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5414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思考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地方性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互相借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和产业集群均呈现出发展迅猛的态势,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接不够紧密,成效不够明显。做好有效对接,必须优化高职院校布局,错位发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深度对接产业集群;校企深度融合,不断改革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对接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70-02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着力发展了 50 个产业集群,包括锰深加工、精品

2、钢材、有色冶炼及深加工、石油化工等。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力争到 2015 年,电子信息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 10 个产业集群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左右。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和产业集群均呈现出发展迅猛的态势,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接不够紧密,成效不够明显。研究分析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成因,并提出有效对接对策,对于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湖南主要产业集群及高职院校分布概况 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全省现有高职院校 66 所。全省 14个地州市每个地州市都拥有 1 所以上

3、的高职院校,但从数量分布上不平衡。长沙有高职院校 33 所,占全省总量的一半,其次是湘潭、株洲、衡阳、岳阳和常德。按照长株潭城市一体化来计算,高职院校的数量为 44所,占全省总量的 67%。长株潭“3+5”城市群高职院校的数量为 59 所,占全省总量的 89%,其中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 5 个城市有15 所,其他的 6 个地市的高职院校只有 7 所。 从产业集群的分布来看,湖南“十一五”期间发展 50 个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其中长沙有 12 个,长株潭有 27 个,长株潭“3+5”城市群有 44 个,此外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 5 个城市有 15 个产业集群,其他

4、的 6 个地市的产业集群只有 10 个。 从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的关联度来看,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但也不尽合理,就两者比例而言,高职院校的集中度高于产业集群的集中度。有 50%的高职院校集中在长沙市,但长沙市的产业集群数只占到 1/4 左右。就长株潭地区来看,长株潭的高职院校占全省高职院校到总数的 60%以上,产业集群占全省“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产业集群总数的 50%,有一定的比例差距。从湖南省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的布局不难发现,两者的空间集聚都以长株潭为主,体现的空间匹配效应极为明显。此外,产业集群跨区域融合度不断加大。有些千亿产业集群实际上是跨地区的产业集群,如长株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由长沙、株

5、洲和湘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合并而成。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的跨区域的融合度在不断增强。 2 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 (1)从地方性高职院校与重点产业集群的分布来看,两者的分布态势基本一致。比较来看,高职院校的分布比产业集群分布更为集中,有60%以上高职院校分布在长株潭地区,50%的产业集群集中在长株潭地区,50%以上的千亿集群也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从其他地州市来看,虽然都设有高职院校,也有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但拥有的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的数量都很少。 (2)从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集群来看,与重点产业集群直接相关的一级大类专业设置都比较齐全。在专业设置上涵盖了与“十二五”期间主要

6、产业集群直接相关的八大类专业,有 30 所以上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与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群直接相关的专业。但是,与重点产业集群关联度强的专业设置还存在着盲点,如与造纸类产业集群有关的轻化工类专业、与有色冶炼及深加工集群相关的矿物加工类专业没有相关学校专业设置。 (3)从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内企业有了深度合作。有些高职院校与集群企业联盟签订了相关协议,根据企业人才的特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 ;有些高职院校根据相关产业集群的特定需求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有侧重地培养人才;有些高职院校直接由企业创办,根据企业人才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真正

7、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就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还不够紧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成效不明显,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以长株潭为例,有 10 所以上的高职院校设置了与信息产业集群、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以及家电业产业集群相关的专业,有些学院的专业设置根本没有对接产业集群,但其他产业集群都只有 1 所高职院校设置了与其直接相关的专业。 从各地州市来看,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相对应,但对接不够紧密。以常德市为例,湖南“十一五”规划中常德市 6 个产业集群,分别是铝冶炼及深加工集群、化学原料药及中成药集群、粮油水产品加工集群、轻纺机械、纺织、烟草产业集群,只

8、有 1 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针对常德纺织集群的纺织服装类专业,且只开设了服装设计这一个专业,所需专业开设不全,而且对接不够紧密。 3 湖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议 3.1 优化布局,错位发展 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整合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要扬长避短,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全力实现分工合作,在错位中找准学校的发展优势,在错位中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拓展一些新兴的、边缘的、交叉的、有生机活力的专业。 3.2 发挥优势,多元对接 深度对接产业集群,即学校对接产业集群,专业对接行业

9、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科学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破解与产业融合的壁垒,促进校企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双向流转,推进校企结合,使“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融入办学育人的全过程。 (1)学校对接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通过对接找准学校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着力解决合作布局、合作体制机制、合作项目内容等问题。创新合作载体,校企共建三大服务平台:公共实训基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培育区域性职教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实现人才联合培养、设施资源共享、师资结对互聘、专业特色共育、科技与社会服务共推、就业创业工作共做,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 (2)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校

10、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通过对接解决专业面向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一致的问题。积极开展校企全程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确定专业设置,开展“订单式”培养。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保证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时代气息。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从中梳理出构成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确定职业岗位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 (3)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工学结合推进教学建设。师生对接职业岗位,解决课程开发,工学结合的

11、内容、形式、方法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问题。一是教师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岗位实践。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形成对接职业岗位机制。教师对接职业岗位,着力打造“双师型”队伍。可以在企业创立“教授工作室” ,学院的专家教授可以实时了解企业动态、人才需求,帮助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也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担任行业协会职务,担任顾问或独立董事或提供管理咨询,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企业也可以通过创办实体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这些都是实现校企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很好形式。二是学生对接主干产业职业

12、岗位,多种形式工学结合。 3.3 政府主导,机制保障 地方政府应出台加强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激励,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产学研结合要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规划引导,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实训基地。地方性高职院校则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等提供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英姿.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J.职教通讯,2013(4). 2王琳,黄建.基于长株潭产业集群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黄建,张志勇.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关系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陈华嵩.新办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对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