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因素研究【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我们所说的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数量困难,二是就业质量低。就业数量困难是短期的,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技术升级和生源下降自然解决。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更好地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予以解决。 【关键词】就业质量 就业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国用短短 4 年的时间,使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达到了原定于 2008年才能实现的 15%,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界的一大壮举,对于中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巨大的意义。但在入学率增长的
2、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就业岗位的增长赶不上高校入学率的增长,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放大,客观上引发了就业难题。 毕业即失业,成为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最大困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从总体上看,一方面,目前大学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高素质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在用人机制、供需结构、择业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仍存在结构性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数量困难,二是就业质量低。就业数量困难是短期的,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技术升级和生源下降自然解决。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 7%以上的增速高速发展
3、,而每增长 1%,就可增加 10 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在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存在就业数量困难的问题,近五年广东最终就业率均在 95%以上。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更好地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需要通过改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解决。 一、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一)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的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它不仅能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量。它主要体现在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离职率等
4、方面。收入的高低,从一方面来讲,也是本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的市场价值的体现;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越高,体现了专业培养帮助毕业生越多地得到了市场价值的实现;职业吻合度,反映了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其期待的差距;离职率低,稳定性较强,从一方面来讲,反映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较高,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也符合了毕业生的期望。其实,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比如说有的大学生选择支援西部或去农村里做“村官” ,这样的工作在待遇、环境上很可能都不优越,但并不意味就业质量低。我们高校的就业工作更多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妥善定位,合理选择。 (二)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
5、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的 35 项基本工作能力,不同的职业要求的基本工作能力不同。通过建立基于 SCANS 标准的中国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需求模型,最终将 35 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能力,即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6、。 通过调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就业能力强的学生获得较好工作环境和较高工资福利的比率明显高过就业能力一般的同学。 表 1-1 是本校 2010 届主要专业毕业一年后的总体就业指标一览,包括其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相关度、离职率、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各专业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竞争力指数综合了就业率、月收入和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这三项指标,是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 表 1-1 本校 2010 届各专业毕业一年后总体就业指标一览以及就业竞争力排序 因此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极大地改善就业质量。 二、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 通
7、过对我院 2010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和 2007-2008 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为高职院校提高就业质量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育教学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案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的一套培养体系,只是为了满足高校扩招的需要而产生的,还没有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特色的教育体系,也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8、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的,也就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的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
9、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教育对现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所在区域的重要性。我院处在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位于交通发达的珠江口,区内汇聚了来自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工业企业 1000 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500 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近 20 家,出口创汇位居中国十强。每年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中山高新区的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大主题产业、四大新兴产业、1000 余家企业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
10、训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多元的就业岗位。我院自建校以来,每年的就业率均达到 98%以上。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越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高,为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薄弱,高素质人才需求较少,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的岗位也不够多,可与发达地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既解决了当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帮助发达地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狭隘性。 (1)学生依赖性强。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增长,再加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长们都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都不愿孩子再吃当年他们吃过
11、的苦,受当年他们所受过的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及目标,都是为家长而学。尤其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面临毕业时,缺乏找工作的主动性,依赖家长和老师将工作送上门。另外,社会资本的强大辐射让许多大学生开始疏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形成对社会资本的“依赖” ,托关系,走后门,找路子.这些社会不良风气正严重地侵蚀着大学生们纯净的心灵。 (2)就业期望值过高。教高 16 号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大学生们认为,他们是天
12、之骄子,高人一等,等着企业上门。他们不从自身特点、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对就业抱有较高期望,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发达地区、大企业、工作轻松、工资福利待遇高等因素,很少考虑个人发展前景,专业对口等因素,忽视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一)加强课程改革,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和企业服
13、务,专业设置应紧密对当地的产业链,课程建设紧扣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学院的兼职教师,将课堂搬进工厂,同时让兼职教师加入到教材编写的行列中来,课堂教学围绕企业需求进行。这样,学生毕业即可就业,不用再进行岗前培训,既为企业节约了用人成本,又为高校提供了就业机会。 (二)加强专业实训,切实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邓小平说过:“理论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外高教界逐渐形成了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国内也纷纷开始教育改革以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因人们已清醒认识到专业实训的重要性。它已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
14、要途径。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市场稀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专业实训,不仅令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身体验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身动手能力的提升,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彻底转变就业观念。 高职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首先必须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要对大一新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制订一份符合自己的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这份规划既要有挑战性,又要避免目标脱离实际而没有可行性,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适时调整。 高职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其次必须树
15、立正确的择业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到了大众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变成了今天的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普通的劳动者,失去了让老百姓羡慕的光环。高职教育培养的又是“灰领”人才,他们所从事的是一线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岗位,对比普通劳动者,不再具有优越性。因此高职大学生应根据市场形势,及早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观,为自己准确定位,才能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高职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必须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理论学习只能为培养能力打下基础,要形成实际工作的能力,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在实际工作中促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担任一些社会角色,可以作好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从而缩短角色转换的时间,及早与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2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