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厉以宁:民富需要流动农业承包制、乡镇企业兴起、经济特区的建立,这是上世纪末中国经济蜕变的开始。而在当前,内生机制的产生、土地确权流转、城镇化发展等要素,将催生新一轮的经济与社会变化。 社会阶层凝固,内生机制缺失 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他的身体要保持健康,一定要靠内生机制的完善,必要的时候可以吃药、打针,但这毕竟是外生力量。我们的经济也是这样,经济之所以不能够很好地运行,主要是内生机制还不完善。 何以见得呢?举个例子,最近几年以来,经常可以看到“投资怪圈” 。地方政府为了积极发展经济,要求中央采取扩大投资、增加信贷的做法。这样一来,通货膨胀就上去了,形势迫使中央政府又采取紧缩政策;紧缩政策实行一段
2、时间以后,地方就叫苦了:财政收入下降了,GDP 下降了。再加上失业增多,于是,又得回到宽松政策如此来回,周而复始。这就是最近几年中国的情况。 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内生机制不完备,需要靠外生力量推动发展,靠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调控当然有用,但它毕竟是为辅的,市场机制是为主的。我们知道,有些问题绝不是宏观调控能解决的,比如刚才说的“投资怪圈”问题,这跟内在机制有关系,包括这些国营企业的问题,都跟内在机制有关系。 再比如,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 “社会阶层凝固化” 。现在垂直的社会流动渠道越来越窄,越来越堵塞。上世纪 70 年代末,当时的社会流动渠道是畅通的,进校的大学生没有人感到自己受
3、到了社会流动的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到现在,社会垂直流动渠道越来越窄,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农民工的例子也是如此,父亲是农民工,儿子还是农民工,说不定将来孙子还是。这就是职业世袭化。 这种情况是宏观调控能解决的吗?所以必须改革,改革内生机制,改革使得社会流动渠道畅通起来,无论是水平流动还是垂直流动,都要畅通起来。 土地需要确权,需要流转 最近我去了几个省,都讨论了土地确权的问题。在浙江,土地确权非常重要,先丈量土地,然后明确承包地的使用者,发使用权证;明确宅基地使用者,发使用权证;明确宅基地上的房产归谁,发房产证,三权三证。这样,整个农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到浙江嘉兴、湖州、杭州的萧山看看,农
4、民的积极性高极了,说“现在我有了财产了” , “我有权证在手了” 。 土地确权的第一个好处,农民座谈会上他们说,现在地是我的了,我有证了,谁都不能侵占我的地,不然就上法院告,你凭什么把我的地占走了,还要按你的价钱给(赔偿)?现在可以告了,确权以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这是有保障的。 第二个好处,土地流转有根据了。土地要流转,中国农村要规模化经营,农民愿意出去打工,他的田谁种?通过转包,通过租赁,通过入股等方式,土地流转在农村开展起来了。 还有重要的一点,根据调查,土地变多了,多了多少?根据对几个县的考察,多了 20%以上。 一个原因是,当初承包时,因为每家都是小块地,都有田埂,田埂占地
5、是不算在内的,经过这么多年土地重新规划以后,有些田埂就没了,所以说。土地丈量以后面积多了;另一个原因,当初在土地承包的时候,坏地两亩顶一亩,好地一亩算一亩。通过 30 多年的耕种,坏地也慢慢变好了,一律按一亩算一亩,大家都服;第三个原因,当初土地是要交农业税的,报得越多,抽税就越重。所以能瞒报就瞒报,能少报就少报。现在不同,农业税取消了,没有了税的问题,而且在土地入股的情况下,土地出租者一亩算一亩,干吗要少报?不会多报,也不会少报。 在浙江省地区,20%的数值是没问题的,假如全国的情况都是这样,18 亿亩耕地将来会变成 21.6 亿亩,多了 3.6 亿亩。 我们在浙江的农村里做了调查,农民的收
6、入增加了。全国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民居民收入比例平均是三点几比一,城市占三点几,浙江杭州、嘉兴、湖州这三个市的比例,城市和农民收入比例是一点九比一,为什么农民收入增加那么多呢? 第一,农民可以自己经营土地,土地使用率提高,收入增加。比如,把自己的土地出租出去规模经营,成为种植大户或企业的使用地,可以收取土地的租金。 第二,农民愿意在当地企业做工。赚取工资,这就有工作收入;愿意自己开店、开作坊,就有自己的营业收入。 第三,农民有房产收入。宅基地使用权确定了,农民就扩建房子,盖高了,我看到有四层楼的小院子,他可以出租给城里人住,城里人有小汽车或摩托车,在农村租房住,很方便,住的比在城里便宜。 农民收入
7、提高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 对农民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土地确权了,农民信用社、村镇银行可以开展活动,农村金融活跃起来了, (因为土地)可以抵押。抵押跟质押是不一样的,质押是当铺,我把手镯、大衣放在你这里,换了钱以后来赎;抵押不一样,房子照住、土地照耕,到时候我再还钱,如果有问题就通过法院来解决。 有位农民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现在我总算有抵押品了” ,过去他的宅基地不能抵押、土地不能抵押,自己住的房子也不能抵押。房子都不能抵押,他能有(财产性)收入吗? 农民说出租也难,因为他们没有产权证,如果外乡人来了住着不走了,或者不交房租,怎么办?跟他打官司太麻烦,因为没产权证。 在农村有“两个老鼠”
