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950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摘要:农村社区化管理是现代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种新思路,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民要求改善现实生活状况的推动下,使得社区化管理在我国农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本文就农村社区化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建设;社区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在农村居民规模住宅区内对服务和管理水平进行完善和提升的一项伟大工程。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农村社区化建设系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推进,是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势必成为农村社会与经济

2、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必要性 1、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的保证 农村社区作为乡镇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所服务的村虽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其实际上分担了政府的行政压力,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公共服务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有效发挥,从而最大程度地使政府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政府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2、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强化新型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有效创举 一方面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已经具备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居住分散,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难以

3、发挥投资的集中效应,集中居住便于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此,有研究者对农村社区化模式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三种: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只有实现农民相对规模集中居住,实施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才有可能以最节约的成本实现最佳效益,使农村公益性和商业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3、农村社区化建设是缓解土地压力的有力举措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节约集约用地更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首选之策。农村分散式与小规模集中式的住宅模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农村社区化建设有利于拓展、整合和优化农村宅基地资源,使之变为规模化和区域化的土地。 4

4、、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研究认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类组织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文化教育建设、平安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服务。在此过程中,农村社区功能日益丰富和完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也日益与城市接近,从而让更多的农民生活市民化,就近安居乐业。这样一方面可降低部分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可从客观上缓减城市的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压力。同时,部分农民会流入城镇谋取发展机会,从而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农村社区

5、建设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车之两轮之一。 二、农村社区化管理实现的途径探讨 合理规划社区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硬件设施水平 社区建设是实现社区化管理的前提,因此,合理的规划、扎实的社区硬件设施对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农村社区。深入考察,多方了解,科学评估,在社区选址方面,不仅要考虑到社区管理所要求的集中性,而且要考虑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公共服务提供的集中性等因素。社区的选址应尽可能在交通便利、地形条件良好的地方,这些条件有利于为农民集中提供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也便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农民集中居住以后,学校、医院以及一些服务行

6、业也将随之集中起来。这个集中效应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很可观的。居民集中居住就避免了以前分散居住形式下出现的农民子女被动辍学、农民就医难、购物难等问题。不仅实现了农村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农村的社会管理负担进一步减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硬件设施的投入。社区的硬件设施是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基础,其对于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意义就犹如鱼对于水的依赖。社区的硬件设施包括社区通往外界的主要公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用电、自来水、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商业机构,以及社区的休闲娱乐设施等。在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与农村

7、社区化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完善好,加大对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真正实现社区化管理,使农民真正享受到社区化服务,进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作为这一政策的受益主体的农民,其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尽可能地减轻农民的负担,防止由于此项政策的实施而出现农民再度返贫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8、水平,城乡的差距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在农村实现社区化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及民生问题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要大力吸纳社会资金。基层政府可以从当地实际出发,招商引资,大力开发特色产业,扩大劳务输出范围等,从社会各界着手为当地的农村社区建设筹集资金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尤其是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相应的建设责任。具体来说,各级政府除财政投入外,还应区分各项社区服务的公益程度进行资金支持,农村集体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开展社区内公共服务,鼓励社区内企业或者社区外组织投资筹建和改善社区建设。总之,要建立系统化的组织网络、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及管

9、理的扎实推进,让人们在乡村也能过上与现代城市社区一样的文明生活。 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农村实现社区化管理后,与以前以行政村为基础的乡村管理相比,最重要的不同之一就是社区公共服务这方面。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中,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农村社区化管理过程中,政府应不遗余力地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应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服务范围。虽然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包括政府、社会群体以及个人在内,但在当前,保障提供主体仍然是政府,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服务力度。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大体包括以下五方面: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医

10、疗;农村优抚安置。这四方面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的部分,对其的完善和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及生活水平,保持农村社会的安定有序。另一方面,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公共事务的服务力度。这包括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地域文化、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规划、社会秩序等。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社区公益事业,整治社区环境卫生,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等。只有将这方面的公共服务与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也只有这两方面一起抓,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使农村居

11、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真正得以提高。 整合新农村建设资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以浙江衢州市为例,上级各部门对新农村建设都有相应要求和标准,如公安部门的网格化建设,民政部门的社区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建设,文化部门的农家书屋建设、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建设,组织部门的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三民工程建设,纪检部门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等等,使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这些部门对其项目都有相应措施和资金补助。如果上级省市县(区)通力协作、相互沟通、通盘考虑、统一谋划,以中心村、中心镇为重点,不断提高资源共享化程度,从而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化程度,这样不仅可减少重复建设,节约资源,提高资源

12、利用率,而且可完善农村社区的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乡村可将社区活动场所建成集农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处理村务为一身多功能场所。使分散的资源进一步集中化、互补化、共享化,从而使社区建设布局更趋科学合理。 结束语 农村社会的改革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转型,但是这并不是单纯的传统的土崩瓦解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这么一个简单而又粗暴的过程,其中有继承和发展,有嬗变和扬弃,这是一个缓慢而又渐进的过程。搞好农村社区化建设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都有促进作用,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赵乐浅析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 经营管理者,2010 2夏周青农村城镇化与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路径J 理论学刊,2010 3蔡勇志,郭铁民我国农村社区化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