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达国家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对劳资关系的影响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进步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促生了更加灵活的生产方式,模块化、温特制和外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结构,特别是这些发展都突破了国界的限制。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就业机会和工资,劳资关系更趋不平衡,而某些形式的纠偏也在进行中。 关键词: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生产方式;模块化;温特制;外包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9-045-08 一、文献回顾 20 世纪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首先经历了第一波,即福特制、泰勒制和丰田制的发展。福特制对世界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19
2、70 年代以来,福特主义出现危机,发达国家开始了近 20 年的经济结构调整。这被西方学者概括为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前者实行弹性化的劳动关系;后者包括弹性专业化和精益生产。我国学者谢富胜等认为,1980 年代西方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重新恢复市场机制,通过减少国家、社会和工会对经济的干预,建立更加弹性的劳动力市场。19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变,新生产方式聚焦于弹性生产,却阻碍了工人集体的团结。 随着 20 世纪后期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诞生,生产方式的变革进入第二波,即温特制、模块化和外包。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普赖尔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的影响:由于资本代替了劳
3、动力,按劳动力衡量的公司规模成缩小趋势,资本设备更具有灵活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英国学者戴维哈维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弹性生产方式的特征,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弹性生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结构和经济空间的变化,等等。胡大平分析了弹性生产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方式,既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活力,也造就了新的激进环境。 信息技术催生了温特制,推动了模块化和外包的发展,这三种形式又相互促进。黄卫平与朱文晖分析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1992 年温特制标准扩散到全球生产体系,跨国的专业化设计、分包、代工、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等模式迅速展开。信息技术还推动了电子商务、供应链
4、管理与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曾铮指出,生产片断化、离岸外包和工序贸易分别刻画了“外包革命”的生产技术方式、生产组织方式和分工贸易方式三个核心内涵。 陈硕颖研究了模块化生产网络背景下的劳资关系,模块化分工促使劳动力分化为核心劳动力和边缘劳动力,导致工会力量的衰退和收入差距的扩大。高良谋等针对模块化生产网络形成的新劳资关系格局的各种弊病,指出未来劳资关系的治理必须摆脱零和博弈逻辑,转而塑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劳资关系。外包引起了发达国家低技能工人的焦虑和埋怨,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结论却差之甚远。宋玉华和周均的结论是:外包导致了短期的就业损失;从长期看,外包对就业和收入差异化的影响将大为缓
5、和。 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发达国家在战后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劳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较侧重于前者,对后者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集中从学理上分析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的影响。 二、科技变革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除了经济全球化之外,后福特时代的生产方式也导致劳资关系做出相应调整。1990 年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特征之一,它引导信息产业(计算机硬件、软件和通信)乃至其他产业的整体发展。一个领域的创新促成另一个领域的创新,互联网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新公司。 从总体来看,20 世
6、纪末发达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信息化生产方式之间。工业化生产方式构建了等级制、产业集中化和专家统治的模式,信息化生产方式则导致分散化和网络体系化。信息技术创新不仅催生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使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生产过程发生变革,产生了新型的生产方式,强化了竞争,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共同提高了劳动和其他要素的效率。信息技术有助于企业只保留那些潜在回报率最高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将其他大部分活动移至海外,来增强它们的竞争力。信息技术产业及其引发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创新,体现了组织机制、商业实践和公共政策的相互推进作用。 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的快速转变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结果。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处