8、的故事。农民到城里找到了好工作,老婆孩子带走了,房子不出租,也不转让。一把锁给锁上,变成了老鼠窝,这就出了第一个“老鼠” 。农民到了城里两手空空去打工,老婆孩子得安置啊,他们租什么房子?居民楼有地下室,有的地下室比较大,用纸板隔了很多间,这样就兴起了一个名词, “鼠族”变“老鼠”了,过地下生活。 这些情况都表明了,在农村中大变化正在开始。 民间积极性是发展动力 中国发展的动力何在?就是民间,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向来如此。政府主要的责任是什么呢?在于发现这种积极性、调动这种积极性,使它逐步规范化。从农村承包制开始,全国农民就很有积极性,因为承包可以吃饱肚子,这就是当时的积极性。 20 世纪
9、80 年代前期,坐长途汽车,坐火车,就会看到一些农民打扮的人穿着西装,有的还打领带,拎着大包小包挤来挤去,这是什么人呢?是乡镇企业的推销人员,乡镇企业的产品政府是不管的,不纳入计划,需要自己去跑市场,所以他们带了样品、带了订单在全国走。很快,几年之后的中国,在计划体制边上出现了一个乡镇企业商品市场,大一统的计划体制就被打破了。 还有经济特区,内地是计划分配物资,那里是市场调节,那里只能有个体工商户,经济特区建立以后,民营企业开始在那里成长起来了。 农业承包制确权、乡镇企业兴起、经济特区建立,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丢下了三块石头,这三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波浪,从此中国的经济再也不能回到过去了。这就是民间
10、积极性的表现,今后同样是,民间积极性正在蕴藏着大动作。 中国要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解决问题,除了发展民营经济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民营经济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 过去长期流行三句话:“无农不稳” ,没有农业,社会不能稳定,因为要吃饭,要有粮食;“无工不富” ,不发展工业,没有财政收入;“无商不活” ,没有商业,城乡流通渠道就会受损。 现在三句话仍然有效,但补充的三句话更重要:第一句话, “无民不稳” ,没有民营,中国经济不稳定,就业问题没法儿解决;第二, “无民不富” ,我们的富不是单纯的国富,要民富,民富怎么来?要靠民营经济发展,浙江人富的原因是
11、什么?很多人家里都是开小作坊、开工厂、做买卖的,靠民营经济起来而富的;第三, “无民不火” ,光靠国有商业能火吗?要有大量的民营经济,在城市里很多物流业是民营经济办的。 所以中国的前景,充满着希望。 城乡一体化合流 走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城镇化道路,中国与西方不一样。西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不叫“城镇化” ,叫“城市化” ,它的城市化是和工业化同步进行的,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过程,它的城市化也就进展到了一定程度。 但这个模式给他们造成了三个后果:第一个,城市拥挤,贫民窟、棚户区到处可见,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第二个,城里人不高兴了,因为生活质量下降了。城里的有钱人往乡下搬,乡下的穷人往城里搬,这就叫反城市
12、化;最后还有一个,高度的城市化率,西欧国家在 80%以上,美国就更高了,达到了 90%多。在西欧,农村人口大量存在于城市,同样会造成城市灾难,如果再过几年中国人口达到 15 亿,80%的城镇化水平,会有 12 亿人进城,城市就没有空间了。 所以中国要走适合国情的城镇化, “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 。 老城区。老城区是历史上形成的,后来搬迁,工业建厂,然后又污染了,建立了棚户区,中国不叫“贫民窟” ,叫“棚户区” 。这个要改造,怎么政呢?工厂一律迁到新城区去,棚户区拆迁,把老城区改变为商业区、服务区和适合人居住的居民区。 新城区。主要是现在的工业园区、工业近园区,另外还有的叫开发区、小微企业试验区和物流园区,这些都是新城区。工业化、新兴产业主要是在这些地方,老城区的工厂也要往这儿搬。 新社区。新社区是什么样子的?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子,它经过改造和拆除。但还缺几样东西:一是公共服务到位,二是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社会保障一体化。如果这些到位了,就会成为社会主义新社区,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一部分。 所以,中国城镇化要向这三个方向走,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那时候就不要叫“农民新社区”了,因为城乡居民一体化了,权利平等了 编辑 丁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