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分析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显现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物联网技术角度,梳理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政策,运用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从民众需求输入、政治执行输出、信息反馈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不足,提出建立分管部门、完善法律法规、科学划分监管职权、提高民众食品安全的危机意识等政策完善建议。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政策分析 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 作者简介:刘牧君,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98-02 近些
2、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假牛羊肉、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到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再到最近被曝光的果汁企业用“瞎果”制造果汁,乳业巨头牛奶中含肉毒杆菌。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行业之广,影响之大已经让广大百姓达到了谈“食” “色”变的程度,如何利用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如何运用物联网这一新型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的监管,或可为改善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 、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
3、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 Internet进行全程跟踪,实现对物品的识别,这样所有的物品和 Internet 就组成了“物联网”网络。其实质就是利用 RFID 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全球物品的自动识别,达到信息的互联与实时共享。 2.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隶属于食品安全控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对食品安全控制的定义指出: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确保所有食品从生产、处理、储藏、加工直到销售的过程中食品安全、卫生适合于人类使用,按照法律规定诚实准确的进行标识,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实施的强制性法律行为。 (二)基础理论戴维伊
4、斯顿政治系统理论 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它与外部环境始终处于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状态中;环境变化会对政治系统产生一种外部的压力, 系统自身的变化又会对社会政治系统产生一种内部压力。政治系统要对这些压力进行调整:环境发生了变化,向政治系统提出了某些要求:政治系统则要对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它要制定和执行一定的政策去影响环境,受到影响的环境又会继续影响政治系统的运行。戴维?伊斯顿提出,政治系统理论的任务,就是通过使用一种抽象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政治系统如何完成这个与“外部环境”不断协调与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有三个步骤:输入、输出、反馈。图一显示
5、了政治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我国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介绍 我国于 2009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了食品安全法 ,确立了我国食品安全分工监管、统一负责的监管体制。我国还颁布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这三部法律法规明确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各监管部门的职责,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筑成了坚实的保障。 物联网技术虽然进入我国较晚,但在多个部委的大力推行下,物联网技术正以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工信部已在 2012 年初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各省市也确立物联网的具体发展目标,如,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 福
6、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 、 北京市物联网应用“十二五”规划等等。 除了已经颁布的关于食品安全和物联网的法律法规外,将两者结合,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我国也相继制定多个标准规范和指南。比如:牛肉制品溯源指南 、 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 、我国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过程中电子标签应用指南 、 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案例集 、 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应用方案等。北京市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条例将实行食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内蒙古自治区质监局批准发布了商品条码畜肉追溯编码与条码标识 、牲畜射频识别产品电子代码结构 ,该标准的制定对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规范食品
7、安全监管开辟了探索创新之路。 三、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输入输出模式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拥有了几十部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逐步运用物联网技术使食品变得更加有源可溯,可是反观近些年来所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是愈演愈烈。本文根据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分析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需求输入、政策执行输出、信息反馈的结果以及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 当原有的监管政策受到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时,若不能化解挑战,及时完善政策,则该监管模式随时可能崩溃失效,虽然单从理论出发,无法确定该政策模式什么时候崩溃,但无外乎以下提到的两种情况:一是食品监管政策何时感受到来自需求输入所产生的压力,二是应采取怎
8、样的措施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对抗压力。戴维伊斯顿指出系统什么方法对付压力,就必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系统是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其政治系统的主体,即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权威性组织,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不断进行着与环境磨合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系统时刻感受着来自群众需求的压力,为了消除该压力,经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与外界发生联系,输入群众的诉求,经过与政治主题的信息表达与交换,及时进行政治决策,通过政策的输出与信息反馈,修正政策以达到公众诉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便是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输入输出模式。 1.民众需求输入 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的完善
9、首先是通过某个事件而将其引入公共视角,从而进入公共议程并加以讨论,受到政治系统主体的关注最后形成政策。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大多数来源于平面媒体对某种食品带来的身体危害的报道,或是通过诸如微博一类的新媒体获得。民众所需要的食品监管流程是安全、透明、公开的,而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多部门分工分管体系,各部门间交叉管理现象严重,尽管部门众多,民众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却不知向何部门投诉反馈。 2.政策执行输出 物联网技术食品安全监管上主要是运用追溯体系使其在生产、加工、流通的所有阶段均可追踪掌控。目前我国有关物联网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也大多围绕追溯体系展开,然而与追溯体系有关的政策大多也仅限于省市级层面
10、,其政策内容也仅仅只是以指南、规范为主的法规,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国家级有关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政策出台,各省市监管政策执行输出不一,异地追溯困难重重,这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原因之一。 3.信息反馈与外部环境的影响 通过信息的反馈,政治系统可以根据民众需求输入不间断的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以达到政治系统的平衡、政策的稳定。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信息反馈问题是食品生产方式与分段监管方式不配套。食品从种植经过一系列生产链到达消费者手中,其监管涉及到了各个行业的多个部门,而现行的分段监管方式看似合理却实则存在监管真空和重复的问题出现。 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处于持续的能量交换之中。一个政治系统即受
11、到同一社会非该系统的其他系统的包围,也受到非同一社会其他系统的影响。我国的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处于起步阶段,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有益经验,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四、政策完善建议 首先,为了避免多部门管理容易出现的食品安全监督真空、重复等现象,应建立一个主要部门来分管大部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同时起到协调各部门的作用。其次,针对政策执行输出权威性不强这一问题,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交流中去,将国际食品法典等国际标准吸纳为我国的国家标准,建立国家层面上的有关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再次,科学划分食品安全监管职权,增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任,使监管链条环环相扣
12、,再配以相关法律法规与法定职权的支撑,可以有效的防止体制空洞。最后,提高民众食品安全的危机意识,加强人民对食品安全政策的认识,尤其是有关追溯体系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有源头开始了解食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在政策需求输入时,若可以加大民众的参与程度,使更多的公民加入到政策制订的过程中,同时健全听证制度、咨询制度,确保民众的诉求可以及时得到表达和处理。 注释: 霍红,张春梅,顾福珍.食品安全物联网.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李晓红,李晓梅.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之探析.兰州学刊.2010(12).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Weiser M.Ubiquitouscomputing.Computer,1993,26(10). 黄莉,龚华香.我国县域政治系统中公民政治冷漠成因分析以伊斯顿政治系统论为视角.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 Angeles R.RFI Dtechnologies:supply-chainapplicationsandimplementationissues.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05(1). 曹样遐,董亮.物联网构筑食品安全“防火墙”.上海信息化.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