7、理很多事务,不管是在家里远程办公,还是出差在外用电话或在酒店召开卫星电话会议,某些行业的企业员工越来越不在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逆垂直化,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在现实空间或在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这就是工作的新范式。在企业内部,信息技术被纳入企业战略的每一个元素之中。一是员工可以利用新技术在车间分析各种数据,对生产线做出精确的调整,这就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改善了产品质量。工人在技术上必须精通过去员工所不知道的系统和程序。二是新技术使企业内部传递信息更加便利快捷,减少了企业组织的层级,其结构变得更加扁平化。企业运用新技术协调分散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供应链,使生产与市
8、场同步进行。三是员工的薪酬方式发生变革,股票期权成为企业吸引、保留和奖励优秀员工(特别是科技精英)的普遍措施,这也能让员工分担风险,有助于企业持续发展。新技术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意味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技术能力相匹配,这包括上述三方面的结合,即把生产流程和设备调度的决策权给予员工,实施协同作业以有效地利用员工的技能,调整报酬机制以协调员工和企业的利益。此外,还包括激励性报酬、弹性工作任务、人力资源培训,等等。 技术变革预示着 21 世纪不论是蓝领员工还是管理者,都面临着工作方式和企业运营模式的变革。掌握信息技术的劳动者拥有了更多的决策参与权。而员工参与管理对管理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他
9、们不能再向员工发号施令指挥员工干什么、如何干与何时干。管理者现在做的更多的是引导与监督。 技术变革还使员工不再有终身职业保障,越来越少的人会在一家企业干一辈子。20 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公司频繁裁员、合并与解体,长期效忠于一家企业的理念彻底破灭。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工作越来越向非全日制的、短期的、形式更加松散的方向发展。这些工作种类不大可能被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之内。现在大多数员工是临时工、自由职业者、合同工或季节性的兼职者。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倾向于做临时工,因为,那样的工作灵活、独立、有挑战,而且能够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很多公司也倾向于雇佣临时工,因为这就不用为员工提供保险金和退
10、休金。当然,临时工被剥削的程度要超过固定工,因为临时工的薪酬与福利都要低于固定工,而且临时工也不是什么自由王国,人们到了一定年纪毕竟还是希望有一份较体面的稳定工作。 总之,信息技术不仅降低了公司的市场交易成本,也降低了公司内部的协调成本。新技术使位于不同国家的企业可以便捷地进行交往,企业也可以跨时空地掌管其他公司,灵活运用全球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 三、模块化和温特制的国际分工 模块化是一种零部件分工生产方式,它将复杂产品分成若干模块单元或子系统,子系统相对独立地完成特定功能,各个子系统通过连接构成一个复杂的产品。早在 1916 年,汽车工业就开始探索模块生产方式,二战期间在舰船和飞机制造中加以
11、运用,但是直到 1990 年代才真正普及。模块化生产模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零部件大大减少,模块的供应商也更加集中,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监控能力,被誉为汽车工业的又一次革命。 模块化生产方式通常有一个核心企业,大多为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进行系统设计,待产品稳定之后,它会在产品设计和模块生产中进行选择,大多将模块生产外包,自己则主要承担设计或部分模块生产。由此,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旗舰企业的模块生产网络。模块化是一种水平型的分工模式,它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产业链的封闭垂直型的企业内部分工,将一个产品切割成几个模块实行国际间的网络分工。这使企业能够在全球整合资源,通过选择多样化和灵活
12、的动态契约组成模块化组织,减少成本。各个模块化组织并非完全依附于总部,在不违反界面联系规则的前提下,各模块可以自主创新,满足产品差异化需求,集成产品由此获取价值模块网络扩张的好处。 跨国公司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模块化,一是直接投资(FDI)实现模块的全球布局,它的跨国投资往往带动大量中小型企业跟进,但也意味着就业机会的转移;二是以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三是资本模块参股但没有配套组织模块,由于无法控制一些模块的生产技术,参股资本常与这些企业形成外包关系。虽然跨国公司通常只是外包非核心价值模块,但这也给外包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会。跨国公司允许外包企业在相同功能模块上进行竞争,这样,外包企业在获得模
13、块生产机会的同时,还要在与其他外包企业竞争中保住持续的外包机会,优质的模块供应者会获得更多与若干品牌进行合作的机会。模块化生产方式使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技术更容易获得垄断优势,将东道国的模块生产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这种生产方式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的影响在于,模块供应商往往要适应整体产品的全球战略,跨国生产系统中有相当部分的模块生产(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模块)会流向其他国家,发达国家国内可能会流失一些就业机会。跨国公司考虑的是利润和市场,通过生产基地的全球配置利用全球劳动力后备军,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创造和保留就业机会并不是跨国公司的目的。 温特制(Wintelism)的形成与模块化的发展相联系。
14、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不仅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使所有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与此同时,温特制生产方式应运而生。从广义来说,温特制指的是信息时代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对福特制(Fordism)和丰田制(Toyotaism)的超越。狭义的温特制只是指微软和英特尔因掌握了个人电脑的技术标准而形成的信息产业的组合形式,1981 年 IBM 推出的个人电脑配置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芯片,开创了温特制的先例。温特制根据产品标准在全球范围生产,形成产品标准控制下的零部件、模块生产和最终组合。温特制以制定和发展产品标准为主线,将一个产品(如电脑)以及与该产品有关的产品(如打印机、扫描仪等)
