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旧城改造研究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0804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旧城改造研究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旧城改造研究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旧城改造研究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旧城改造研究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旧城改造研究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旧城改造研究探讨摘要:旧城改造方式有很多种,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在旧城改造都要强调综合规划、 综合改造和综合效益。旧城改造规划应遵循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中村;规划;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in so many ways, irrespective of the manner in which to tak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are to emphasize the comprehe

2、nsive plann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planning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from set out actually,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do, do everything in ones power principle. This article through real case study. Key words: urban re

3、newal; urban villag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 旧城更新的速度、规范、力度和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适应了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强烈要求; 适应了政府美化城市形象的决心; 适应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适应了城市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趋势; 适应了资金的流向需求; 适应了土地的有偿使用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一、旧城改造的必要性 城中村改造绝不是仅仅简单地拆几栋旧房子, 拓宽几条旧马路, 增加几根煤气管, 铺设几片绿地, 点缀几个小品。从横向看, 城中村更新是对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特色进行调整和改造;

4、从纵向看, 城中村更新是一个长期、持久、永不间断的新陈代谢演化过程; 从范围看, 城中村更新包括对旧城的保护、 修复、 改建、 更新等多层次的内容; 从社会角度看, 城中村更新是城市建设中最错综复杂, 涉及面最广, 也是群众最为关心, 最为敏感的热门问题。 二、案例分析 广州是我国最早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的城市之一。广州某城中村位于荔湾区,由于适宜的区位、可承受的环境和相对合理的租赁价格,该城中村村自然地充当了为产业配套中低档居住区的角色。其常住户籍人口约 2000 人,暂住人口达 2 万多人,主要是周边工贸区、物流园区和商业区的从业人员和部分年轻白领。该村总用地面积约 20 hm2,总建筑面积

5、约 50 万 m2,平均毛容积率 2.5,局部私房区容积率高达 4.0,平均建筑密度约 37,其中私房区平均建筑密度超过 60。除了一般城中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问题外,该村存在高压走廊安全隐患、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拥挤、环境问题恶劣和教育配套不足等问题,村集体股份合作公司多次要求进行改造(图 1)。 图 1 城中村现状分析图图 2 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图 三、旧城改造难点 城中村村改造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城中村现状开发强度很高,改造难度很大;二是现状建筑规模大,拆迁资金要求高,安置难度大;三是区位和周边功能环境相对较差,限制了改造后的功能也将以中低档产业配套

6、功能为主,开发商业、办公等高附加值功能的潜力较小;四是外围交通条件较差,难以支撑大规模开发;五是高压线路迁移带来的改造成本增加,以及需要与供电等部门和国土部门进行协调等特殊情况。 四、旧城改造模式 该村在 2001 年就提出整体拆除重建的方案,但是由于改造规模和强度过大、改造带来的各项设施压力无法解决、改造存在较大的风险,该改造方案搁浅。为了探讨适合广州该城中村的改造模式,规划从功能定位、设施承载力、社会影响以及操作实施等各个方面,对整体拆建、局部拆建和综合整治三种改造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 (表 1) 表 1、城中村改造模式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该村整体拆建虽然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较大,但

7、社会影响大、实施风险高、配套压力大,政府、开发商、原村民和集体股份公司都会有较大顾虑而难于操作;综合整治可有效缓解现状城中村问题,且基本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惟一缺点在于资金筹措有较大难度;局部拆建符合本片区作为周边产业功能的配套居住功能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改造对城市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压力较小,实施风险较小。 因此,城中村改造适宜采取“局部拆建+综合整治”的模式,即对于城中村现状功能不合理、建筑质量和环境较差的片区进行拆除,按照城市居住区的标准建设成为以小户型公寓为主的中档产业配套居住区,其他片区全面进行综合整治,通过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建设景观的改

8、善,适当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满足低档次产业居住配套需求(图 2)。 五、经济可行性分析 改造经济可行性分析是城中村改造市场化运作的基本保障。依据成本估价法原理,利润率改造总收益/改造总成本100,控制利润1015左右是具备市场开发动力的基本要求。以不同的改造方案对利润率进行分析测算,当容积率为 4.0 时,改造的率润率大致为6.38,容积率 4.8 时为 9.56,而容积率 5.5 时由于地价优惠政策的限制,改造利润率反而降为 8.26。因此,从经济可行性上来说,容积率取 4.8 时可以初步满足经济可行性的要求。同时参考周边片区居住区及其他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强度,初步确定该村的改造开发强度为

