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20 没有货币战争G20 和 G7 都声明不以汇率作为政策目标,但现实是各国开始以货币政策回避国内改革。 2 月 16 日,20 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莫斯科落下帷幕。会议虽然是在莫斯科召开,但人们关注的却是东京。在金融全球化时代,普京想要抓住世人眼球还需费些思量。 在本次会议上,人们所关注的安倍晋三推动日元贬值的政策没有受到指责。日元贬值“糊弄过关” ,但是货币战争的讨论却不胫而走。这场战争并不在莫斯科,即使真的存在,也悄然无形于大国经济政策与全球资本流动之中,彰显了当下世界经济权力的分化与重组。 G20 还是 G7? 俄罗斯首度成为 G20 的主席国,给足了普京面子,但这次
2、莫斯科会议却让人们看到了俄罗斯处于 G7 与 G20 之间的尴尬。在莫斯科 G20 会议之前,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在英国召开,会议的声明为 G20 奠定了基调。俄罗斯一直没有成为 G7 这个西方工业国俱乐部的真正成员,在G20 这个平台上,G7 的政策声明却成了主角。 G20 会议声明,为避免各国竞争性贬值,不将汇率作为政策目标。这与 G7 声明如出一辙:我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一直并且继续利用国内工具,达到我们各自的国内目标,不会以汇率为目标。 G7 成了 G20 的“定调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G20 大有取代 G7 成为世界经济治理平台之势,但如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所说,成员越多,越
3、难以形成集体行动。G20 成员之间的经济模式、发展水平、整体实力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很难在货币政策上达成一致,更不要说众口一词地批评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了。 日元自去年 11 月以来贬值近 20%,成为发达经济体中继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之后第三个焦点。安倍晋三的财政金融政策直指日元贬值,换言之,日元贬值就是日本的既定政策,这已毫无疑问地违反了 G7 的政策声明。为什么欧美国家却“此地无银三百两”呢?原因只有一个,欧美国家有几乎相同的政策诉求,就像英国央行行长墨文金所指出的,政府为了支撑国内经济增长而使用货币政策是被允许的。为应对欧债危机,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断膨胀,英美两国央行也轮番采取量
4、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之下,安倍晋三为抗击通缩而释放流动性也就无可指责了。虽然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曾指责安倍晋三的政策会危及央行独立性,但是日本财长麻生太郎与德国财长朔伊布勒的谈话软化了德国的立场。 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增长乏力,在量化宽松成为普遍政策共识的情况下,一向坚持保守财政金融政策的德国被善意提醒:货币政策要与短期经济增长前景相配合。正基于此,G7 会议在“不谴责”日本这一议题上达成了共识。于是,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布雷纳德出面支持安倍内阁的经济政策,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则在莫斯科会议落幕之后出来灭火,给货币战争降调子。 货币战争的提出者是巴西财长曼特加,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
5、迫使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升值,压低了出口,因此引发后者不满。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如何实现本国经济增长成为各国政策考量的焦点,自利性的经济政策反映了国际经济治理的困境。以 G7 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虽然不能一言九鼎,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新兴经济体虽然增长势头比较强,但是基础差、底子薄,并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例如日元贬值,虽然会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但却能使俄罗斯的能源收益增加。 G7 的时代正在远去,但 G20 还没有成长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新平台。G20 提供了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多边对话的渠道,在经济危机的寒夜,各国都在裹紧自己的被子。货币战争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却折射出当代国际货币秩序的缺陷,稳定的国际货
6、币秩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张信任之网,而眼下各国却在撕扯这张网。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战争的出现并不是一种臆想。 货币战争? G20 会议的联合声明无法给全球经济增长提供路线图,因为它不过是各方政策、力量与意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有日本媒体将 G20 视为安倍经济外交的“开门红” ,自此,安倍晋三可以毫无顾忌地继续开闸放水。对于长期陷于通缩的日本经济而言, “安倍经济学”未必是良方,而是新内阁在智识与政策上的怠惰,当各国竞相以货币政策撬动宏观经济时,这种怠政之风将给下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埋下地雷。 安倍晋三将通货紧缩视为一种货币想象,通过提升 CPI、压低日元汇率来启动日本经济增长之门。从短期而言,这种
7、政策已经使日本股市大涨,民意支持率飙升,安倍对自己硬朗的政策充满了信心,访美期间还在推销“安倍经济学” 。与此同时,做空日元的对冲基金则赚得钵满盆满,当安倍大张旗鼓地压低日元汇率的时候,会引发抛售日元的风潮,从而使日元币值进一步下跌。如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所言,当下的世界处于“大资金潮”时代,吸引与利用“游资”的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成败,一个国家的汇率在短期内跌宕不定是无法“筑巢引凤”的。 日本国债规模已经超过 GDP 两倍之多,安倍则继续执行赤字扩张的政策,增税无门,便号令央行无限量购买国债与商业票据,央行成为执行财政扩张政策的工具。日本长期利率已经接近于零,央行继续释放流动性,成为财富从债权
8、人向债务人转移的枢纽。与此同时,安倍又调高CPI 的目标,这势必会拉动长期利率,使国债收益率上升。日本国债九成以上为本国金融机构持有,国债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必然转嫁于日本金融机构,一旦债务高坝出现松动,国债危机迫在眉睫。 在资本高速流动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都有“溢出效应” ,若日元持续贬值,资本便会外流,而利率比较高的国家便成为资本汇聚的地方,流入国的汇率则会被动升值。若流入国拉低利率,采取“金融抑制”政策(将利率压制在通货膨胀率之下) ,汇率博弈便会悄然展开。由此可见, “安倍经济学”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无法改变日本面临的经济困局。 按照传统的观念,货币战争与贸易
9、大战一体两面。如果各国竞相贬值,以邻为壑,便会出现贸易壁垒高筑。在当下,资本的流动越来越具有自主性,汇率不仅对贸易有影响,也直接决定了资本流动的方向。日元贬值使丰田汽车出口量大增,重登全球第一宝座,但是货币贬值不过是日本贸易立国战略的延续,无益于提升日元国际货币的地位。安倍晋三在访美期间发表了主题为“日本回来了”的演讲,声称日本不会沦为二流国家,国际货币是一流强国的“身份证” ,而“安倍经济学”却在缘木求鱼。 G20 与 G7 都声明不以汇率作为政策目标,汇率需要反映市场的基本面,这只是一种理想,现实是各国开始以货币政策回避国内改革。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沉重的债务压力,去杠杆化的进程还在继续。如果将货币战争视为一国绞杀另一国经济的阴谋,那就是想象力泛滥了。全球金融体系已经高度发达,即便被视为“阴谋”的做空操作也是一种错误发现机制。走出危机的峡谷,进入增长的航道,其关键还在于各国国内的改革,单单依靠拨弄货币政策,是治标不治本。 “安倍经济学”与其说是阴谋,不如说是一剂镇痛药,至于药效多久,也许连安倍晋三自己都不知道。 (作者为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理论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