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中制度和态度因素的思考【摘要】 缪尔达尔在亚洲的戏剧中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不同角度对国家的贫困原因和障碍发展的症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着重提出了这些不发达国家现有的制度以及态度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本性阻碍,必须进行彻底改革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发展。经过 40 年的发展,东南亚、南亚这些不发达国家虽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僵化了的制度和态度还是没有获得根本性的变革。 【关键词】 亚洲的戏剧 制度和态度 发展现状 缪尔达尔是最早阐述政治价值判断对经济分析作用的学者。他创立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指出,经济制度是发展着的社会过程的一
2、部分。所有“非经济”因素政治的、社会的以及经济的结构、制度和态度,以及所有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包括在分析之中。民族发展的要求包括最终囊括了所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努力。经济发展因而被理解成“人的”问题。他看到了经济现代化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且还包括制度层面和文化观念层面,在分析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发展问题时更强调对后者的分析。 亚洲的戏剧是缪尔达尔经过 10 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写成的,书中涉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11 个国家,在制度和态度的紧密联系方面,缪尔达尔认为现有的制度造成了落后的态度的形成,而落后的态度又进一步支持和强化了这种制度,因果联系得到不断地循环累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贫困状态不
3、断地延续和强化。 一、对亚洲的戏剧中制度和态度因素的分析 缪尔达尔认为,这些国家经济迅速扩张的障碍巨大,但基本上是由已经确立的制度和态度的无效率、顽固性和不平等造成的,是由这种态度和制度结构中包含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关系造成的。本文将分别从制度和态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制度层面。在亚洲的戏剧第一部分经济现实中,关于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发展的初始条件的差别,缪尔达尔从气候、人口、贸易和流动资本、收入水平等各方面进行了比较,但他最强调的是不发达国家长期停滞并已经僵化了的制度和态度,并在所有人口阶层加强了对变革的抵制,而缺乏为欧洲工业革命铺平道路的理想主义。缪尔达尔指出:“整个不平等结构是由种姓制度、
4、种族界限、种族歧视、族阀主义以及一整套社会和宗教禁忌支撑的,累积因果联系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被持久化,现存的制度结构阻碍了社会、地区和职业流动性的增强,促使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分隔持久化,这就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 ”具体而言,缪尔达尔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因素来进行深入分析的。 (1)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这是不平等结构的一个重要体现方面。各不发达国家的土地关系状况虽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之处,即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严重妨碍了耕种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这样不发达国家的农业产量处于极低的水平,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民众营养严重不足,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
5、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扩大不平等,因此必须进行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的改革。 (2)畸形的经济体制和结构。这些国家的普遍情况是: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农业比重很大,但发展相对停滞而人口又不断激增;大工业严重发展不足,企业组织发展严重不足,主要以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家庭和小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这不是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而是因为农业不发展,工业部门又无力吸收,靠牺牲效率来增加就业的。同时,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作为保障和依托。 (3)高度集中的权力关系。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中,权利基本上掌握在包括地主、实业家、银行家、大商人和代表他们利益的高级管理的特权集团手
6、中,这个集团考虑的主要是自身的发财致富而不是国家的发展,而且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基本上是由特权阶层来操控,相机抉择控制十分盛行甚至有加强的趋势,这样的计划往往只是美好的愿望,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大大缩水甚至流产,就算是实施了也往往会倾向于他们自身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又加剧了不平等,腐败现象更加严重,并严重阻碍了改革发展的进程。 (4)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许多东南亚、南亚不发达国家的教育现实情况是:扫盲工作未好好展开,学龄儿童入学率不高,缺勤率和辍学率很高,而中等教育比初等教育发展快,高等教育又比中等教育发展快;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缪尔达尔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广泛开展成人教育,优先发展初等
7、教育;停办一些普通中学和高等学校,或改变其教育方向;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以便培养更多的社会所需的技师、农艺师、医生和教师等方面的人才。 (5) “软弱”的法律制度。这是与缪尔达尔提出的“弱国家”这一概念相联系的,缪尔达尔认为, “弱国家”最大的特征就是缺乏“纪律” ,即使制定了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不被遵守,大众如此,特权阶层更是如此。缪尔达尔认为,如果没有更大的社会纪律,东南亚、南亚的这些贫困国家几乎没有迅速发展的希望。强化纪律,迅速地建立合理的社会规则体系,并务必使他们适当地执行才有可能获得发展。 对于如何防止腐败,缪尔达尔在书中引用了印度桑撒南委员会的报告:低级文职官员的报酬应该提高
