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谐居住设计的研究摘要: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因此,优质的建筑要求设计与生态和谐,使人居社区环境与文化交融并且高雅舒适而经济环保,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促进人居社区
2、环境趋于和谐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和谐;文化交融;高雅舒适;经济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和谐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成为现代住宅的主角,设计与生态和谐的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建筑界的潮流一种趋势。人们评判一个建筑的好坏,或者说一个建筑的价值,往往要考虑到和环境相适应技术的运用,甚至可以说这种技术的将占到人们评价的一个很大的比例。所以当一个建筑能否能成为优秀作品,除了看它是否有美观的造型、看它是否有独特的空间感受、看它是否有深厚的文化气息之外,还要看它是否运用了和谐的生态技术或者新颖的生态技术。 (一)建筑设计符合生态高度和谐 在信息智能化和绿色生态科学越来越成为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要
3、求的硬性要求时,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建筑正以典型方式告知广大群众保护与恢复大自然的必要性,并逐步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价值观及发展趋势。这类建筑将自身置于生态大系统中,提倡建筑与自然共生,从其建造、运行到终结都和任何生态子系统一样是开放系统,也像有机物一样与外界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能自我平衡,并对环境气候做出自主反应。如果将建筑物与有机生命体的各个组织系统相类比,则会呈现出有趣的对应关系:界面构造是表皮和皮下组织;结构系统如同骨骼,维护着内部“脏器” ,通风系统完成呼吸功能;给排水系统则好比身体的物质运送与新陈代谢系统;同时建筑还有神经智能,可感知外部刺激,传导信息,作出应变。所有这些“系统、组织
4、、器官”的分化都是为了相互配合,最终满足“节能”让建筑物生存延续。 在 2003 年昆明世博园内,由 over 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世博 in 的家”项目中,整体规划中考虑到对湿地环境水资源的保护,雨水被收集并循环利用于灌溉、洗车或流注复原的湖泊;湖泊中种植了芦苇床,作为雨水的被动过滤系统。该项目包括一座访客中心与四座展现不同建筑技术与材料的样板住宅:第一座以竹子为原材料,生产制造建筑界面、家具以及部分生活易耗品;第二座由在工厂预制成的轻质钢螺栓构件配备而成,整个建造周期只有 6 周;第三座汲取传承民居院落天井型制,引入阳光和自然通风,采用预制竹结构体系,屋顶铺设自然绿色草坪,以制造氧气,吸收
5、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同时吸引鸟类和昆虫,营造物种和谐共生的外环境;第四座采用 Lon-works 智能化体系,使安保、照明、动力、AV 系统等都可以通过 WebPAD 进行远程控制。在访客中心利用英国 Ecologic 节水卫生设备技术,以特制的泡沫替代水来冲洗马桶。总之,这是一种从生态机能的角度对建筑功能主动性的一种认可;换句话说,符合生态秩序的建筑功能是第一位的,符合生态原则的造型就是有利的形式,空间、技术、设备都为这一主题服务。 因此,当建筑设计符合生态高度和谐时,就能创造出一种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理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创造出生活中的一种消
6、费领域。人类只有与生态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在世界上找到一个最值得依赖最深刻的家园,才能找到一个最能安顿精神和生命的家园,才能保证有和谐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与生态高度和谐才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物质保障。因此,建筑设计应该时刻要求与生态保持高度的和谐关系才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硬道理。 (二)建筑设计与文化有机交融 很多成功的建筑大师都不仅有塑造形态的高超技巧,同时还挖掘建筑与历史、文化、伦理的关系,引证哲学,在实践中将哲学思想物化、具体化,无怪乎他们被称为建筑领域内的玄学诗人。一点一滴的“坡”与“立” ,重构了艺术创作。设计者首先要在纷繁芜杂的思潮与手法中不迷失立场,扬长避短;然后再结合地
7、域的差异因素,确立建筑功能个性,汲取传统文化,同时也切中时代需求,以整合后的“语言”来建构新“模式” 。世界文化确实存在某种趋同的趋势,但全球性在具有普适性的同时也具有非普适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不能被全球化所淹没或代替,民族文化不断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再生。另一方面,民族性不等于套搬民族传统或传统遗产,传统肯定可以参与创作,但他本身却不再是创造性的了。很多优秀的建筑师既不走“搬古” 、也不走“抄外”的道路。从柯布西耶的印度建筑师西学会中,如何在印度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寻求阴影、凉风以及蓝天为背景的建筑轮廓线。一些日本建筑师在“洋风”之下始终没有缺失“和风”的民族性。黑川纪章提出与西方“外湿”文化
8、相比,日本文化更偏重“内隐”传统。中国第二代建筑师杨延宝坚持辩证现实的建筑观,并不恪守美式定式,而是因地制宜,继承“以贫资源建造高文化”的宝贵传统以表现历史和时代特点。事实上,已经有相当一批建筑设计师融汇多种艺术形式,力求从大艺术的哲学美学层上体验建筑。他们忧患文化断层,在西方前卫建筑观念,方法与“中国的因素”的比较中进行选择性创造,保留与突破共生,借鉴与挑战并存,延展了当代建筑思潮的本土化进程。 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在于“保护自己”处于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人类原本就是一个脆弱的个体。然而,如何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谋求安全居住呢?从古至今人们认为最安全、最心安的环境是一种被包围的状态,这种意思起源于幼
