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探讨摘要: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是现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之间的过渡层次,是针对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建设用地外的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中其他绿地的规划。本文探讨了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 城市通过绿化保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为居民创造适宜而有益的生活环境, 美化城市景观、改善投资环境, 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前途。 一、 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法规定的“城市规划区” , “是指城市市区、近郊
2、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的范围仅是“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即在城市规划期内(通常为 20 年)城市建设发展到的用地,也就是规划预期的建成区,连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也没有达到。这个范围,对城市规划用地管理是够用了,但是远不能满足维护城市生态和市民游憩的需要。有的学者早已提出过这个问题(程世抚 195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扩大规划区范围是必然的趋势。 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1、 系统
3、分析原则。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应是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明确其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系统和因素相关关系,把绿地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结起来,保持其连续性,从而更大程度发挥其效益。 2、因地制宜原则。对过去原始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发展趋势并对自然条件和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使实际状况、预测结果和所采取的措施三者结合起来。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采用许多最佳化的标准,确定各个发展阶段绿地系统组成部分所固有的主要功能。 4、可持续原则。维持绿地系统动态稳定性,使其自身再生循环与有机维持, 达到物种顶级群落状态; 进而使社会、经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三、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措施 1、
4、树立良好的规划观念 ( 1)以人为本的城市观: 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建设、评价的基本标尺, 是照顾公众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 2)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不但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而且也影响我们未来城市中对自然环境结构的理解。在具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 我们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城市与自然环境共生。 ( 3)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 这一观念不仅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种对城市形式意义以及对城市历史的保护。 ( 4)整合环境的设计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种整体环境的规划, 它是设计观念和
5、设计眼界的提高, 需要用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和理念去把握规划。 2、 明确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 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具有战略指导作用, 我们提倡技术型和战略型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达到规划战略与战术的融合。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空间布局结构的建立, 重视发展的多目标性, 达到具有宏观控制、详细约束和具体引导设计的作用。 3、规划内容层次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存在着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 即城市的内部空间、城市的外部空间和城市的群体空间。
6、因此,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从这在三个层次进行, 分为市域大环境生态规划、规划区层次规划、规划建成区层次规划。其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宏观把握城市绿地生态体系, 建立生态绿地规划结构与布局; 建成区层次着重把握城市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结构布局、规划特色反映和具体分类规划, 同时要达到能指导具体的详细规划和有引导的指导各类绿地具体规划设计, 形成结构控制、指标约束、分类引导、可操作性较强的绿地系统规划。 4、规划结构系统化 结构系统化, 即具有有序的结构形式使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整合, 已成为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结构布局由被动式、填充式设置转变为与城市形态结构互动, 引导控制城市发展的
7、主动式、系统式、多元化布局, 形成网络式的连接。 5、规划个性特色化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把握, 离不开中观层面的绿地详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和绿地设计阶段的完善。规划要体现个性与特色, 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场所特征和产业特征几个方面。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集中反映在适应人与自然环境需要; 适应城市社会文化氛围; 适应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适应弹性运作机制。强化手法一般是从宏观结构布局入手, 使城市特色资源在结构层面体现, 形成特色骨骼框架; 二是在具体的各类绿地中, 特别是公园绿地中对特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分级体现。 四、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1、
8、 市内绿地小型化、均匀化、立体化均衡分布。 当用“即均绿地面积” 、 “绿地覆盖率” 指标来评价整个城市的绿色风貌时, 一个显见的结论被忽视了. 人同样的绿地指标, 偶隅城市一角与均衡分布所起的景观及生态效应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文化水平、环境意识的提高, 20 年后城市居民对近距离绿地的需要更为迫切, 出游率将由现在的普遍低于 15% , 达到 20%以上, 因此, 各具功能的市内绿元, 应呈均衡而有各自重点的分布格局, 市内公共绿地向“小” 、 “多” 、 “均”发展, 向立体发展, 即市内绿地小型化、均匀化、立体化均衡分布. 充分挖掘和发挥城市用地潜力, 见逢插绿; 建设好居住区、小
9、区绿地、小游园、街心绿地, 加强单位专用绿地建设. 2、郊野绿地成片发展, 形成市区外缘绿色地带. 对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城市, 应充分地利用郊野大面积荒山、坡地、地形丰富, 自然条件优越的特点, 顺其自然设计, 规划建设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苗圃、果圃, 并和城郊农业绿地、生产绿地一起在城市外围形成多层次的、有一定规模的绿环; 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城市更要加强绿化, 在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结合城市主导风向人为刻意构建多重大面积绿带, 既可改变城市形态结构, 又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为市民游憩提供场所. 3、楔形绿地嵌入城市, “水网” 、 “路网” 、 “绿网”交织, 加强市区与郊区绿地之间的
10、有机联系. 利用城郊放射性道路、铁路、河道及高压线走廊两侧建设大规模的带状、楔形绿地; 成片保留郊区优质菜田、农田, 规划形态由宽到窄, 由郊区深入中心区, 构成楔形绿地;在夏季炎热城市, 平行于夏季风方向设置楔形绿地. 各种楔形绿地把市区内部各类绿地和市区外围环状绿带联为一体, 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体. 辐射楔型条状绿地将三个绿圈连为一体, 是空气、水流和昆虫、鸟类的生态廊道, 是城市绿地、水网生态系统的脉络. 利用水系、道路、建设防护林带、林荫大道, 形成“绿网”和“水网”与“路网”, 三网交织从而使城区绿地和郊区绿地系统贯通一体, 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 提供了游憩场所, 更重要的是起
11、到了“通风引道”的作用, 将自然纳入城市, 将城郊森林绿地形成的新鲜空气输入城市, 改善市区环境质量.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在中国近十几年中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规划实践。然而, 系统性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在城市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今天, 形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余蓉.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2 汪永华,何昉.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J. 风景园林. 2005(03) 3 张立均. 浅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学思想的应用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7(04) 4 左志高,刘昕颖. “点-线-面”模式绿地系统布局结构J. 中国林业. 2008(24) 5 刘颂. 转型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06) 6 张凯云. 基于自然伦理支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 中国城市林业.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