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340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摘要:中华民族的师德观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师德的重要性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师德观的继承和发扬,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师生发展的需要,彰显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显赫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内容十分广泛,在当前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爱岗敬业(师业) ,关爱学生(师爱) ,严谨治学(师能)和为人师表(师风)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师德;教师素质;师业;师爱;师能;师风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1-0043-09 师德是一个老话题,是一个长讲不衰的话题。我们讲师德,并不是说今天我

2、们中国的教师队伍中间师德问题太多,而在于它既是我们在积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师德观,又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传统的师德观 文化,又名文明,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风俗和社会规范等文明的特点。2现在谈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的人太多,发表的文章也不少,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这里,我们仅仅从学习前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概括(胡锦涛,2006) ,学习张岱年前辈(张岱年,1994)和楼宇烈学长(楼宇烈,1994)等观点,来谈点中华民族

3、文化文明的表现。概括来说,中华文明以德为核心,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文明表现在中华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四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四座丰碑;中华文明以自强不息和和谐为两大精神支柱,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以民为出发点,为民服务是中华文明的宗旨;法制和睦邻是历代能否施行仁政、稳固江山的方法,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手段。就这样,中华民族在连续 5000 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第一,中华文明历来崇德重德。孔子讲“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荀子把道德之威视为“国威”之一,这正是“德治”的道理所在。当然,中华文明在提倡“德治”时,也提出“崇效天,

4、卑法地” ,把法治作为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德治与法治的统一下,中华文明更看重德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都是在强调“德政” ,即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或政绩, “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 。中华文明不仅重视德政,还强调要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德, “君子进德修业”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都是讲个人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学校也要注重培养人的德性。可3见,中华民族的美德源远流长,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正因为如此,所以习近平同志(2013)提出:“高度重视和切

5、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 第二,中华文明历来以教育为先。中华文明甚至是与教育划上了等号。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其基础是教育之邦。早在 6000 多年前就有原始社会的教育,且从黄帝时期起教育就走向了有意识、有目的的状态。约 5000 年前,尧舜开始的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中华民族出现了最早的学校“成均、庠、序、校” 。3500 年前,西周集前代之大成,出现了一套较完备的学制系统,设有“官学”和“乡学” 。春秋时期出现了孔子的儒家私学,从西周的官学到孔子的私学已有完整的课

6、程设置,即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中华民族在历代办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儒学的指导思想;历来尊师重教,对教师的要求不仅在教书,更重在育人;历代的学生,因学校类型、名称不同也有不同的称谓,但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言传身教一直为历来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形成了社会文明大计以教育为本的趋势。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教育与文学、艺术、科学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中华文明在以教育为先的同时,也历来重视文学创作、崇尚艺术和追求科学发明。其中教育为四者的基础,文学、艺术、科学是中华文明的关键,这样才构成中华文明的四大宝库。 第三,中华文明历来坚持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 “生无所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

7、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君子敬其在4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怨天尤人,反而把挫折当作考验,活着就是要自强不息, “功生于败,名生于垢” ,乐观地把磨难当作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成为人人传诵的佳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绥,靠的就是这种发奋图强、坚忍不拔、厚德载物、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四,中华文明历来以和为贵。中华文明强调社会和谐、心理和谐和团结互助。 “君子和而不同” 、 “敬人者,人恒敬之

8、;爱人者,人恒爱之”、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既强调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尊重对方、善待对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天人合一,仁爱及物”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强调的都是“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内圣外王” ,真人逍遥,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立足于人的现世关怀,确立起人性关怀的价值系统。 第五,中华文明历来为民利民,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实现社会公

9、平和正义。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不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明君,我们党和国家的五代领导人也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民主、民权和民生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013 年 11 月 16 日,习5近平同志在山东菏泽座谈会上,引用了一副清代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以此不仅来表达官民关系的重要性,而且也阐述着重视中华民族文明的民生观。 第六,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该特点可以追根到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的警言,以及“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

10、淡为上”等慧语。如果西方学者愿意学一点老子,恐怕就不会鼓吹“中国威胁论”了。站在老子的视角,与其鼓吹“中国威胁论” ,还不如分析“中国被威胁”的历史与现状。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讲信修睦” ;遵循“强不执弱” 、 “富不侮贫”的国家交往准则,尤其是要“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强调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协和万邦” ,才能“天下之人皆相爱” ,认为这是国家之间相处的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强调真诚地尊重和包容,对待他国的文明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合作谋求和平反对战争,以双赢促发展。这些都是与中华文明所强调和推崇的“以和为贵” 、 “天下大同”的

11、思想一致的,由此发展而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成为国际上广为接受的国家交往准则。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并在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中发扬光大,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中华民族的师德观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特点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历来重视师德(郭齐家,2000)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提倡师者的“修德” ,所以我们学师范的人特别重视“师范端严,6学明德尊”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原则,一直重视教师的师德要求。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明确地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能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教育法中提出的教师义务首条就是“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可见,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把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放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上。 礼记?学记可视为中国教育学最早的专著。 学记写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它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废,必贱师而轻傅”从中我们悟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道理;“择师不可不慎也” , “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让我们从中悟出了“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道理。 讲中华民族文化与师德问题,应该从孔子讲起。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与基石,哺育着中华民族的品格特征。孔子遵循师德的要求,

