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334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在考虑吸收能力对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利用中国 1985010 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数据,采用国际技术溢出模型对吸收能力影响下我国接收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技术进步主要源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正向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2)研究创新能力的加入能够提高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除去金融发展水平外的基础吸收能力均制约着正向技术溢出;(3)吸收能力不足以消化逆向技术溢出,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占用了国内研发资源反而对技术进步产生负向影响。 关键词:吸收能力;国际技术溢出;技术进步 基金项目:F国家自然

2、科学基金“中国跨国公司海外 R&D 机构逆向技术溢出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家电和通信制造业为例” (7117106)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走出去战略下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路径、模式与效果研究” (NCE1083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模块化制造网络价值创新与知识流动机制研究” (10YJA63018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战略创新团队(CXD407) ;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于延伸生产者责任的北京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构建、模式与管理研究” (010D0090130000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3、“十2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 (11&ZD00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基于跨学科协同的多层次整合研究” (1&ZD05) 作者简介:F尹建华,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9) ;周鑫悦,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10108 收稿日期:F0117 一、引言 国际技术溢出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技术溢出通过示范效应、模仿效应、人力资本流动以及本土化过程等途径促进技术进步。自 0 世纪90 年代我国推行“引进来

4、”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以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都呈迅速增长的趋势:1990010 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额增长近 30 倍,年平均增幅达 5%。OECD(011)的资料显示,011 年我国吸收国际直接投资达 1 40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已成为最具投资前景的东道国。与此同时,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003011 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幅达 50%,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由 04%上升至%,居世界第十三位。但是持续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直接投资额并不能作为国际技术溢出促进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关键还在于我国是否有足够的吸收能力来消

5、化、吸收和利用国际技术溢出。鉴于此,本文在考虑吸收能3力对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对我国 1985010 年间的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建立包含技术吸收能力以及基础吸收能力与国际技术溢出交互项的国际技术溢出模型,分析吸收能力各个指标对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值得指出的是,本文中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为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母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 二、文献回顾 (一)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文献回顾 MacDougall1首先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时提到了技术溢出效应,Findlay 建立了 F

6、DI 对技术转移影响的实证模型,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为东道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观察、模仿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东道国技术水平的提高。随后,国内外学术界开展了大量关于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但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 Caves3针对澳大利亚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积极的正向技术溢出。Rhee 和 Belot4(P56)的研究显示,外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毛里求斯和孟加拉两国的国有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贡献。ermidis5(P76)对 65 个跨国公司分布在 1 个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进行实证研究,没有发现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溢出。addad 和 arrison6的研究发现在摩洛哥的

7、外商直接投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为负。国内学者对正向技术溢出的研究比较充分,武超7提出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带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王美今、4沈绿珠8利用工业企业的截面数据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未包括港澳台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谢建国9对中国 1994003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提高了我国技术效率。包群和赖明勇10认为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影响并不显著,主要是通过外资企业自身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潘申彪和余妙志11发现内资企业技术积累达到门槛值之后,外资企业

8、的技术溢出才能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尹建华,等: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国际学者开始关注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的促进作用。ogut 和 Chang1最早对逆向技术溢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主要是为了获取当地的先进技术。loberman,okko 和 Sjoholm13在瑞典的专利引用记录中发现,瑞典的许多企业大量应用其在投资东道国所获得的专利技术,从而得到逆向技术溢出。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Pradhan14以印度的汽车制造业为例,发现印度制造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

9、行业 R&D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大量研究至今仍没有一致的结果,刘明霞15、刘宏16、贾县民17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赵伟18、白洁19则认为虽然 OFDI 对我国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但逆向技术溢出并5不显著。李泳0对我国企业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对不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没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特别是针对我国作为投资东道国或者是投资母国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果,也不能确定国际技术溢出效应是否能够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开始关注技术溢出过程中的影响因

10、素,特别是吸收能力的作用。 (二)吸收能力在国际技术溢出中的影响作用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关注其他因素在国际技术溢出促进技术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这其中就包括吸收能力。 1990 年,Cohen 和 Levinthal1首先在企业层面明确提出“吸收能力”的定义,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外在的新信息,并且吸收这些信息,从而利用到商业实践中的能力。这里的吸收能力是一个关于 R&D投入(m) ,外部知识复杂性及相关性()的一个函数,其中 R&D 投入是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Engelbrecht 对 C(1995)的模型进行扩展,加入了人力资本来代表不同于 R&D 的创新,结果发现人力资本

11、不但影响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且人力资本对于获取国际技术溢出的能力以及 OECD 国家之间的技术赶超都有促进作用。oms 等3对将 C 的国际技术溢出模型加入人力资本变量作进一步的检验,他们利用 OECD 国家19661995 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使用合理的人力资本数据后,全要素生产率与 R&D 的相关性有所下降。Xu4的研究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决定着吸收能力,并且影响母国公司对外国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模仿能力。 6国内对于吸收能力在正向技术溢出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讨论比较充分,而对于吸收能力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中的作用研究还比较少。在正向技术溢出中,吸收能力被

12、认为是决定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赖明勇56认为 FDI 的技术扩散效应直接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并发现我国东部的技术溢出效应受到人力资本作为吸收能力的制约,而中西部则受到贸易开放度作为吸收能力的制约。黄凌云等7发现考虑了吸收能力后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增大,说明技术溢出效应是技术溢出与东道国吸收能力相结合来促进技术进步的。张天阵8认为金融市场效率作为吸收能力的一个因素,也决定了我国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与 FDI 技术溢出成 U 型关系,只有金融发展水平适当提高,才能帮助吸收技术溢出。金艳清等9建立了区域 FDI 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各地区 FD

