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探讨【摘要】 在经历了近 10 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的 GDP 增长逐渐出现回落趋势,2012 年我国 GDP 同比增长为 7.8%。面对着我国增长率的回落,国内消费依旧疲软,外贸需求仍然未恢复,同时国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关系的探讨,认为企业应该注重两者的共同建设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减少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 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相对于社会文化而言,企业文化是属于一种亚文化,它是由企业员工素质、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影响形成的内部文化。企业文
2、化对于一个企业的企业使命、价值观、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以及行为规范都有一定的影响。 1、为内部控制环境提供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结构进行权责分配,同时进行相应的内部审计,从而在调整企业管理人员的权责范围,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冲突的问题,这时企业文化能够为内部控制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制定,减少阻力。另外,企业在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规范和评估时,都会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社会责任,这些都会涉及到企业管理架构中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从而上升到“人”的问题,
3、 “人”会影响内部控制环境,而这也是最终企业文化的体现。 2、为内部控制实施提供基础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的意识形态,对于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都会有一定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它会给员工渗透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道德和信念,这些意识形态在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时都会存在,因而企业在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会考虑到企业的价值观等一些精神因素,最终会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维护企业的价值观,这样也能够使得企业员工的思想得到统一,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可以得到更好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支持,加强和完善,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为内部控制发展提供基础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爆炸的时
4、代,企业发展的结构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手段和结构都需要进行不断调整,以此来适应市场的发展。对于一个有着很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它会促使企业内部更加具有企业使命性,从而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和企业发展有效契合的同时还能具有竞争力。对于企业文化影响的“人” ,在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对于企业内部的控制结构和管理都会做到自主性,这样能够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调整改善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具有共同的目标性和企业使命感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下,从而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不断良性发展。 二、内部控制是企业文化的必要延伸 1、内部控制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出于意识形态上,它能够增强企
5、业的凝聚力,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打好基础,将企业文化建设好,就相当于企业修好了内功,但是需要内部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表现出来。没有了内部控制,企业文化的投入在内部控制中就会得不到利用,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企业文化的效果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的目标一致,思想统一,观念趋同,然后内部控制不论是在制定还是实施过程中能够将这些体现出来。内部控制能够使得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结构扁平化,信息沟通通畅化,这些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条件下,制定和实施的阻力会变小,对于内部控制的规范制度也会得到很好的执行。在企业文化中,文化和意识的普及是无形的,内部控制在将其表现出来的同时
6、,还能进一步检测企业文化的效果。检测过程中,对于不符合企业文化或者企业文化有缺陷的,加强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同时还能将反映出的问题来进行解决,这样在解决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发现和解决企业文化问题,使得企业文化进一步提升,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2、促使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目标 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使得企业员工具有企业使命感和企业认同感,在共同维护企业制度和利益的基础上,共同承担企业发展的责任,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遵守企业的内部的各项制度和企业章程,而内部控制就是来制定各项行为规范和企业制度,并对于公司员工在公平合理的情况下,保证企业文化需要的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
7、效的执行,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企业目标。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建立企业规范、企业制度以及工作程序的有效制度,及在保证企业政策运转的情况下,对于管理结构和程序以及制度进行优化,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资源和控制企业风险的目的。内部控制最终能使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这些因素的变动正是企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监督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在各项指标出现异常时内部控制能够通过加强控制和改变内部控制政策来进行调整,从而可以为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目标提供良好的保障作用。 三、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共同服务企业发展 1、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建设协调统一 企业文化建设是
8、为了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员工能够有共同的企业认同感。对于一家拥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在企业发展和内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都可以相对地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同时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内部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只是企业整体的意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而内部控制是能够将这种意识形态在公司的管理和控制中体现出来的。所以企业文化在考虑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环境后,通过与内部控制在企业文化先进性和内部控制需求性和可操作性上进行协调统一,从而建立一个满足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框架,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2、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相互促进 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自我管理,
9、在自我管理中,能够体现出企业员工的自主性,这也是企业使命感的体现,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因而对于一个很好的企业文化,它能够使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发展顺利进行,在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又能不断地对企业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行规范,两者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同时内部控制的顺利执行和建立依赖于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且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促使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良好的企业人文环境和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互相促进,共同促使企业科学发展。3、两者共同促使企业目标实现 两者在相互统一和协同的基础上,能够展现企业的精神风貌,同时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
10、在企业管理中能够注重刚柔并重,增强刚性的管理制度柔化,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有利于打造企业和谐的文化环境和内部控制,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两者的协同合作还能够在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的同时,对于企业管理结构资源配置等进行优化,在减少公司阻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优化工作环境,从而整体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的规范运营,提高效率,控制风险,而企业文化在企业正常经营的过程中,建立共同使命感和企业共同目标,促使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四、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作为一家创建于 1837年的公司,至此已经发展了 170 多年,并在
11、 2008 年成为世界上市值第六大的公司。宝洁公司在享誉世界的同时,始终保持建立企业文化和公司内部架构调整来保持企业的市场进取精神,提供给大众消费者优质的产品。宝洁在企业文化中,对消费者实行消费者至上的经营理念,在保证产品优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给消费者提供质美价廉的产品。在企业内部管理文化中,体现亲近生活、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管理理念,始终将企业的员工看做企业的最大财富,同时时时刻刻地体现着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的融合。 宝洁在经营的过程中,也是以其经营文化为基础,保持消费者决策,再通过市场调查和产品创新,生产出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价廉的产品。在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时,保持对消费者
12、的相互信赖,不打虚假广告,不做欺骗消费的举动。而且,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企业成本,也要考虑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承受能力。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对已有产品的改进,宝洁始终保持消费决定,对于消费者价值不认同的产品,通常是进行下架或者价格降低处理。另外,宝洁公司对于在市场中的产品,对其管理部门进行内部控制,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结构,对于企业重要部门进行管理监督,从而来追求产品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不断优化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成本,来保持其竞争力和对消费者的回馈。宝洁始终保持消费者至上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促动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宝洁公司在对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上也
13、是保持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原则。对于企业的合作伙伴,宝洁会协同其进行商业和市场定位,然后共同制定合作方案,这样公司在销售部门的内部控制就会相对简洁流畅,避免市场合作的混乱,从而会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市场维护成本。对于企业员工,宝洁公司保持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原则,对于公司员工进行职业评估,为其制定职业规划体系,然后给予支持,发掘潜力并鼓励其承担责任来锻炼个人能力。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薪酬和晋升体系,保证员工的职业和晋升诉求,对于员工倡导企业主人翁精神,鼓励承担责任,积极思考,在这些企业文化条件下,企业员工能够积极专心工作,在积极承担责任的同时,会加强协同合作,从而会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员工在企业规范条件下,积极工作,维护企业利益,这样就能够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远斌: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0(9). 2 李成云: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的灵魂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1). 3 俞雪花、周西有: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内部控制措施研究J.财政监督,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