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人为本”思想与学生管理摘要 “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是因为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性化”作为行为的前提。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文认为,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大学生管理应该采取四种方法,暨小班管理制度、班干部责任制、学习目标管理和“实践育人”教育。希望本论文的观点能够对提高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大学生 教育 管理 实践 作者简介:范秋静,新乡学院文学院。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人
2、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标志着智者学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 在中国, “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回溯到儒家德治思想中的民本精神和儒家以自身力量来完成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特征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当代中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涵义,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在现代, “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三层基本涵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
3、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格平等、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和机制;塑造人,就是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要关注人的共性、普遍性、共同人性和人的个性,也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对话性”被我国学术界所提出,是“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管理
4、指导思想的一种体现。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对话性”是指重视大学生的话语权、表达权和申诉权,倾听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鼓励大学生提出宝贵意见,由以提高教育和管理的质量。大学生群体是成年人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爱好和做事方式,对大学生的管理不可能是单纯的“命令执行” ,其中会体现出大学生独特的个性。那么,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就尤其要关注到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采取“对话”的方式,使大学生教育和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话性”实际上也是人性化(“以人为本” )管理的一个缩影。 本作者认为“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大学生管理应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小班管理制度 制度是大学生管理中的规范机制
5、,只有以制度为基础才能保障和促进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作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运行规则。罗尔斯则认为制度是“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这些规范指定某些行为类型为能允许的,另一些则为被禁止的,并在违反出现时,给出某些惩罚和保护措施。 ”归结起来,制度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第一,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和活动空间、范围,它不仅约束人们的行为,又为人们提供了其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第二,制度是一系列权利和义务或责任的集合;第三,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
6、、理性化的、系统化的、形成文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理性化的、非系统化的、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如道德、观念、习惯、风俗等。此外制度还可以是一种动态运行中的体制架构,即行动中、实践中的制度。大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指正式的、理性化的、条理化的形诸于文字的大学生行为规范,如各种管理规定、纪律措施和奖惩制度等,当然也包括更大范围意义上的与大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制度与政策规章。制度是大学生管理中的规则体系,形成和维护着大学生管理中的秩序。大学生管理必须以制度为基础,通过各种制度的规范来保障和促进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从而促进各项管理工作健康地发展。 小班管理制度是指,一个班的人数控制在四十人以内
7、进行管理的制度。小班管理制度,更容易达成班集体的密切融合性,达到同学间彼此熟悉了解的状态。目前大学班级人数多在 50 人以上,一个班人数太多不利于教学与管理的开展。人数过多,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关注到,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同学彼此间的熟悉程度不佳,对彼此性格、个性不够了解,班级管理就会出现困难。 实行小班管理制度的好处:一是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学可以切实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二是班级管理效果好,由于班级人数少,每个同学都对彼此了解加深,彼此关系更加亲密。小班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既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一种设计。 二、班干部负责制 班干部负责制是指,从班长、团支书到班里的每个班干部,根据各自
8、的分工,承担管理班级事务责任的制度。提出班干部负责制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班干部管理班级的主动性,改善班级管理的效果。目前大学班级的普遍情况是:班里的工作大部分都落在班长和团支书的身上,造成他们平时工作较忙,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上课和学习,而其他的班干部工作相对较闲,有的甚至很少做班里的工作。这不是班级管理最佳的状态。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班级管理的制度性不强。一方面班长、团支书不论大小事务一律负责,工作繁忙;另一方面其他班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状态。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却也是不懂得管理的科学,不懂得权利的下放,把工作一味的拦给自己,没有分派给其他班干部。班干部
9、负责制可以解决班级管理的混乱。 班干部负责制的内容主要有:高校班级的班委一般由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体委员、纪律委员和推普委员等组成。班长负责全面管理班级事务和分派任务给主管班干部;团支书负责全面管理班级党团事务和分派任务给主管班干部;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和推普委员等归班长直接领导,负责各自分管的事务;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文体委员等归团支书直接领导,负责各自分管的事务;班里的同学应该积极配合班干部管理班级和党团事务,应该积极提出班级管理合理意见。每个班干部的工作量应该是比较平均的、适量的,班长和团支书可以比较忙,但是其他的班干部也不能被当做“闲职” ,
10、每个班干部都要各司其职,有计划的做好自己的工作,班干部都能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此为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 班干部负责制也有利于班干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以人为本” ,立足素质教育的体现。班干部负责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工作的能力。在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务的同时,班干部会用到很多知识,如管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知识等,工作的同时也是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等到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这些知识都是宝贵的经验,会比没有做过班干部的毕业生工作干练、经验丰富。 三、学习目标管理 学习目标管理,这里指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是应该有目标和方向的。这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
11、合。只有专业课的学习,而缺乏对专业学习的方向感,不利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很多的大学生在经过暑期社会实践之后,都会说“我现在知道我要学习什么,什么东西对我有用” , “我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 ,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我的理想需要实现还需要至少 5 年”等类的话。这表示他们经过社会实践之后思想逐渐成熟,对专业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正所谓“实践是认识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这个道理。 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2010 年 8 月 26 日, “新乡学院 2010 年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会议”确
12、定了新乡学院对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方针政策,确定了实践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职人员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实践对大学生的指导,以实践促学习,以实践促学风,使大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相反,如果大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即使学习努力,也可能会学习没有重点而导致学习“泛化” ,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知之甚少,非重点的知识学习的过多,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 四、 “实践育人”教育 高校应该在大学生教育中增加实践育人的内容,而且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在推崇和使用,这为“实践育人”教育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实践育人的内容很多,诸如学术论文实践、军事实践、劳动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文体
13、活动实践等都是实践育人的内容。这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参加,并能够切实使大学生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也给了大学生参加实践的引导。如论文实践能够锻炼学生文字表达和事务总结提升的能力,论文实践的提出也引导了大学生发表论文的行为趋向,在写作和发表的过程中了解论文发表的全过程,也会鼓励大学生主动找到老师帮忙指导,进一步提高沟通和论文水平;劳动和文体活动实践,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另外,志愿者服务也是学校长期坚持的“实践育人”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相统一”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自 2008 年奥运
14、会以来,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志愿者,他们能够协助重大活动、重大赛事的完成。同时,他们自身的能力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极大的锻炼。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继续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让志愿服务工作在实践育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与奉献中磨砺品格、成长成才。 “实践育人”教育是从培养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出发,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良好的体现。 总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又兼顾实践育人,关注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梅.“高校辅导员以人为本职业理念转换的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安世遨.论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对话性.教育文化论坛.2010. 4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