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669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摘要:模板技术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推广应用。在建筑施工中,应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模板体系。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结合工作实例,探讨了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中模板是保证所建造的混凝土结构外形和尺寸的关键因素,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的特点是速度快、浇筑面集中,因为不会造成同时将混凝土均匀地分送到浇筑混凝土的各个部位,而使某一部分的混凝土升高很大,然后再移动输送管,对另一部分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处理。因此采用

2、泵送工艺的建筑混凝土的模板,应根据实际受力状况,对模板和支撑系统等进行计算,以确保模板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一、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概述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建设部提出了“以钢代木”的新技术政策,在该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模板技术逐渐由散支散拆木模板和定型木模块转化为新型模板技术,模板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建筑结构也由砖混结构转化为现浇混凝土结构,现浇混凝土结构因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较好的整体性,较强的抗震性以及较少的钢用量等特点而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建筑业中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模板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我国

3、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适应模板技术不断创新,以新代旧的新形势,在我国相关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各种新型模板技术应运而生,并分别针对竖向和水平结构构件施工特点及工艺要求研发了工具式模板和永久式模板。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模板技术逐步朝着标准化、多样化、商品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模板施工是混凝土成型施工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施工目的是保证工程结构及构件的形状及尺寸,并确保相对位置的准确性,因此要求模板首先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足够的稳定性且便于安装和拆除,另外还需具有表面光滑整齐且拼接缝严密不漏浆等特点。高层建筑中的模板施工要求更多,更为复杂,因此要对模板施工工作

4、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为 14344M2,场地类型为三类土,建筑物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建筑结构安全为二级。地上共七层,建筑总高为 35.00m,场地平整开阔。工程七层屋面梁(标高为28.80 米)处,、轴线外各有一超大雨棚,具体为:轴外雨棚大小尺寸为 320030400mm。雨棚由悬臂板和悬臂梁组成。悬臂梁尺寸为350700,檐口梁为 200700,板厚 100,C30 砼。 此外,轴外雨棚大小尺寸为 44001600mm;悬臂梁尺寸为300700、350700,檐口梁尺寸 200700,板厚 100,C30 混凝土。层高均为

5、 4.2 米。 2、外支模架方案 两块雨棚悬臂板都介于建筑物的山墙两端,高度较高(为 28.8 米),外挑尺寸大(3.2 米和 4.4 米),荷载大。故在雨棚模板支设时需重点考虑雨棚的支模架,为此有如下两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 1: 在悬挑雨棚的相应部位的五至六层处增设型钢外挑平台,并在平台上投设支模架。 方案 2:从室外地坪搭支模架至 28.8 米标高处。 在综合分析上述两方案的情况下,专家研究决定: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该工程没有搭设塔吊,因此, “方案 1”中所需要的型钢不可能吊至5、6 楼层上。而如果采用人工搬运架设的话,更加不现实,因此此方案被否定了。 最后,经综合论证,采用了“方案 2”

6、。 “方案 2”的难点在于支设架体较高高度约为 28 米,属于高支模板体系。 3、施工技术 (1)搭拆工序安全、技术交底地基基理处理铺 50 板搭立杆扫地杆横杆水平、竖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处拴水平安全兜网验收合格后上一段立杆。按此循环,直到相应标高后支梁、板的模板。竖立杆时应先对照方案与工程实物,进行预排。优先确保梁下立杆间距。先前搭设的后拆,后搭设的先拆。 拆模时,需要等到悬臂板混凝土强度达到 100%后,方可进行。搭拆时,需要划定区域,并设置警示标志。 构造措施:由于高支模在目前没有相应的规范,通过上述的架体设计后,立杆满足要求,但由于计算模型是静力学的,结构分析仍较简略,受力工况差,荷载变

7、异较大,加之钢管、扣件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需从构造方面入手以增强架体的安全储备。 第一、水平剪刀撑每 4 步架(4 米)沿架体整个水平面设一道剪刀撑,作水平加强层。架体顶部、底部必须设水平剪刀撑构成水平加强层。 第二、竖向剪刀撑沿架体的四周外立面,需要架设剪刀撑,轴梁下架体增设剪刀撑,剪刀撑应从底部扫地杆起搭至 28.8m 标高板或梁底模下。 支架顶部伸出板模下顶层水平杆的悬挑立杆的长度不宜超过 400mm,按 1.2 的步高距搭至板模下时,若上述悬挑立杆长度大于 400mm。时应增设一道横杆,使之满足 400mm 以内的要求。 由于连墙件架体横向约束比较差,故在或回轴柱处用钢管扣件为柱箍,将柱