15、进行细化分工,分解为各个模块(电脑硬件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主板、显示器、键盘、鼠标等模块) ,每个企业专门生产某一个部件,以此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各相关企业互相合作,通过协议使硬件和软件组合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产品或一系列产品,这样就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在温特制下,企业以网络化的方式协同运作,整个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又都具有灵活性以适应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脑的各个模块根据其要素密集度选择合适的生产地点,例如,鼠标和键盘属于劳动力密集产品,就会在具有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地方生产。 温特制首先运用于信息产业,后来扩展到其他行业。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信息产业原来也是实行福特制的生产方式,然而,随着这个产业
16、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个企业难以做到对每一个部件都能不断创新,或者说一个企业难以掌握每一个部件的先进技术。因此,选购来自其他企业生产的最优部件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随着资本海外投资的发展,温特制成为产业全球水平型分工模式。虽然,微软与英特尔的联盟可能发生变化,但温特制已然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即美国掌握着信息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标准的制定,印度成为系统软件外包开发的基地,中国成为低端硬件的生产基地,中国台湾是世界芯片的主要生产地。温特制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其产业升级的机会,同时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对于发达国家劳动者来说,它也意味着某些生产环节和就业机会的外流。 20
17、 世纪上半叶,供应欧美的商品大多是在当地生产。20 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资本在全球建立起供应链:全球采购和全球制造。然而,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即模块化生产,许多零部件被整合为模块,许多原来复杂的产品(例如汽车、电脑等)制造变得简单。全球供应链模式正在发生逆转,变为当地生产供应当地市场。20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 ,重组产业链的全球空间布局,一些公司重返本土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放弃其全球战略,各国之间可能形成一种新型的以产业模块化分工为特征的嵌入式竞争合作关系。 四、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外包与全球生产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资本开始对产业进行新的全球布局,引
18、发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区位的转移。那些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买家或生产厂商,通过建立全球生产网络使自己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获得实现其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技能和知识;其他企业则被迫加紧融入其供应链。每个跨国公司不断调整和重组着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 根据科斯定理,公司选择自己生产或是通过市场获得零部件,取决于内部与外部的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1960 年代,企业产品的绝大部分零部件是在公司内部开发和制造的。新技术降低了运输成本和通讯费用,改变了企业与外部的关系。1964 年,耐克公司开始一项公司管理改革,耐克总部只负责设计产品和销售,生产环节安排在工资较低廉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当时耐克产
19、品大多安排在日本生产,1980 年代搬迁到我国台湾和韩国,1990 年代又转移到中国大陆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亚洲大约有 75000 人为耐克生产鞋类和服装,其中仅有几百人是该公司的员工,其余则隶属于与耐克有合同关系的工厂。这种生产模式很快席卷全球,被称为合同生产网络化(contract production network) ,也被称为“国际代工”或“订单”模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都属于此列。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可以将原来的部分业务实现空间转移,既可以利用企业外的比较优势,又可以减少有形的工厂设备的投资。 “那些有能力管理地理上分散的生产部门的大型企
20、业,将部件和机械生产交给海外的子公司和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组装活动、并将最终产品返销到母公司或者第三方的分包者。 ”。外包使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网络之间的贸易流和产业内的贸易流持续增加,这种生产和贸易模式从服装、鞋类、消费电子产品开始,延伸到机械、电子、化工和运输等领域。 企业不仅将生产环节外包(outsoureing) ,而且将非生产性环节(如企业会计和法律业务)外包出去,从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企业更加关注品牌、设计、营销、研究与开发(R&D)等核心竞争力,因为,这些才是在产品利润中真正占大头的因素,企业能否获取超额利润也取决于此。一些美国大企业,如宝洁、英特尔以及大型制药企业,甚至将
21、研发的很大部分外包给较小的企业,再从较小的公司购买前沿性的发明。根据经济学人杂志 2006 年的一份调查,现在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活动集中于确认小型创新企业的发明,而不是自己去发明突破性的药品。这个结论也适用于信息产业的大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等。 外包与模块化和温特制模式是相互交织和相互促进的,即温特制中既包含着模块化,又通过外包模式实现。但是,外包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它可以是整件产品的代工生产。企业与供应商、潜在的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获得更大的灵活性的同时,企业的“边界” (即公司自行经营的业务与公司同其他企业合作业务之间的界限)也发生了变化。在世界范围出现了发达国家靠掌握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发展中国家成了贴牌生产基地的国际分工模式;或者是产业分成两类企业,一是“设计型”厂商,它们大多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另一类是“制造型”厂商,两者之间保持一种简捷的联系。无论是新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可以建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