13、成为我们师德的楷模。 “为人师表” 、 “以身作则” 、 “循循善诱” 、 “诲人不倦” 、 “躬身实践” 、 “热爱学生” 、 “因材施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今天我们教师的良好品格特征的体现。除了孔子开启教育先河之外,历代以来,中华民族教育大师辈出,涌现了一大批教育家。他们中有的比孔子老,有的和他同时期,有的是在继承发扬他的思想。先后有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董仲舒、扬雄、王充、柳宗元、王安石、颜之推、韩愈、程颢、程颐、朱熹等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名家。除了孔子以外, “第二”大的教育家,就要推崇朱熹了。朱熹这一辈子,7培养了数千个弟子,可查到的名家就有 378 位。除他一辈子都在教书

14、之外,他还有一个伟大的事迹是全面地诠释了孔夫子的教育思想。当我们现在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候,大家都能体会到朱熹对孔子的思想解释得最好。所有这些一代又一代教育名家,他们都在不同时期的“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语)生涯中,以其执教的实践和传世佳著,丰富着、完善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师德观宝库。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家,有“学贯中西” (张之洞语)的特点。康有为、蔡元培、梁启超、陶行知、晏阳初、徐特立等一大批教育家,都是学贯中西的,但是骨子里却是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师德观。比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又比如说,因为受西学的影响,康有为先生讲“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这种“严谨治学”

15、的道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中间有西学的影响,然而从根本上说却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思想,只是加上了一点现代科学思想罢了。总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师德观丰富多彩,我把其主要表现归纳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护学生,无私无隐;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发掘潜能;闻过则喜,改过迁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有教无类,公私并举,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之“五常”道德原则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八德”的道德规范。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的五代领导人,一直对上述的中华民族师德观

16、在继承着和创新着。例如,胡锦涛同志(2007)曾针对上述的师德观做了全面的论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8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并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 “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1 年教师节的讲话) 。这正是在与时俱进,用时代的要求对中华民族优秀师德要求的概述。 二、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的重要性,既可以在学习我国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体会到,因为历代的中国教育家都重视师德

17、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更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体现了其含义。 首先,社会发展会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我们用“古为今用”的精神分析问题,能够看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社会发展对教育乃至师德的促进作用。古人云:“儒生不能知汉事,世之愚蔽人也。 ”(王充) “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 。由此可见,从事教育的儒生应懂得社会发展的大事。与此同时,不管怎样议论群国山川,不管如何交谈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等,都要求其根基,求其本源,也就是要了解时代,了解形势,了解历史。从这一点出发,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社会发展会对师德观提出种种新的要求。 今天

18、,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在强调师德的重要性,这里突显社会赋予教师培养人才责任,特别是道德教化、立德树人的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社会的变革、社会的要求以及社会人才成长的任务,都会引申出社会9现实与师德挂钩。其一,社会发展与教师的师德要求具有一致性。作为职业道德之一的师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它的最显著的特性是师德的社会性,它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观,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就要求教师的师德,按这 24 字来规范,这样我们教师的师德会更高尚。其二,师德要为未成年人道德爬坡服务。现时社会上似乎都在争议:当今

19、中国的道德在爬坡还是在滑坡?当然,爬坡是事实,但是滑坡也是事实。因此我们且不去争议今天的道德到底是在爬坡还是在滑坡。我们至少要考虑到,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我们国家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梦”出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至关重要。然而今天谁能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是我们当老师的。因此今天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的理念。教育者首先应该接受教育,要使学生在道德上成功地爬坡,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其三,崇尚师德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今天,新闻曝光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腐化堕落、暴力疟行、戾气激增、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一再触及社会公

20、德的底线。社会现实的发展、社会风气的进步、社会诚信的重振,都需要每行每业的人群从自身的职业道德人手从自己做起。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高尚师德,提高师德的水平,既能抵制社会的不正之风;又能用教师的良知去赢得社会的尊重,提升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从而促进全社会自觉地尊师重教的风气。 其次,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对师德提出新要求。中华民族文10化强调“修道之谓教” (礼记?中庸) ,教育是为了“修道” 。这阐明了教育的目标应从“修道”的目的出发。中华民族文化历来重视教育目标问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宋代张载语) 。这是古人的教育目标。我们以

21、这个教育目标为基础,从“上所施者”的教师和“下所教者”的学生来分析,阐述师生的发展会对我们的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文明,使之延续与发展;教书育人,促进人才茁壮成长;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进步。教师作用的基础是其自身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体现教师的德与才两个方面更好地成长,它有三个含义:一是体现为人师表的形象。我们的教师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目标,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经师可得,人师难求。由此可见为人师表的先决条件是讲求师德。二是体现成功教师的要求。组织行为学指出,成功人才有 8 个特点:境界、襟怀、抱负、思想;能力、气魄、毅力、谋略(张志学,2007) 。前四个为德的要求,后四个是才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师的成功必须以师德为先。三是体现年轻教师成长的需要。时代赋予新一代学历较高、热爱生活、兴趣多元、积极创新、敢于探索等优点,但是,他们常常重视生活的质量,忠于个人兴趣,维护自我的权利,捍卫个人尊严,淡化权威权力,厌恶规则的约束等问题,如果遇到工作压力大、负担重等条件下,往往产生职业倦怠。如何提高年轻教师的修养,使他们成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从师德人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