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巡逻警力优化配置浅析摘 要 为在有限的警力条件下将巡逻勤务的作用最大化,可根据辖区自身的发案特点,比如一年内各个时段的发案频率,因地制宜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勤务模式。 关键词 巡逻勤务 发案频率 警力配置 作者简介:卫斌,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MPA。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67-02 自然界中有潮起潮落的潮汐现象,生活中用电有高峰和低谷。每个地区的发案规律也有类似的现象,在一天 24 小时中,有某时段发案数较为集中的“波峰” ,也有某时段发案数较低的“波谷” 。根据各地区自身的发案特点,合理分配有限的警力,有
2、利于实现巡逻勤务作用的最大化。一、巡逻的概念与功能 巡逻是公安机关为了预防、遏制和打击犯罪,快速反应、前期处置各类警情,随时接受群众报警和求助,维护一方的治安稳定,而在一定区域内以巡逻必到点、设卡点、重点场所等为点,以辖区内道路街巷为线,以整个辖区为面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公密结合、车步结合、人技结合等多种巡逻方式并存的设卡、守候、伏击、跟踪各种手段并用的多警种联动的多层次覆盖的全天候运作的工作机制。 这个概念包含着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巡逻工作是集打防控功能于一体的工作手段。二是巡逻的范围、对象是广泛的,包括所有的人、事、物、地等。三是巡逻应该有目的性、有针对性。 巡逻是集打防控于一体的综合工作
3、。具有四大功能:震慑、防范、控制违法犯罪,遏制和减少案件发生的功能;盘查、发现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协助侦查破案的功能;教育、处理、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功能;接受和先期处置警情,服务群众的功能。 巡逻勤务则是配置警力、安排警力作息、规划巡逻路线、明确设卡点及必到点等具体措施以实现巡逻工作的具体方法。巡逻工作的功能需要合理有效的巡逻勤务规划来实现。 二、巡逻勤务的指导思想 1.打防结合,其中“打击”是治标, “防范”才是治本,要通过巡逻勤务规划实现预防性工作环节前移。 2.因地制宜,由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区位特征、人口聚集模式,其街面发案特点自然也是各有不同,要根据辖
4、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勤务模式。 3.警力跟着警情走,不同季节、不同时段辖区内的警情也有变化,根据警情的变化科学的安排警力才能起到优化配置,在有限的警力条件下将巡逻的效能充分发挥的作用。 三、辖区内的警情分析发案时间规律(以 S 市 A 派出所辖区为例) 通过对 2010 至 2012 年三年间辖区内街面发案数的时间段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天中较为“热门”的发案时间集中在 13 点至 22 点,尤其在 17 至 19 点达到了“波峰” ,0 至 7 点则降到了“波谷” ,总结 3 年的数据,各时段发案频度大致可以做出如上归纳,仅在细节数据上存在差距。四、警情与警力对比 现行比较普遍的分班制
5、度为早班7 时至 15 时,中班15 时至22 时,晚班22 时至次日 7 时。 综合三年的发案频率数据,我们看到现行分班的各个工作时段中,发案高峰集中在中班的 17-19 点,即使在 2010 年,13-15 点的全年发案数达到 56 起时,17-19 点的发案数也处于全天的第二高位,达 47 起。而夜班的发案数相对较少。 而现行的分班制度中,三个班次的警力投放基本相同,而相同的警力配置面对的则是不同的警情,很容易出现发案高峰时警力不足,发案低谷时警力过剩的问题。从上面的统计图分析可以看出,这种静态的、均分的警力配置方式显然不能充分发挥有限的警力资源,目前的治安形势下亟待探寻出行之有效的巡逻
6、勤务规划。 五、优化巡逻勤务规划对策浅析 根据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原则, “巡逻的强度需要与治安上的需求成正比。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通过优化配置警力,二是充分运用监控视频展开巡逻,三是有针对性的规划巡逻路线,四是合理频度的巡逻力度,五是合理运用辅助力量。 1.优化配置警力:比如抽调夜班的一到两名警力补充到中班,具体的案例有 S 市 H 区 K 巡逻队曾经做过的一次尝试。 “该巡逻队 15-23 时段内有 2 个巡区,巡警 7 名,占全天警力的33.3%,2001 年 1 月至 12 月该时段内共发案 32 起,占所有发案数的48.5%,23-7 时段内同样有 2 个巡区,
7、警力 7 名,同样占全天警力的33.3%,但该时段内发案 7 起,仅占全部发案的 10.6%。2002 年 1 月起,该巡逻队结合辖区治安情况,将夜间的 2 个巡区合并为 1 个巡区,并将精简出的 2 名警力投入日渐 15-23 时段的 2 个巡区,使该时段的警力达到 9 名,占全天警力的 43%,经过 2 个月的运作该辖区 2002 年 1-2 月的发案数明显下降。连个月内该辖区共发生各类街面案件 3 起,与 2001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72.7%,与上两月 15 起的发案数相比下降了 80%。其中15-23 时段内仅立案 1 起,占全部发案数的 33.3%,明显低于 1-12 月份该时段内