8、与架体作刚性拉结。每步架均拉结,即竖向距离为 1.2m。水平方向的拉结由于柱距 8.4 米大于 7 米的要求,可采用楼层梁内预埋拉筋与架体拉结,再用钢管抵至主体结构梁侧面硷上后用扣件将钢管与架体扣紧。 第三、立杆基础基础需要进行夯实处理,夯实碾压后铺设 20cm 厚的碎石层,分层夯平,此外,在立杆底脚再设置垫板。这样一来,承载力标准值提高到 200300kPa。另外,基础还需要作排水处理,采取设坡和排水沟措施,有效进行了排水。 第四、安全网由于架体比较高,需架设安全网,但由于架体的各楼层标高与步距不符合,故在架体每 4.8m 处设水平兜网,架体外四个立面设密目安全网。相邻两立杆的接头必须错开,

9、不能处于同一平面上。 (3)安全措施搭设架体时必须按要求进行技术交底,特别加强对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 操作人员必须持相关证件上岗。 搭设材料必须是检验合格的产品,尤其是钢管扣件,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一律不得采用。 搭设时必须按照预先的方案来进行,不得改动原来方案,如确遇到问题可以像相关专业人士反映。 搭设时,必须严格按照搭设的顺序以及步距来进行。 架体必须分段分步进行验收,首先对立杆基础进行验收,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搭设每 4.8m 高架体的实体验收。 在架体搭设中如果存在有异常情况,工人需及时向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反映。 混凝土浇筑到 27.6m 标高处时,需要控制减少

10、泵管运行过程中对模板以及架体的动力冲击。此时,建筑主体结构七层的内架横杆需要与高支模架体连成一个整体,用以抵抗侧向压力。 浇筑雨棚混凝土时,泵管必须垂直于雨棚的长边方向。混凝土浇筑时时,马凳、混凝土泵管等杂物不要堆放在高支模架体上。 此外,七层楼屋面板悬挑雨蓬(正立面、背立面)的支撑搭设参数必须严格按方案来确定,其他参数(如水平、竖向剪刀撑、刚性拉结点、地基处理等)均与 AD /处雨蓬的支撑架的参数相同。 4、小结 建筑工程中,高支模设计和施工需要高度重视,近些年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很多是高支模引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完整的高支模技术规程,而是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

11、规范(JGJI30- 2001)来计算,故计算时存在一些误差。高支模架体架设越高,重心也就越高,架体就越不稳定,此时,加强架体侧向约束的非常重要。在本工程中,架体就一面施加了约束,另外三面均没有约束。因此,我们采取了构造措施加强了架体的纵向刚度,同时采用相关构造措施并且利用建筑物自身的有效刚度,加强了架体的横向刚度。有效防止了架体整体和局部失稳现象的发生。 本工程中,构造措施主要采用了架体外剪刀撑、水平剪刀撑以及纵向剪刀撑。其中水平剪刀撑对立杆的侧向约束是非常有效的。水平剪刀撑、纵向剪刀撑计算受力时需要与实际受力情况相对应。纵向剪刀撑主要设置在荷载较大的悬挑框架梁下,或者荷载较大的次梁以及檐口

12、梁下;水平剪刀撑的设置间距小于 6m,根据立杆的柔度,采用 4 步水平杆(41.2m=4.8m)设一道水平剪刀撑;此外,在扫地杆、模板下的第一道横杆等部位,都设水平剪刀撑。 在立杆搭设过程中需要沉降观测。观测点分别设在架体四大角、各框架梁(或大梁)下所对应的架体前后两端部,观测点位置则设在扫地杆上。支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持力地面的影响,本工程旁原是水田,甲方回填过程中回填土厚度过大,因此我公司用压路机又进行碾压,但因为填土厚度大,碾压应力只能影响土层表层。针对这种情况支模时我们将模板面标高整体提高了 5cm,并对地面持力层进行了处理,在夯实回填土上再铺设了一层 20cm 厚的碎石垫层,并垫上 50 木板。在浇混凝土浇筑后,由于土体的压缩作用,一角有 2cm 的沉陷,其余沉降均在 3mm 范围内。 在搭设过程中,为了消除混凝土泵管出混凝土时对架体的动力冲击,水平面架体钢管的对接接头率必须小于 50%,1 米范围内不得有两个水平对接面。立杆选用长钢管,且至少 3m 以上。 参考文献: 1 迂宝明,徐汉奎,陈茂生. 新型组装式模板支撑体系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2,(02) . 2 梁金德. 钢管模板支撑工程安全技术的探讨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0,(0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