13、I 吸收能力的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于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研究还并不充分。阚大学30对 003-008 年 OFDI 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 MM 估计,发现东、中、西三部分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均受到吸收能力的制约。白洁、朱彤都针对 R&D 研发作为吸收能力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白洁31发现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受我国技术吸收能力制约较小,而朱彤3发现国内研发存量与东道国研发存量的替代作用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影响。陈岩33对 003008 年 OFDI 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各省得到的逆向技术溢出由于跨国公司所在省的吸收能力不同而产生差距。李梅34将 R&D 强度、人力

14、资本、经济发展、技术差距、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作为吸收能力,对 003009 年的面板数据7进行门槛回归分析,发现各个吸收能力的门槛值。 在学者们之前的研究中,衡量吸收能力的指标选取并不一致,学者们对研究能力的指标选取情况如表 1 所示。 以往研究在讨论吸收能力对技术溢出的影响时大多仅仅针对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或者是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取的技术溢出都纳入讨论范围内,以便更全面考虑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因素;与此同时,在考虑吸收能力对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吸收能力以及基础吸收能力的各项指标,对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检验。 三、模型的设立 19

15、95 年,Coe 和 elpman35(P887)首次提出国际技术溢出的 C 模型(如 31 所示) 。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国内研发资本与国外研发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借此分析了 1 个 OECD 国家技术进步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和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关系,国际技术溢出的 C 模型之后被广泛应用在国际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中。 在 C 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技术进步是国内研发、外商直接投资(FDI)正向技术溢出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考虑到国内、外研发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本文对模型 31 进行了改进,得到模型 3。 此外,论文还考虑到吸收能力对

16、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在模型 3 中加入了吸收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正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交互项来考察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相互作用后对技术8进步的影响,得到模型 33。 33 式中,FPt 为 t 年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技术进步水平,SRDt-1 为t-1 年国内研发资本存量,SFDIt-1 为 t-1 年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SOFDIt-1 为 t-1 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ABCi 为吸收能力。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技术吸收能力和基础吸收能力。技术吸收能力主要指狭义吸收能力,是技术溢出进行转化的重要人力、物力条件,

17、包含人力资本存量以及研发创新能力;基础吸收能力为经济、制度等环境吸收能力,它决定了技术溢出过程中能否在经济、制度上配合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溢出进行消化。这里,选取基础设施、经济规模、市场化程度、贸易开放度、金融发展水平 5 个指标分别对基础吸收能力进行表征,指标选取如表所示。对上述指标进行信度及效度检验,得到 Cronbach 系数为 0733,MO 值为 081,Bartlett 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 0,都通过了信度和效度的统计检验。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源自中国统计年鉴 (19801) 、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985011) 、UNCAD 数据库、World Bank 数据库、Intern

18、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数据库等。其中,DP、就业人口总数、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外贸易额以及吸收能力各指标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19801) ,R&D 研发投入取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985011) ,7 国家研发投入、7 各国 DP 取自 OECD 数据库,各国消费价格指数取自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数据库,我国的对外直接投存量来自于 UNCAD 数据库。 (二)数据处理 91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一般根据 CD 生产函数进行估计,首先假设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 其中,Yt 为第 t 年

19、产出,At 为第 t 年的技术水准,即全要素生产率FP,t 为第 t 年的资本投入,Lt 为第 t 年的劳动投入,、 分别为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 对公式 41 两边取对数、移项进行整理,得到模型: 由于选取时间段较长,考虑到政策以及时间因素的影响,在模型 4中加入政策变量以及时间项,得到模型: 4 吸收能力的测算。根据前文叙述,对于吸收能力主要从技术吸收能力和基础吸收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测度。在技术吸收能力方面可从人力资本存量和研发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被普遍认为是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变量,本文根据 Barro37提出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同时借鉴 Wang

20、和 Yao38、刘巍39文中的计算方法,并考虑到资料可取性,根据以下公式对平均受教育年限进行核算。 其中,j,t 是 t 年拥有最高学历为 j 的人口数,j=1、 、3、4,分别代表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四种学历水平,PRIt 为t 年小学毕业人数,JUNt 为 t 年初中毕业人数,SENIORt 为 t 年高中毕业人数,It 为 t 年高等教育毕业人数,POPt 为 t 年 1564 岁人口总数,t 为 t 年人口自然死亡率。其中,对于起始年 198 年各教育水平的人口数,取自 198 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网站) ,其他资料均来自新中国 60 年统计资料汇编 ,

21、1564 岁人口总数数据来自世界银10行数据库。009、010 两年最高学历为小学、初中、高中人口数的缺省值根据平均增长率补全。 在基础吸收能力方面,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济规模、市场化程度、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发展水平五个方面进行测度。其中,对基础建设水平的衡量选取使用广泛的运输以及邮电事业发展水平,具体的指标为货物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占 DP 比重,对货物周转量取对数;对经济规模的衡量采用 DP,并对其取对数;对市场化程度的衡量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对贸易开放度的衡量选取贸易依存度指标,即贸易总额占 DP 比重;最后,使用年底贷款余额占 DP 比重代表金融发展水平。

22、 五、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证研究结果 在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之后,开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基本模型3 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衡量吸收能力的各个指标进行回归,观察加入吸收能力之后与加入吸收能力之前的回归系数差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序列较长,各个回归均存在异方差的情况,所以加入 AR模型对回归进行修正,以消除异方差,结果如表 3 所示。 1 在基础模型中,国内研发存量和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得到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均对国内技术进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国内研发存量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其他加入了吸收能力与通过 FDI 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交互项的回归结果得到证实。逆向技术溢出没有通过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