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现代农牧业发展总结及展望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牧业厅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 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振兴东北战略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东部盟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优化农牧业结构,着力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和装备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农牧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全区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东部盟市农牧业经济发展情况 自治区东部盟市是我区优质、绿色、有机农畜水产品主产区和农畜产品主要加工输出基地,也
2、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区。东部盟市农牧业经济发展具有稳定的生产基础、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全区农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全区农牧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东部盟市耕地面积比重大,是我区黑土地主要分布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现有耕地 7726.3 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 72.1%。全区粮食产量超过百亿斤的 3 个盟市全部是东部盟市,全区粮食产量超过 10 亿斤的 20 个产粮大县中,17 个属于东部盟市。通过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节水增粮行动,集成推广区域化、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等,大力发
3、展粮食生产和特色种植业。加强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支持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发展优质粳稻种植,集中打造了东部嫩江、西辽河流域粮食核心产区。2012 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2560 万亩,较 2007 年增加 619 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 1988 万亩,较 2007 年增加 673 万亩。2012 年东部盟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6047.7 万亩,粮食产量 409.4 亿斤,分别占全区的 72%和 8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区74%以上;全区优质粳稻主产区全部在东部盟市;全区非转基因优质高油大豆 95%以上的面积和 97%以上的产量在东部盟市,而且区域非常集中。设施农业面积 150 万亩左
4、右,较 2007 年增加 87 万亩,占全区的 70%以上。在统筹考虑畜牧业发展布局的前提下,重点支持东部五盟市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菜篮子”畜禽产品生产。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加大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提高个体产出水平,加快东部盟市羊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提高制种能力。全面实施以提高肉牛、肉羊、奶牛个体产出效益为目标的“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 。当前,东部盟市的奶牛、肉牛冻精良种补贴已实现全覆盖,牧民种公羊补贴全覆盖。2012 年东部盟市牲畜总头数为 7461.6 万头只,占全区的 66.2%。肉类、牛奶、山羊绒产量分别达到 165.8 万吨、319.5 万吨、4007 吨,分别较 2007 年增
5、长 19.2%、-0.5%、1.2%;分别占全区的 67.5%、34.3%、52.4%。 近年来东部盟市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快宜渔盐碱荒地开发和现代池塘养殖园区建设与改造,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努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和渔业法制建设。2012 年新建池塘 4340 亩,改造老旧池塘近4530 亩。推广池塘健康养殖 1.72 万亩,同比增长 21%,推广天然水域健康养殖 55.4 万亩。2012 年东部盟市水产品产量 6.97 万吨,占全区水产品总产量的 53%,较 2007 年增长 32.5%。其中养殖产量由 2007 年的 2.9万吨,增加到 2012 年的 4.3 万吨,增长 59.9%,
6、基本实现了以捕捞渔业为主向养殖渔业为主的重大转变。 (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东部盟市初步形成了以肉类、粮食加工为龙头,特色、乳、油料、饲草料、绒毛(皮革)等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2012 年东部五盟市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 1045 家,实现销售收入 1111.8 亿元,分别占全区的 56.5%、36.8%;其中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肉类加工企业达到 344 家,粮食加工企业达到 238 家,分别占全区肉类加工企业的 74.2%、52.7%。如以通辽市为核心的东部玉米深加工基地不断壮大,仅通辽市就引进、培育了梅花、利牛、玉王、岳泰等玉米深加工领军企
7、业,2012 年实际加工玉米 350 万吨,其中氨基酸系列、味精、玉米油、生化制药、玉米啤酒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加工转化玉米 160 万吨,玉米精深加工比重达到 40%,仅梅花生物精深加工玉米 100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70 亿元。东部盟市也是我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鹅、通辽的肉牛、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 东部盟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 17 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 14 件,分别占全区的 45%和 31%。 (三)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缓解 东部盟市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区,草原面积达到 5.95 亿亩,占全区草原面积
8、的 53%,占东部盟市总土地面积的 60.3%,拥有全国最好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东部盟市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代表着全区生态建设的水平。通过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采用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提升了草原保护建设质量和水平。从 2011 年起,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各项政策,基本建立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草原补奖机制任务 5.69 亿亩,占全区任务的 55.8%。草原植被状况得到了明显恢复和改善,草地生产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实施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经过 4 年的努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
9、成绩,截止目前,东部五盟市 4.6 亿亩草原依法划定为基本草原,占草原权属面积 81.4%,标志着草原保护“红线”的依法确立。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从 2007 年的 52.86%提高了 2012 年的 55.43%。 (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 2012 年东部盟市以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提升能力为重点,以努力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2 年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均在 97%以上。进一步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监管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保持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10、总体平稳的好形势。全区对“瘦肉精”实行了常态化监管,如通辽市全年抽检“瘦肉精”样本 10 万余个。东部盟市继续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定及证后监管工作,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以农牧场管理局为试点,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了农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五)科技支撑能力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我区 5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在东部盟市的旗县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实施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及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先进实用农牧业技术得到普及,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区” 、 “包村联户” 、 “专家-技术指
11、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 、 “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切实有效的农技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实施种子工程、高产创建工程、阳光工程、草原英才工程等一批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的重大工程。以农牧业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科技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新品种、新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农畜产品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粮食单产达到 677 斤/亩,比全区平均亩产水平高 75 斤。畜牧业通过实施“双百千万创建工程” ,奶牛、肉牛良种冻精补贴实现全覆盖,种公羊良种补贴实现牧民全覆盖。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奶牛、肉牛、肉羊个体单产明显提高。据生产性能测定,良补奶牛单产提高 500 多公斤;地方肉
