在提高合作

20、效率方面,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共同价值观的程度越高,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合作效率”越高,主要表现为利用合作摩擦形成的隐性知识(潜在的合作规则、对合作方行为的高度认识等) ,合作某一方发出合作信号后,其他合作方能够充分吸收并快速响应。比如,为解决技术和利益分配问题而多次进行的产学研合作洽谈,在高度“共同价值观”的情况下,洽谈的高效率会极大地减少洽谈次数,节约合作各方的资源,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从产学研合作的实际出发,分析社会关系网络和合作网络之间的关系,建立两个网络间的超网络模型,并运用变分不等式的方法求解满足所有个体利益最大的约束条件

21、的流。结果证明:在产学研关系网络中, “关系水平”的增强会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的实现;然而,现实中由于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资本积累不足,使得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解难以求取;并且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关系资本积累充足,但认知资本积累不足时,现实中超网络的均衡是不稳定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社会资本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测度结构资本的关系强度及相关属性。本文利用超网络理论及“网络流”的概念,将节点间的关系强度映射至社会网络之中,实现了在一个网络中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结构资本的结构属性和关系强度,丰富与发展了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的理论研究。本研究的结果对产学研合作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产学研合作各方应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社会资本的培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