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成为研究者.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699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内容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必须倡导校本研究,应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才能会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研究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才能提高教师工作成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当教师确立了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培养。关键词:教学反思 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

2、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我在与其他老师们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倡导校本研究,应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才能会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当教师真正确立了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一、教师为什么缺少反思的能力 第一,缺少反思的意识。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 “我是老师,你是学生” ,教学就是“我讲你听” 、 “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周而复始,教学工作成为普通教师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无怪乎,不少老师总是喊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状态。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

3、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 “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 , “讲给谁听”, “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再者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导致老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都导致一些教师还没有确立起反思的意识。 第二,缺少反思的氛围。一方面,学校开始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还搞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仍然沿袭着太多的不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制度与要求, “说的都对,做起来却不行” 。教育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以权代法、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励教师反思的氛围。 第三,缺少反思的机会。一线

4、教师的工作量比较重,骨干教师尤其重。不少教师日复一日陷在备课本里、作业堆里、试题海里,忙于应付各种检查、种种“考试” ,还有年复一年简单重复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耗费着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项目科研的机制未能建立起来,学校一般不能形成围绕课题研究提出的问题,组织和开展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不熟悉教育科研方法,缺少研讨手段和形式,很少有反思实践的机会。 二、要创设氛围,给教师创造展示反思的舞台 研究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指导教师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必须积极创设氛围,给教师创造和提供展示反思成果的舞台。 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课题研究 教

5、师最关心什么?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关注点不同。根据教师专业成熟的一般规律来说,初涉教师生涯的教师,关注点往往更多的只是自己,如对教师角色的接受、控制能力、是否被学生接受、他人如何评价等。而相对成熟的教师,则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表现。比较成熟的教师则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教师的关注点,其实就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所以,只有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课题研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与反思。这样的教育科研,少了一些“泡沫” ,多了一些实在,教师是欢迎的。因此,要积极探索,以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精心选拔参与研究的教师,针对他们的工作实绩,进行参与人员的筛

6、选。不搞整齐划一的要求,而是突出参与研究教师的个性和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力图在研究中实现教师的自主和主动发展。不搞大面积的所谓经验推广,而是立足于典型示范、行动先导、成果共享。课题研究的过程要求和目标要求,给教师从事实践反思要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不同的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来自实践,教师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试图做出回答。这样,课题研究就会成为教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 (二)要开设“教师成长与创新”等活动,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需要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向教师提供这样的环境,是课题研究组织者的责任和义务。平时,教师面对更多

7、的仍然是行政会议式的活动场面,大家得不到畅所欲言的机会。在“成长与创新”活动里就不同了,首先,在这个场合里尽可能形成大家完全平等的气氛,教师们的拘束感没有了,活动起来就可以畅所欲言了。 三、要创造机会,引导教师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创造机会,引导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较之要求教师仅仅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更为重要。 (一)要注重利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等领域的研讨活动异常活跃,这就给教师创造出有利于强化反思过程的各种机会。在具体工作中,不少教师已经尝到了甜头。正是在参与这样一些

8、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逼着”自己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基于这种思路,近几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多次参加自治区,地区,县级各类研讨活动,组织尽可能多的教师观摩、参与,引导和指导一批教师做课、说课,经验交流等,从而强化了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参与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做课、说课,而是在成功或失误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反思。很多情况下,有关专家和老师们坐在一起,大家围绕一个专题,反复多次进行研讨,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要激励引导教师及时总结提炼反思的成果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既有回顾性的“实践后的反思” ,也有过程性的“实践中的反思” ,还有突出经

9、验教训对新的实践过程指导的、具有前瞻性特征的“实践前的反思” 。这样的一些反思往往是教师思维火花的闪烁,只有引导教师及时加以捕捉,并加以深化,才可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教师成长研究”过程中,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定要勤于动笔、动脑, “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 ,强化学习批判精神,要及时形成书面材料,通过交流促进提高。这样,一些教师反思的好作品会应运而出,从而会推动全校教师开展反思活动的积极性。 四、要让自主、主动的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营造氛围、创造机会,说到底仍然是外在因素起作用。如何真正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10、归根到底要使教师了解反思实践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尝到反思实践的甜头,为教师提高工作成效,促进自身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显然,以教师发展为本,倡导和开展校本研究,即鼓励和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要搞一点特区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该搞一点特区,用特殊的政策,发掘教师中自我成长需要的潜能。这部分教师首先具有自我成长的需要,因为他们通常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反思,犹如碰撞的火花时时闪现,只要有适宜的政策扶持,这些教师一定能够把满腔的热

11、情,倾注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并且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养成自主、主动地进行实践与反思的习惯。 (二)要及时提高经验总结和反思的层次 引导教师进行经常性的经验回顾,是养成教师实践与反思习惯的重要基础。但是仅仅徘徊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只能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必须引导教师在反思层面上再学习、再提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反思能力的养成可以说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省或集体反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及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的动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积极鼓励教师智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借以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风格。 (三)在基

12、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使教师养成实践与反思的习惯 从本质上讲,教师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 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指出:“具体应用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态度。 ”“教师们并不反对改革,他们反对的是别人把改革方案给他们去做的那种方式,更不用说把一个改革方案强加在他们身上了。 ”“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十分重要的是使他们主动的参加教育改革方案的工作。 ”同以往不同的是,必须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绝不是被动的改革对象,而应当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新课程与教师共同成长” ,为教师自主、主动地参与课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表明,课程改革确实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足够空间,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在课改过程中得到迅速的提高。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此,着力提高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必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