12、羊品种经过选育提高后,屠宰增重 3.83 公斤;西门塔尔二代肉牛与蒙古牛相比屠宰增重 80.28 公斤。 2012 年东部五盟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1845 万千瓦,占全区的57%,较 2007 年增加 722 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68.1%,较 2007年提高 8 个百分点。近年来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使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显现。特别是在土地比较集中,种植规模大的地区(农场) ,实施效果更为显著,发展速度也比较快。2012 年东五盟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 1513.02 万亩,占全区的 89.7%,比 2007 年提高706.64 万亩。保护性耕作增加了农田土壤含水量
13、,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能,单产水平和生态效果明显。 (六)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东部盟市是我区农牧业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农业人口均占东部盟市总人口及全区农业人口的 60%以上。2012 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 7525元,比 2007 年增加 3726 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4.6%。仅赤峰市、兴安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可以说东部盟市农牧民收入提高对全区农牧民收入提高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从农牧民收入分析,农牧业经营收入占 60%以上,同时呈现出劳务输出稳定增加、区域分布明显、工资收入增加的趋势。务工人员就近就地转移人数增加,外地务工主要向京津唐、沈阳、大连、山东等环
14、渤海经济发达城市聚集。在技能培训上,东部盟市更加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围绕农机购置补贴、畜牧良种补贴、动物疫病防控、沼气工程、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实施,重点培训农村牧区能源、农机操作与维修、植保、改良、村级动物防疫、村镇建筑等专业,提高农牧民技术素质,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增加技能型务工输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也带动了农牧民的增收,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2012 年赤峰市有 69 万户农牧民参与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到了农牧户总数的 67%,全市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 4600 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 65%。锡林郭勒盟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牧民 5.4 万户,占全
15、盟牧民总户数的 87%。牧户通过产业化渠道人均实现收入 4000 多元。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东部盟市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低一高” 。 (一)种植业方面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节水灌溉面积比重低,中低产田面积大,旱作农业比重大,60%以上的耕地为旱耕地,对农业丰欠起着主导作用。设施农业建设筹措资金渠道少,土地调整难度大等。 (二)畜牧业生产方面 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很落后,基础设施配备率较低,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畜禽种业发展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种畜禽场供种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 (三)产业化方面 龙头企业规模不
16、大,产业层次偏低;我区东部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0%,深加工不足 20%。突出表现为:产业链条较短,规模小,初加工产品多;大路货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如东部地区肉牛、肉羊尤其是牧区牛羊肉具有优质、天然的产品特点,生产优势和品质优势突出。 (四)草原建设和保护方面 天然草原退化沙化比重高,由于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的长期交叉影响,草原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沙化、退化的趋势。据 20092010 年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调查,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为 2.9 亿亩,占草原面积的 49%。 三、今后十年重点任务及展望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区东
17、部盟市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农牧业基础建设,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农牧业效益,促进农畜产品增产、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将东部盟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借助国家对农业投入逐年加大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节水增粮行动、植保工程、种子工程项目,大力开展打井配套、平整土地、修建田间灌溉工程等农
18、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扩大高产稳产田面积。重点加快现有灌溉农田的节水改造,提高农田灌溉利用率。二是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饲草生产、加工、储存等关键环节,扩大青贮作物种植和人工草场建设规模,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同时,抓好标准化棚舍、青贮窖池和养殖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增强畜牧业的抗灾能力。三是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投入的有利条件,以玉米机收、饲草料、秸秆机械加工制作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大力优化农牧业结构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战略,举绿色旗、打特色牌、走生态路,把产业发展作为
19、重点。种植业重点扶持和引导东部盟市发展优质专用高效作物、特色农产品、饲草料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实现种植业结构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畜牧业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发展现代生态家庭牧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增值的比重。围绕乳、肉、禽、粮油、菜、薯等主导产业,依托东部盟市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积极引进和大力培育强势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三)切实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东部盟市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要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正确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继续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把保护草原生态与促进农牧民增收有机
20、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草原“绿起来” 、畜牧业“强起来”和农牧民“富起来” 。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的有利时机,抓紧制定完善本地区的草原建设工程规划,加快草原建设步伐。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饲草供给格局,优化畜群结构,转变传统放牧方式,提高科学饲养水平。 (四)着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坚持内挖潜力,外拓空间,广辟增收渠道。首先是围绕东部盟市特色和优势农畜产品,推广一批良种良法配套的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的农牧业重大技术,切实提高东部盟市农牧业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降低农牧业成本,促进农牧民增收。其次是紧紧围绕增加非农非牧收入这一关键环节,拓宽农牧民外部增收空间,建立
21、多元化增收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突出抓好特色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农牧民由农牧业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第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增收力度。继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重落实好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政策。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和产权制度,增加农牧民基于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投资入股。完善农畜产品物流交通和服务配送体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扶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建设,促进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提升。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农牧业保险制度和补贴制度,切实把良种推广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增支补贴、基础母猪补贴、奶牛后备母牛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重大疫病免疫疫苗补助、退牧还草工程补贴、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补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中央和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争取到 2023 年,我区东部盟市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质量安全可靠、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