9、 4.8。 六、改造影响分析 以往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消除城中村内部问题的同时,必须有效避免对周边社区产生负面影响。改造影响评估是大规模、程序化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要环节,可以确保改造行为不仅有利于城中村本身,同时必须有利于改善周边片区和整个城市的建设环境。一般的改造影响评估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景观环境等四个方面,该村改造影响评估重点在于公共配套设施和道路交通。 6.1 公共配套设施影响 公共配套影响分析的重点是需要独立占地的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设施,从整个城中村片区的角度考虑,现状约有 1 所 36 班小学的学位缺口,完全解决配套需要用地 2 万以上,局部拆

10、建的总用地面积仅 5 万。在完全市场化改造的条件下,城中村村局部拆建既要解决配套问题,又要控制开发强度,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平衡。 从其该村的角度考虑,改造以后拆建范围内居住人口约 9000 人,通过增加或扩建小学、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可以解决改造新增的配套需求。现状凤光小学由 1.33 万、18 班用地增加到 2.07 万、30 班用地,增加的 12 班用地可服务约 1 万人,满足改造增量人口的小学学位需求。现状该村幼儿园由 0.26 万、9 班用地增加为 0.56 万、18 班用地,增加的 9 班用地可服务 0.71 万人,也基本满足改造增量居住人口的需求。考虑到拆建

11、范围内现状居住人口的需求减少量未被计算,改造后学位的需求增加量实际上应小于扩建小学、幼儿园的供给增加量,因此改造后现状学位较紧张的局面基本得到缓解。 6.2 道路交通设施影响 城中村存在的交通问题主要出现在辅道上,其早、晚高峰小时的饱和度(V/C)分别为 0.82、0.84,该村改造后增交通量将进一步加剧现状区域交通拥挤。对不同容积率条件下的交通量和道路饱和度进行测算,在容积率为 4.8 时,城中村西路辅道的饱和度将增加到 1.01,表明必须对区域道路条件交通进行改善。 根据上层次规划和法定图则的要求,打通城中村西侧的金碧支路,可以缓解区域交通状况。金碧支路打通后为双向 2 条车道、设计车速为

12、30 km/h,则其设计通行能力单向 1395 pcu/h。考虑其分流作用后对交通量重新分析测算表明,在开发强度控制为 4.8 的情况下,西路辅道的饱和基本可以承受改造带来的新增交通量。 七、对改造专项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改造专项规划是城中村改造地区的一种公共政策,除了增进空间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率外,还应关注空间资源分配的社会公平,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在政府、业主和改造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因此,除了加强规划技术方面的研究外,还应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7.1 政府组织规划编制 为了避免开发单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专项规划制定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影响改造方案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专项规划应主要由政

13、府组织编制。为保障改造项目的市场动力和可操作性,应委托多家房地产咨询机构对改造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测算和咨询。专项规划编制和经济分析评估应同步开展,并保持与原村民、集体股份公司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及时沟通,以形成各方协调一致的改造方案。 7.2 市场确定开发主体 政府组织完成改造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后,建议参考香港市区重建局的操作办法,由政府进行公告,通过市场竞争,从提出改造申请的改造单位中根据各项因素打分评估后选择改造主体,并通过保证金、人员参与、进度监管等手段加强对于改造项目后期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拆迁、补偿和安置的社会和谐以及社会影响。 7.3 增强公共参与力度 改造专项规划应鼓励公众包

14、括原村民、现状居住人口和周边片区市民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在制定方案的初期就开始广泛地听取和征询各方改造意愿包括是否需要改造、改造的方向、改造的模式、组织方式、拆迁安置方式等,保证城中村改造具有和谐社会基础,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 八、结束语 透过城中村改造我们发现,在旧城更新过程中,要权衡利弊、 高瞻远瞩, 要使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协调发展、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村城市化、更快的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孙萌.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J.城市规划,2001,2009(3) 2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