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加快福州县域经济发展探析【摘 要】 本文介绍了福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要加快经济转型,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助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福州市 福州市现辖 6 个县,2 个县级市。2012 年末,8 个县(市)常住人口428.51 万人,土地面积 10182 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的 58.9%、85.1%。近年来,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县域经济规模已占全市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福清、长乐和闽侯入榜 2012 年度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
2、力百强县(市) ,闽侯、罗源和连江入榜 2012 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2 年,福州实现县域 GDP2143.97 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50.8%,比 2008 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县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354.54亿元、1149.51 亿元、639.92 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96.4%、60.0%和33.1%。 2012 年,各县(市)GDP 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最快的是平潭,增长 18.1%;其次是长乐和闽侯,分别增长 14.8%和 13.7%。2008-20122年平均增速最快的是罗源,增长 18.0%
3、,其次是闽侯和平潭,分别增长16.7%和 15.4%。 县域人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12 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 50315 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 86.3%,比 2008 年提高 3.3 个百分点。2012 年,人均GDP 最高的是罗源县,达 71651 元,其次是长乐市 63119 元、闽侯县49521 元和福清 48902 元。 县域财力进一步增强。2012 年,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50.03 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 39.3%,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 GDP 比重 7.0%,分别比 2008 年提高 6.4 和 2.3 个百分点,2012 年,共有 4 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
4、20 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工业主体地位明显提高 各县(市)GDP 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平潭呈“三二一”结构,连江、永泰和罗源呈“二一三”结构,其余 5 个县(市)呈“二三一”结构。近年来,各县(市)以工业为主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趋突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 年的 19.2:47.7:33.1 调整为 2012 年的 16.5:53.6:29.9。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比 2008 年分别回落 2.7 和 3.2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 5.9 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主体地位明显提高。201
5、2 年,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 959.95 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4.3%,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 57.0%,比全市工业贡献率高 14.3 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纺织化纤、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等工业产业3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南北“两翼”集聚优势凸显,2012 年,南北“两翼”四县(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177.8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 54.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58.7%。 3、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出口呈下滑趋势 近年来,福州重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五大战役”的不断推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投资对县域经济的拉
6、动作用最为明显。2012 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939.18 亿元,是2008 年的 3.65 倍,占全市比重从 2008 年的 42.4%,大幅提升到 2012 年的 59.4%。2008-2012 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高达 38.2%,比全市年均增速高 11.1 个百分点。在各县中,平均增速最快的是平潭,增长 125.5%,其后是闽侯、连江,分别增长 40.3%和 35.5%。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2012 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 624.51 亿元,是 2008 年的 2.03 倍,占全市比重为 27.1%,比 2008 年提升 0.5 个百分点。2008
7、-2012 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 19.3%,增幅比全市年均增速高 0.5 个百分点。201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0 亿元的县(市)共 3 个,分别是福清(201.61 亿元) 、长乐(106.17亿元)和闽侯(105.89 亿元) 。 外贸出口呈下滑趋势。2012 年,县域出口总额 77.22 亿美元,是2008 年的 1.23 倍,占全市比重为 40.2%,比 2008 年回落 6.0 个百分点。2008-2012 年,县域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 5.3%,增幅比全市年均增速低 3.8个百分点。 4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职工工资水平不断
8、提高。2012 年,县域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46854 元,长乐和连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12 年,4 个县(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 GDP 增幅; 5 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25000 元,其中 3 个全国百强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共有 4 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1 万元,其中福清和长乐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2012 年,福州县域第一产业
9、增加值占县域经济比重达 16.5%,占全市一产增加值比重高达 96.4%,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占全市75.5%,而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的 58.7%,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偏小,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层次上,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发达地区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精深加工二次增值产品少,高技术、名牌产品更少,全市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 38 家,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 6 家。 2、产业结构层次低,服务业发展缓慢 虽然近年来,县域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仍不尽合理,体现在农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缓慢。2012 年,全市县域产业结构与 2008 年比,5一产和三
10、产分别回落 2.7 和 3.2 个百分点,二产提高 5.9 个百分点;与2012 年全市产业结构比,第一产业高 7.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 15.9 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中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2012 年,福州县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639.92 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 33.1%,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为 22.9%,比全市服务业贡献率低 17 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有县域经济承接市区“退二进三”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更主要原因是县域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服务业企业单位少,规模不大。2012 年,列入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调查联网直报的县域重点服务业企业数 164 家1,仅占全市