8、,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应该改善,应该更有保证。保安机构,包括警察部门应该加强。也应该采取措施应对私人部门中那些腐蚀公务员的人。他本人也提出:“可以要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较高阶层连同较低层进行薪金改革,把习惯性的贿赂转变成为合法酬金。 ” 2、态度层面。缪尔达尔认为现有的制度造成了落后的态度的形成,而落后的态度又进一步支持和强化了这些制度,因果联系得到不断地循环累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贫困状态不断地延续和强化。 对于这些国家的人民的态度分析,缪尔达尔借用了莫里斯津金在自由亚洲的发展中的一段话:“民主政治家的困难是,在亚洲大多数国家,恰好就是全体选民的愿望与偏见阻碍了发展道路。他们喜欢社会静止
9、,喜欢自己的手艺受到保护,喜欢自己的孩子不受教育,喜欢自己的猪不被吃掉,喜欢自己的牛活着,喜欢自己的孩子不受教育,喜欢自己的生产不受控制。阻碍一个又一个亚洲国家发展道路的偏见、信念和态度的清单是无限延长的。 ”他们对各种制度、对现有生活水平、对极端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如此高的容忍度,满足于现状而不力求改变,对各种不合理的制度予以了支持,从而加剧了自身的贫困,阻碍了发展。就集体而言,他们将必须更多地合作,以改善社会,从而改善他们在社会中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当然,态度的转变需要制度和政策的彻底变革为基础和依托的,而制度的变革也是需要态度的转变予以支持的,这二者是互为前提的。 二、东南
10、亚、南亚不发达国家制度和态度的发展现状 在亚洲的戏剧中,缪尔达尔对这些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前景是持悲观态度的。这本书是于 1968 年出版的,也就是说是对这些国家在 20世纪 70 年代之前的情况所做的分析,那么,40 年过去了,这些国家的发展状况如何,到底有没有冲破僵化的制度和态度的阻碍?相较于西方国家以及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速度依旧是缓慢的,贫困人口甚至有增加的趋势,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1、制度层面 各国政府在此期间做了很多的努力来进行制度变革以摆脱贫困的状态,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依旧不少,很多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1)土地所有制。南亚、东南
11、亚的多数国家仍然还是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曾于 1988 年实施“综合土地改革” ,强制实施土地购买和转移,将大规模的地产分割成小片土地,转移给没有土地的农场劳工,但是由于大地主的势力过于强大,政府又往往与其有利益牵连,所以,虽然菲律宾一直在进行土地改革,但是至今尚未成功,仍旧有 40%左右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最贫困的就是农民。在印度,除了少数邦,大多数农村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落后的租佃制度仍旧坚持下来,大地主仍然在不劳而获,与现代的土地产权制度格格不入,这不仅极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工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经济体制和结构。虽然这些国家一直在不断努力谋
12、求经济的独立和发展,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随着东盟区域合作的建立和加强,更是获得了发展的新空间,但是,畸形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依旧需要依附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实现自主中心和自我积累的经济发展模式。 (3)政权制度。东南亚、南亚各不发达国家的政治形势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政局稳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四国;二是刚刚举行大选组成新政府不久,政治社会矛盾得以缓和而政局相对稳定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三是政局持续动荡或者因举行大选,不确定因素突出的泰国、缅甸和菲律宾三国。谋求政治社会的持续稳定、建设强有力的政府一直是这些国家不遗余力的目标之一,
13、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弱国家”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垄断、贪腐的政治结构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 (4)教育制度。过去几十年间,东南亚、南亚各不发达国家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就教育投资来说,许多国家在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然而,尽管教育比例高、增长快,但是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从学生入学情况看,这些国家的入学人数和入学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辍学率没有大幅度的降低;而政府的投资偏好还是停留在高等教育上,或者说倾向于社会上层,基础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 2、态度层面 随着这些年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扩展,政治民主化在东南亚地区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近
14、年来东南亚国家或领导人更替透明度在不断提高,2004 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顺利进行了大选。但是,这并不代表民众落后的态度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生活方式上,上中产阶级中的富人将目光盯在上流社会,极力拉开与下中产阶级的距离;中中产阶级则追赶上中产,下中产则更是拼命模仿上面那些群众的生活方式以避免被抛入社会底层;社会底层的人们也在努力向中产阶级靠拢以期能进入上层社会;处于最底层的民众则往往无力挣扎只能安于现状。兴起的中产阶级并不积极进行政治角色的转变,对于政治变革所持的态度比较冷漠,而极力希望改变贫困状态的下层民众却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参与政治的变革。 综上所述,经过 40 年的发展,
15、东南亚、南亚这些不发达国家虽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僵化了的制度和态度还没有获得根本性的变革,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仍然需要政府和民众不遗余力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刚纳缪尔达尔著,谭力文、张卫东译:亚洲的戏剧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 刘稚:当代东南亚问题研究的重大成果J.东南亚,1998(2). 3 庄礼伟:“若国家”形态及其根源:印尼的案例J.东南亚研究,2003(2). 4 高伟浓、汪鲸:政治传统、宗教和殖民历史对东南亚民主政治的影响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4). 5 朱洋清:当代东南亚国家高考制度发展经验及展望J.比较教育研究,2010(11). 6 王士录:2010 年东南亚政治经济发展概述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1). 7 郝印章:南亚各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J.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2). 8 翁伟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问题和新情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