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历史选择.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674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历史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历史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历史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历史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历史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历史选择【摘 要】 “中国梦”展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国富民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郑重承诺,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纵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我们发现中国梦的根本旨趣正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筑梦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关键词】中国梦;全面发展;本质;价值;诉求 中国梦凝聚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对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都有着深刻的价值内涵,其核心旨趣可以凝炼成十二个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始终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人民幸福的最终历史诉

2、求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中国梦的本质诉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给中国梦“筑梦者”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今天中国社会的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历史内涵、把握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剖析了人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状态: (一)人的需求多方面满足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的需求多方面满足。这里所说的“需求”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可以分为生存需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随人的需求的

3、满足而深化的,人的现实需求结构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的性质,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和自由程度。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努力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和增长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为人的能力丰富、个性解放、社会关系完善奠定了基础。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的自我实现程度,既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梦得以深化的物质保障。 (二)人的能力全面丰富 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而个人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都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表现为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

4、能力、人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可以说,人的能力全面丰富,是中国梦“筑梦者”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也是对“筑梦者”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能动作用。 (三)人的个性充分解放 人的个性获得自主性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之根本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本质内容。所谓人的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由于受社会文化、社会条件及所处群体的影响,主体在社会互动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关于人的个性解放,马克思曾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上产能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这里所讲的人的自由个性,是指人的

5、个性获得自主支配的权利。既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主观层面的意识形态获得能动自主权,以及生命有机体的各方面构成要素实现平稳、协调、均衡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实践活动的主人,才会投入饱满的热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梦的“筑梦者” ,因此,只有充分解放潜在的或压抑的个性,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树立主人翁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产中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四)人的社会关系多层次完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依托。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存在于普遍联系的社会共同体之中的。包括社会经济关系、政治

6、关系、精神关系及其他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体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他看来,人的群体性交往作为人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实现着人们之间物质、信息、情感的相互交换。在这一持续不断并且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体同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整体的普遍联系。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交往中,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到达一定程度时,人的全面发展才会相应进入到较高的层次。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回首来路,中华民族五

7、千年的文明史中书写了几多荣耀、几多艰辛。自强而勇敢的中国人从没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都有一个炽热的中国梦,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为之努力甚至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2012 年 11 月 29 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从十六大、十七大的“建设小康社会” ,到十八大首次提出“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字之差意味着

8、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承诺,也意味着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已经到来。人民群众是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创造中国梦想的“筑梦者” 。作为主力军,全面发展的人将会大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里强调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不仅是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综合能力的极大提升,更是群体凝聚力的集合和爆发。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促进人的解放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浪潮的发展之需,为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一批批合格的接班人。 人的全面发展在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是奋斗目标,同时是实现手段。现阶段我国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加丰沛的物质成果,以供给人的全面发

9、展之需要,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国家的实现归根到底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大力提高;依赖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实践主体的创造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主的迫切需要和前提条件,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劳动产品,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他们的劳动能力以及产品的质量。人的发展越全面充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越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人民的生活也就越能得到提升。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本质诉求 中国梦很大,包含了国富民强的伟大企盼;中国梦也很小,写着普通人的名字。总书记强调,要让每一个中国

10、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人民的承诺,体现出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方针、体现出国家对个人全面发展诉求的倾向和重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观,就已经明确指出国家发展与人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党坚持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最本质的要求是以人民群众

11、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与中国梦的本质诉求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价值旨趣与“坚持以人为本”方针统一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都强调注重对人的真切关注,突出人的利益诉求,捍卫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梦内在统一的现实依据。总书记曾这样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2、共同为之努力。 ”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了“筑梦者”的实践能力和素质,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积聚了能量和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看到个人与国家兴亡的同一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个人发展提供条件和保证,个人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离开了祖国的支持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二者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践上也是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共同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 10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294 页. 参考文献: 1宋萌蓉.当代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 2陈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年. 3谭希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年. 本研究项目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年校级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学科发展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2013XJG016) 。 作者简介:曾敏(1989-) ,新疆乌鲁木齐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