8、 48.5%的发案率 23-7 时时段内未发生一起截面案件。可见夜间的发案率没有因为警力的减少而增加,而 15-23 时段内的发案数却因为警力的调整而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由此可见采用弹性分班制的可行性,警力投入与产出不合理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 通过以上的实证我们可以看到,根据辖区内的发案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警力调整,优化警力配置,可以有效的降低辖区内的街面发案率。2.充分运用辖区内的监控探头,展开视频巡逻,有针对性的指挥布置警力。特别是在高峰发案时段内,对案件高发地点要加强视频巡逻的力度,与街面的着装民警形成公秘互补,如果说街面公开巡逻的主要作用是震慑犯罪,那么相对隐蔽的视频巡逻在发现犯罪方
9、面更胜一筹。 通过运用视频巡逻发现犯罪的实例不甚枚举,视频巡逻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得街面警力的运用更加有针对性。通过视频巡逻的互补,可以有效弥补街面巡逻警力的不足。 视频巡逻相对街面实警巡逻的优势有:隐蔽性更高、视角更广、视野更大。 缺点在于夜视能力差、存在死角、探头数量有限,无法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整个辖区。此外,视频巡逻也是需要人来操作的,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意识的强弱、指挥调度能力的高低等因素直接决定了视频巡逻的效果。因此,巡逻工作除了街面的巡逻警力外,配置与培训一部分高素质的监控操作人员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视频巡逻与实警巡逻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实现高效的巡逻。 3.有针对性的设置必
10、到点及巡逻路线,做到有的放矢,将更多的警力投放到发案概率更高的路段,使得投放到街面的警力真正的起到打防控的作用。根据辖区内发案的特点,使得巡逻路线可以覆盖易发案路段。并结合发案频度的分析,在将易发案时段与巡逻路线相结合,做到时间、空间上的统一。 根据美国司法协会公开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警方于 1998 年在明尼苏达州波利斯市就巡逻方式做过实验。该市的警察局抽调案件低发地区的巡逻警力,用于加大 5 个案件高发地区的巡逻强度,每天提供 2-3 小时的额外巡逻。由于提高了巡逻强度,一年后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发案数明显下降。 美国警方的这一做法通过警力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了地区的发案数,实现了打击
11、犯罪,预防发案的目的。 类似的做法在 A 所辖区也起到了作用,如 2011 年 10 月,A 所辖区内发生了 6 起偷盗车内物的案件,地点位于 XK 路、XZ 路沿线,且发生时段集中在 18 时至 22 时,针对此情况,巡逻队在 11 月重点加强了上述路段的巡逻,11 月的统计结果显示,偷盗车内物的案件降至 3 起,降幅达50%。 4.根据辖区内的发案频度分析,及时调整巡逻的频率,在发案高峰时段加强巡逻的力度,重点在案件高发时段加强对重点路段的巡逻次数。在发案的低谷时段,则可以做适当的休整。 5.合理运用辅助力量。如组织社保等力量组成巡逻小组,通过统一合理的调度,安排在案件易发时段着装巡逻,以
12、弥补街面警力的不足,进一步压缩不法分子的犯罪空间。 此外,科学的勤务规划也应该根据实际的发案规律而变化,比如本文通过分析 2010-2012 年的辖区发案规律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勤务计划并且运行一段时间后,辖区内的发案情况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违法份子为了逃避打击改变了作案时间以及地点。那么根据新的发案规律我们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具体的实践有按月、周进行辖区的警情分析,对巡逻勤务规划作出相应的细节调整,并关注下一周的警情分析,综合评价上一周的调整是否有效,在结合措施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下一周的勤务规划。以使巡逻勤务规划不断的优化、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邵锦华,倪志庆.浅析巡逻勤务策略.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报.2002(5). 2方夫根.提升视频巡逻工作效能的实践与探索.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报.2011(6). 3梁慧萍,吴良培.“街面犯罪”案件侦防对策体系化探讨.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报.2007(6). 4宋卫国.对“网格化”巡逻勤务机制深度改革和调研的评估.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