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植根性发展的模式探究摘要:非国有商业银行追逐利润的动机无可厚非,但无论是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来看,脱离区域发展需要的逐利行为都将为自身的资金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发展的模式,则是一条符合非国有银行利益的正确路径选择。 关键词:非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植根性;发展模式 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当下,如何发挥非国有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值得业界思考的课题。本文所指的非国有银行界定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产权设计来看归属于区域政府所有,从而在促进区域实体经济发展上应能有所作为。然而从现阶段反馈信息来看,部分非国有商业银行似乎更加关注与资金收益回报快的项目,特别在
2、对消费信贷方面充满兴趣。不可否认,非国有商业银行追逐利润的动机无可厚非,但无论是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来看,上述逐利行为都将为自身的资金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正因如此,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发展的模式,则是一条符合非国有银行利益的正确路径选择。 本文将在对区域植根性的界定基础上,探讨这种发展模式的定位,并尝试构建起相应的发展模式来。 一、对区域植根性的解读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读区域植根性: 1.经营目标方面 首先需要强调,非国有商业银行应着力发展与实体经济间的业务往来,从而在维护国家金融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最大化的优化自身的资金配置。就区域植根性来说,则需要适度区别国有和外资商业
3、银行的服务对象,着力成为区域重要的金融主体。 2.经营手段方面 作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在经营手段上进行环境适应性创新,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获得生存的可能。特别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这种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由此,根据区域小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发出适应它们的资产类产品则是关键。 二、解读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定位 非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具有这样和那样的市场劣势,但由于它的产权安排则更能建立起与区域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因此应围绕着这一区域优势来进行发展模式定位。 1.“走出去”发展模式定位 在采取差异化市场和缝隙市场策略的要求下,非国有商业银行更要关注小微企业的需求。而小微企业面临着繁重的生产
4、和销售任务,在资金借贷需求上缺少充分的信息发布。因此,需要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能主动上门进行拜访。 2.“请进来”发展模式定位 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大商业银行之中,由此而产生的流程银行经营模式逐步替代了传统服务模式。在此背景下,非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建立区域植根性的同时,努力跟上业态的发展步伐。因此,需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请供应商、业内专家进行业务支持。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可构建如下。 1.区域市场调研 上文已经指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应建立起差异性。目前看来,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仍面临较高的门槛,且因管理成本过高而时常被
5、国有和外资商业银行拒绝。由此,非国有商业银行便应在目标客户规划基础上,前往这些小微企业中间来了解他们的资金需求特征。 2.业务模式创新 业务模式创新仍须遵守财经法规,并能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而展开。笔者建议,可以在资金借贷数额、贷款利息制定、抵押物品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目前针对抵押物已将小微企业的流动资产纳入其中,为此可以借助本土物流企业代为监管;在贷款利息的制定上,非国有企业可以先行尝试利率市场化机制。 3.客户关系管理 维系老客户和挖掘新客户,便能在服务数量上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随着各区域都在培养经济增长极,非国有企业应着力与本土主导产业的小微企业主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也能通过沟通频率的
6、增加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非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在“学习效应”下获得国有和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业务能力,从而获得区域政府更多的政策红利。 四、问题的拓展 最后再以非国有商业银行的网银建设为问题,谈谈与区域政府的关系处理。 在突出电子银行的区域植根性方面不但需要有自主意愿,还应将诸多业务构想传递与区域政府主管部门。在与政府的联系方面应落实这样几点信息:(1)该电子银行业务由自己做,而不由四大商业银行的做的优势是什么;(2)电子银行在业务服务上,能为当地实体经济和消费经济带来怎样的益处;(3)在进行业务转型时,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撑。 五、小结 本文认为,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发展的模式,是一条符合非国有银行利益的正确路径选择。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区域市场调研、业务模式创新、客户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1王 威: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12(6). 2王海涛:浅谈“电子银行区域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方法”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