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802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节和干预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正常,或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得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或实施以及这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本文运用 IS-LM 模型在理论基础分析财政货币政策与社会总供需之间的关系,并回顾与评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两大政策协调配合运用的实践。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基本概述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认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两种市场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经济运行,从而最终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关于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水平的各种措施

2、和手段的总和,主要通过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财政政策最早始于上个世纪 30 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正当政府对经济萧条感到束手无策时,凯恩斯经济理论随之兴起。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总供给等于消费加储蓄加税收,即 Y=C+S+T;总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加政府购买支出,即 Y=C+I+G。因此,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即C+T+S=C+I+G。政府可以通过收支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进行管理,从而对经济运行进行全面调节。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它包括信贷、利率、汇率等具体政策,

3、通常认为货币政策主要从属于财政政策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货币供需量,进而调节社会的总供需。因此,从总量调节出发,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中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等于货币需要量,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影响不大。具体采用哪种类型的货币政策,主要看当时一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效果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之间进行组合选择来实现两者的搭配,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一国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如果不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性状态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的方式有宽松货币与紧缩财政、紧缩货币与宽松财政、紧缩货币与紧缩财政以及宽松货币与松缩财政这四种组合形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政府总是力求通过一定的方式调控经济,通常使用的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里可以使用不同状况的 IS-LM 模型来加以说明。在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投资者的预期偏好,投资水平上升,银行贷款增加,总需求增加。当经济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将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由于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利率的上升,经济进一步上升的速度则会放慢。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对经济增长速度,价格水平进行控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从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见图

5、 1,实线箭头变动方向) ,如果政府想要降低价格水平,在实行货币政策时,通常选择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当货币供给减少时(LM 曲线向左移动) ,相对来说货币需求会增加,从而会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又会使私人投资下降,为防止利率的上升,政府同时要减少支出,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IS 曲线向下移动) ,只有这样才能在减少挤出私人投资的同时达到降低物价水平的目标(总需求曲线向下移动) 。 经济萧条时期,投资者对经济的发展前景不看好,会使投资水平下降,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利率会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此时,如果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不会有所下降,从而通过利率刺激需求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相对于货币政策来

6、说,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要大(如图1,虚线箭头变动方向) ,LM 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于 IS 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如果在增加货币供给的同时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会更大,货币政策的效果更明显。上面分析的是经济处于繁荣和萧条两种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有效搭配情况。 当经济处于从萧条走向复苏或从繁荣转向衰退时期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就应注重微调的方式。当经济在“双松”政策作用下走出萧条时,政策就不应再采用“双松” ,应选择“货币中和财政松”或“货币松和财政中”政策。这是因为当经济从萧条开始回升后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若继续实行“双松”政策,容易形成总需求过高

7、,主要表现为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会造成通货膨胀加剧,从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当经济增长被“双紧”政策实现控制时,通货膨胀可能会很快开始下降,一旦出现从繁荣开始转向衰退时, “双紧”政策就不能继续使用。所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选择常常根据经济增长的要求和控制通货膨胀而定的。 三、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现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情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说明。 1、1979 年至 1992 年。这一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社会资金需求缺口较大,因此这个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主要用于解决社会总供给,财政货币政策更多以“松”为主的扩张性

8、政策的协调搭配。具体来看,1979 年至 1980 年间,财政与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双松”的组合;1981 年施行“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1982 年至 1984 年间,两大政策主要表现为“双松”的搭配组合;而两大政策在 1985 年则是表现为“双紧”的搭配组合;1986 年至 1988 年间,两大政策仍表现为“双松”搭配组合;在 1989 年至 1991 年间,两大政策表现为的“双紧”的搭配组合;1992 年至 1993 年初,再次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松”搭配组合。 1979 年至 1992 年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

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使用的内外部环境还未成熟,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的运用来完成政策的实施。二是由于我国经济环境存在长期短缺与供给不足的影响,政府明显缺乏对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历史经验,体现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面,常以“双松” 、 “双紧”的组合方式居多,使两大政策配合使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协调效果,宏观调控效果不佳。 2、1993 年至 1996 年。该阶段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市场化经济程度得以迅速提高。此外,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经济的过热发展也加大了通货膨胀风险。从1993 年底至 1996 年,宏观调控一直以财政货币政策“双紧”的搭配为主,紧缩性的政策组合,能有效控制财政赤字与

10、货币投放总量。与此同时,在经济制度的改革方面也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使用提供了基础,其中税制与分税制在 1994 年的改革使公共财政的基础得以逐步奠定,可以看到许多新的变化出现在这一时期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过程中,宏观调控技巧明显改善、调控手段配合实现多样化。这些新变化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对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作用较大。3、1997 年至 2002 年。从 1997 年开始,我国发生了经济增长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宏观经济调控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新问题。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周期性低谷局面进一步深化,面对这种不利的经济状况,从 1997 年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

11、策开始迅速由适度从紧转化为“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使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以此来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阶段为两大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创新性的背景,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型难题。 4、2003 年至 2007 年。2003 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迹象,我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一经济背景下,从 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调整财政政策实施的力度与方向,适当调整了长期建设国债规模。2005 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表明了我国的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在货币政策方面,从 2003 年开始,我国实施的稳健性货币政策的政策导向也发生了变

12、化,最终采取“稳中适度从紧”为政策思路。2003年至 2008 年间,央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多次进行上调,有效的控制了货币供应量。2007 年以后,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过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货币的政策开始向“双紧”的协调方式过渡。 5、2008 年至今。进入 2008 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出现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也经历了先扬后抑的经济形势,2008 年上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较快的速度,但此时经济通胀压力增大,明显存在经济发展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这一阶段以“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主,宏观调控的首要任

13、务就是防止经济由过快增长转变为过热的增长,防止通货膨胀明显。到 2008 年下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使经济过热的势头已有所抑制,虽然物价水平有所回落,但尚没有使通胀得到有效控制,此时的宏观调控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组合。经过 2009 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在 2010 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高位稳定增长,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也由刺激经济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和防止通货膨胀。 四、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使用的实践总结 通过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使用的实践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逐渐向市场化调控方向转型。在公共财政的总体框架下,财政政策

14、影响经济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投资性支出为主逐渐转化为通过公债、税收、转移性支付等多项综合工具的运用。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局限于传统的信贷控制方面,逐步具有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征。第二,在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方面,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由强到弱,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反之。改革开放初始,国家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几乎没有发挥作用。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在 1985 年之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规模控制货币的供应量,货币政策效果逐渐突显。1994 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使两大政策协调的主导方逐渐由财政政策过渡为货币政策。此后由于货

15、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不佳,1998 年以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次受到重视,但政府对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期望并没有因财政政策的重返而有所削弱。2007 年以后,中国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给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同时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应承担更多职责。第三,目前为止我国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使用,主要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关注更多的是总需求管理。在凯恩斯的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下,主要研究如何才能有效配合财政货币政策以实现总需求水平的稳定。对于具有完善金融体制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这样的政策选择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像我国这样同时面临经济发展与体制转轨的国家来说,凯恩斯经济理论的

16、总需求管理就显得过于单一。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长期看来,还必须关注金融制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优化,以及以结构性调整为目的的供给管理等层面,这也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辛庚达: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路径选择基于内需结构调整的视角D.兰州商学院,2008. 2 李春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J.当代财经,2003(2). 3 张跃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 4 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黄达、张杰: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和财政货币政策组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沈军彩: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M.财政与金融,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