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三重路径.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948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梦”的三重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梦”的三重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梦”的三重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梦”的三重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梦”的三重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梦”的三重路径摘 要:构成民族复兴之梦有三大要素:科技、文化、道路。科技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目标,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三大要素融合共进,一起支撑起“中国梦” 。 关键词:“中国梦” ;民族复兴;意蕴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11-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李杰(1976-) ,男,新疆奇台人,助教,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李荣(1966-) ,男,江苏滨海人,讲师,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研究;张明聪(1979-) ,男,江西宁都人,助教,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研究。 在“汉语盘点 2012”活动

2、中, “梦”字当选为中国年度汉字。这个字代表着这一年中国实现的很多梦想,也象征一些有待实现的梦想。特别是去年 11 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完“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的深刻解读,拨动了“梦”的年度最强音,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共鸣,一个崭新的“中国梦”时代悄然开启。 一、强化创新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科技之梦” 近观人类三百年历史,曾经发生过五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可以说,科技实力是国家命运、世界格局的原动力。而且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发展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各国争先制定科技振兴战略,唯恐在新的科

3、技竞赛中落下风。中国曾有过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历史,但是进入近代后,与前四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第五次科技革命中,中国采取了跟踪模仿战略,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上升,但还不够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邓小平对于人类这一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没有科技的复兴,也就没有民族的复兴。所以, “中国梦”也是“科技之梦” 。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站在新的起点上,十八大报告把这些要素都融入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十八大报告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 “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认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4、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最终“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实施,一幅美丽壮阔的科技之路展现在眼前。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杜绝空谈,埋头实干,就一定可以在开放竞争过程中,把中国逐步打造区域乃至全球的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集聚地,为民族复兴之梦插上腾飞的翅膀,奏响世界级的时代发展主旋律。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前往世界各地学习。当时很多人担心,这些人学成之后不回来,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人学成之后就留在当地工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5、,一方面加深了华人群体对于科教前沿的追赶,为中国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具备世界视野与阅历的科教领军人物,有不少是在外国已经是功成名就时回国的。这为中国的科教事业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更加宽泛的眼光来实施科教战略。科教战略的核心还是要增强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限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目前,中国“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还未成型。盗版、抄袭等不良行为极大制约着知识人才的创新活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激励,高素质的人才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和

6、激励。这些情况都缘自创新体系的不完善。所以,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学术风气治理、科研成果奖励等各方面同时用力,积极建构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 二、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梦” 鸟瞰人类文明史,犹如一条长河,从非洲流出,在亚洲形成了农业文明的内湖,在欧洲汇集成工业文明的港湾,在美洲开启成知识文明的大海之门。每一种文明形态的开启,都是以文化的启蒙作为源头,每一种文明形态的成熟,都是以文化的完善为标志的。中国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开启亚洲农业文明之门,秦汉完成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标志着亚洲农业文明基本成熟。欧洲文艺复兴开启工业文明之门,二战之后完成以民主、市场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体系,标志着工业

7、文明趋向成熟。美洲对知识、创新为基石的文化实践,开启了知识文明的大门,但是知识文明以何种形态结束,以何种文化成熟作为标志,还难以定论。文化的命运是文化实体命运的基本表征。中华民族的复兴终究是文化的复兴。所以, “中国梦”也是“文化梦” 。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在几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培养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古往今来中国人民就有舍生取义、为民请命、奋发图强之人,这些“中国脊

8、梁”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也是构成中国人心中文化大厦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就是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之举。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世界公认的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不仅仅是代表了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向,更是代表了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国正是凭借美国大片为代表的文化形式,向全世界传播美国文化,日本凭借动漫使日本文化影响世界,韩国凭借韩剧在全世界括起了一股韩国

9、文化风。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力量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中国要实现文化的复兴,必须得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文化产业能够走向世界。中国作为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的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必须借助文化复兴的契机,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形成大型文化产业品牌,不断打造文化精品。 (三)努力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体,发展突飞猛进,一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产方式,从而影响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直接而深刻地改变了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越来越深。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影、电视、创意、出版等文化产业有了新的

10、空间, “三网合一”使文化传播有了更强大的平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与科学的融合也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课题。而且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要求也是文化需求。反过来,文化需求也就成为引领社会的一种力量,同时也引领技术的发展。所以,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必须顺势而为。 三、打造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道路之梦” 近代以来,中国在受辱受屈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努力地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民主主义革命,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积极地尝试各种方案,从“改良主义”到“三民主义”再到“资本主义” ,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九

11、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所以, “中国梦”也是“道路之梦” 。 (一)绿色生态发展 工业文明引领下的世界发展确实非常快,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后续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工业文明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进行增长的,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沿袭着这种路子发展过来的。在取得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使中国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种黑色

12、发展的路子,显然不可持续。在世界整体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应该抓住这一转机,大力加强绿色生态发展。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势推进。 “十一五”规划,已经开始了绿色转型,黑色发展、灰色发展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十二五”规划,完全是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相信随着各项措施的到位,中国将很快实现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的转变。未来中国必将成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物。 (二)包容性发展 不管未来的世界多么美好,落实到行动与实践上,不得不承认路径的依赖。 “其命维新” ,但“邦是旧邦”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人口、经济等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规模一大,内部的差异也会就会大。巨大的差异必然会

13、导致发展的不均衡,措施不同步,效果不同度。这就要求增强各阶层的包容意识,从战略层面上谋求包容性发展。允许和鼓励差异性发展。和谐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差异性发展的必要补充。不能允许差异性发展引发社会分裂,导向对立。而是要将发展整体引向和谐,整体引向繁荣。各差异体之间是互惠共赢的关系。 (三)民生性发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儒家治国理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新的时代,民生不仅是政治性问题,也是一个经济性问题,更是一个时代大势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要除了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起点和核心内容。随着消费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民众的消费能力成为经济发展能力的一大指标。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在解决了经济的发展动力问题。人类的现代化变迁,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方式,个性化时代已经来临。个性化时代是以民生问题为基本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描绘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主社会,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是中国梦的目标之一。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