11、调查单位的 15.7%,单位数最多的福清 32 家,最少的闽清只有 9 家。 3、城镇化水平低,阻碍产业结构调整 2012 年末,福州县域常住人口达到 428.51 万人,占全市的比重为58.9%,县域城镇化率 42.3%,远低于全市 64.8%的平均水平。8 个县(市)城镇化水平均低于 50%,而且区域水平差距大,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高达14.5 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不到 40%的县仍有 4 个,城镇化率最低的县只有 35%,县域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 4、对外经贸形势不容乐观 现阶段,福州已形成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但是县域出口规模长期偏小、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的状况改变
12、不大。2012 年,全市县域实现出口总额 77.22 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为 36.5%,出口依存度(出口占其生产总值的比重)仅 22.7%,低于全市水平 8.9 个百分点。5 个县的出口依存度在 10%以下。同时,县域外资引进力度不够,2012 年,县域实6际利用外资 0.12 亿美元,占全市的 1.4%。实际利用外资达 500 万美元的只有 1 个,低于 100 万美元的 4 个,个别县利用外资为零。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内涵。当前,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海西战略正在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福建省出台了进一步
1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13 号,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福州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综合实力 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扶持壮大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营。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引进战略投资者兴办一批龙头企业,合作重组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在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上求突破,建设发展福清、长乐、连江等地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创业园的同时,着力扶持一些重点乡镇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
14、加工特色产业园区。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树品牌、创名牌,依靠名牌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转型升级为途径,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7二是着力推进企业集群化,发展提升江阴、滨海、青口等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可门临港工业集中区、闽侯经济开发区、闽清白金工业区及罗源湾、长乐宝钢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并围绕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支持县域骨
15、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较强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等实际问题。中小企业是保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县域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以壮大服务业经济总量为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以服务于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立足点,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为其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提升其服务
16、质量和水平,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外包。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应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将非核心竞争业务外包,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同时,要调整相关税收政策,为推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创造条件。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一是对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优化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提高流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二是拓展消费空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家政等服务消费。三是加强农8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鼓励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
17、场和农贸市场,促进农村商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 城镇化进程中,能加快信息、资金、人才、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有效地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一是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吸引投资等方式,开拓资金渠道,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产业化,按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功能,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和产业向小城镇流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发挥当地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
18、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以长乐为例,金峰镇经过旧城改造,逐步形成商贸重镇;营前街道重点推进不锈钢企业发展;漳港街道地处机场周边,着力发展临空经济;松下镇以建设深水码头为契机,发展港口工业;江田镇依托滨海工业区,着力打造工业重镇;梅花镇发展水产养殖。三是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和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步伐,加强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资源整合,发挥产业支撑作用,提升城镇产业承载能力,增强园区集聚发展能力。四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帮助农民解决进城务工和就业的困难。拓展就业渠道,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城
19、乡统一的就9业市场,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促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 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助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招商基础和区域经济协作平台,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专业化招商的新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式以商招商,网络平台招商、委托中介机构招商等,继续抓好亲情招商,吸引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投资兴业。二是扩大对外贸易,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县域对外贸易发展策略中应该实现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方式提高其附加值和赢利能力的竞争方式。认真落实扶持外经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着力培育、扶持重点出口企业。三是坚持项目带动,切实增强发展后劲。要发挥大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搞好项目规划,落实项目责任制,形成规划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机制,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谋划、启动、建设更多的重大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注 释】 1 重点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中年末从业人数 50 人以上或年营业收入 1000 万元以上的全部服务业法人企业. 10【参考文献】 1 巴图.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0(06). 2 郭华.创新县域招商引资管理方式J.经济导刊,2009(Z1). 3 胡炜.福建省外贸竞争力分析与对策建议J.品牌(理论月刊)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