9、儿在母体中,周遭受着子宫和羊水的保护,是一种被覆性的存在感觉,初出娘胎后,也一直在母亲怀里呵护成长,所给以的温暖与安全感,不自觉的深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因此,选择建筑设计时,往往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而采取一种封闭空间的处理手法。中国自古以来在选择建筑设计的方面均采用封闭空间的倾向。封闭空间除了有世外桃园的感觉外,更有内敛向心,分景隔景,屏绝视线与远离尘嚣的空间效果,阻挡风沙,迎纳阳光,自成福地洞天的实际效果。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脱离不了中轴对称原理,中轴对称所形成的左右均匀格局,与中国传统礼教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建筑组群的布局与建筑内部布置,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位置。 建筑设计与文化有机结合
10、,不仅能在建筑设计上带来借鉴,还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创造出更加和谐的人居社区环境。正如中国建筑规划,极力求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景观透过风水文化思想的指导,秩序性的表现出整体空间组合,在运用中轴对称的原理的同时,也充分的实现宗法礼制的观念,使得景观效果,给予人视觉上的稳定平衡的感觉。 (三)建筑设计高雅舒适而经济环保 除清朝皇家大兴土木修建园林除了贪图享乐外,更大的作用是精神作用。皇家园林博大而精美要体现出皇权的威严与神圣,同时要达到居于殿堂之上而雄视九州的目的。清政府很好的处理了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关系,乾隆专门为西藏的达赖修建了符合藏传佛教习惯的香山、静宜
11、园、昭庙,他大受感动,不远万里走上一年时间进京召见皇上。康乾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进了圆明园之后被其壮观的场面所折服。另外,欧式花园讲究建筑与人文的首要性,自然景观被放在陪衬地位,总之还是要创造出符合人愿望的舒适环境。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中心,经过15 世纪中叶的文化复兴运动,造园艺术成就很高,其建筑形式影响深远,园林雕塑精美,水景布局突出,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现在许多住宅小区都仿效罗马风格,有的干脆就叫罗马风格。人们之所以要仿效罗马的建筑设计,不是因为他们崇洋,而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设计有他们独特的地方,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当人们能追求到这种住宅风格时,他们心理就会愉悦,进而生活就会
12、和谐。同时,意大利地域多山,是个半岛国家,所以他的建筑和园林形式多为层层升高的台地园,由一个或是一组石雕组成,位于中层或者上层的位置,下层为花坛,花草呈现几何形状,但很注意规则规划向大自然过渡,人工的修剪与大自然的衔接天衣无缝。这种台地式园林十分讲究引水造景,经常把水作为园林注景之一。正因为与大自然的接近,居住环境能变得更加的高雅舒适,才能让人的心理压力得到及时解压与释放,因此人类的居住条件才能更加和谐。 在追求高雅与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我们更要要求建筑设计行为要符合绿色环保,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建筑设计高压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力求开发经济节能的新技术。但是除了以高技术实现生态节能外的
13、目的外,还有一类生态建筑从选址到造型都采用“低技术”手法或者传统经验,结合地域优势,利用气候的固有属性以及相关自然元素进行静态或动态的配置;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对机械系统的依赖;利用自然持久性材料如砖、石、木、生土等,甚至全部采用回收材料建造,避免环境质量退化和生态失衡。麦克雷纳尔德在美国新墨西哥洲陶斯设计的“土方舟”地下住宅,全部利用旧轮胎与其他废旧材料作结构填充内体,外部涂抹泥土,在循环利用中从新地位材料的功能与价值。 建筑设计在取向上趋向于西洋品味,并不代表着就是崇洋媚外,还意味着学习西方优雅的建筑风格,以便于让人们居住在舒适高雅的环境下,能让他们感觉在身份、地位、文化层次等方面
14、有所提高,心理上的满足能更好的为他们创造出和谐的居住环境。但是在追求高雅舒适的同时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环保的绿色大道,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环境下创造出和谐的人居社区环境。 总结:要打造和谐的人居社区建设就应该从建筑设计开始,设计与生态高度和谐、与文化有机交融、高雅舒适而经济环保的和谐人居社区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建筑设计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科学的进行建筑设计,准确塑造居住小区和谐环境。人居社区的居住环境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建筑设计更为人们所重视。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如果生活空间来到舒适高雅、恬静的大自然
15、空间并富有深远的文化韵味之中,就能大大地为现代都市人减轻各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生活居住就能日益变得更和谐。因此,建筑设计时应该注重和谐人居社区的建设,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让现代人在享受着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把人居社区趋向和谐化。 参考文献: 1史坦利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72-100. 2(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1-153. 3张欣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 4朱瑾.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造性观念建构与机能培育M.教育发展研究,2006.56. 5拉尔夫艾伦.我的设计之路M.世界建筑导报,19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