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起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353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艰难的起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艰难的起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艰难的起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艰难的起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艰难的起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艰难的起步内容摘要:敦煌研究杂志于 19811982 年出试刊两期,1983年正式创刊,至今已整整三十年。回忆敦煌研究从试刊到创刊的过程,是敦煌研究院七十年奋斗里程中的一段插曲,是敦煌精神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敦煌研究;试刊;创刊;敦煌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6.1;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010-05 A Difficult Start-Memorializing the Founding of Dunhuang Research MA De (Textual Research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2、Lanzhou, Gansu 730030) Abstract: Two issues of Dunhuang Research were tentatively published in 1981 and 1982, and the publication was formally founded in 1983. The year 2013 marks its thirtieth anniversary. The advance from those tentative issues to the full founding of Dunhuang Research is not only

3、 an episode in Dunhuang Academys 70-year history; its also the epitome of Dunhuang spirit. Keywords: Dunhuang Research; Tentative issue; Inaugural 2issue; Dunhuang spirit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敦煌研究创刊已经整整三十周年了。作为敦煌研究院的老工作人员,亲眼看着这本杂志一步步走到今天。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从一开始办刊,即从试刊到创刊的那些年月。 我是 1978 年 10 月到敦煌工作的

4、,当时叫敦煌文物研究所。开始来的时候分配到考古组,从事了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工作。1980 年 4 月,省里帮助所里调整和加强了领导班子,我被调到所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那个时候所里有一位所长和四位副所长(其中一位由副书记兼) ,所长常书鸿先生从 1979 年 10 月起一直借调到外地工作,基本上不在所里上班了。所里的工作由第一副所长段文杰先生主持,还有一位业务副所长和两位行政副所长,而秘书就我一人,所以平常无论行政还是业务方面的工作都做,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行政业务之分。 敦煌文物研究所作为文物单位,主要任务是保护和管理好莫高窟及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的文物。多少年来,除了一些文物复制品的

5、展览之外,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一直没有下达给所里任何研究任务。只是因为敦煌文物散落世界各地,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国外的学者及其成果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有了一种历史使命感,研究工作自然不能落后。1980 年,新领导班子工作之初,所里就决定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全面积极地开展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即是创办一本学术期刊,及时发表所内外敦煌研究方面3的新成果。并初步计划在 1983 年 9 月借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 40 周年之际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敦煌学术研讨会,以扩大敦煌研究的影响。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和积极响应。而我作为秘书,这些具体工作好多都经过我的手。

6、当时有一个特殊情况,从 1979 年开始,日本讲谈社集中了其国内卓有成就的敦煌专家,编写和陆续出版了大型系列研究丛书敦煌讲座 。讲谈社和敦煌文物研究所是老关系单位,出版的敦煌方面的书几乎都要赠送给敦煌。和以往收到敦煌方面的书不一样,大家看着那一册册厚厚的书,心里像这书一样沉甸甸的。因此所里便有了将前辈专家们多年来撰写的论文集中起来出书的决定,而且想办法于当年年底就出书。另外还有一个内部的原因: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研究论文零星发表在国内其他杂志上,当然发表最多的还是文物类杂志。因为之前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除了常书鸿所长以外,所里其他人很少有发表论文的机会。1978 年

7、12 月,当年的文物第 12 期集中发表了一组的敦煌石窟研究的论文;1979 年,兰州大学历史系征稿,第一批敦煌研究的稿件集中发表于兰州大学学报1980 年 2 月号(即后来的敦煌学辑刊第 1 辑,是中国大陆第一份敦煌刊物,目前已经出版了 80 期) 。尽管如此,但和大家几十年积累的研究成果相比,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新领导班子一开始工作便做出出版文集的决定,并即刻得到实施,定书名为敦煌研究文集 。从 1980 年 5 月开始征稿,7 月即收到论文13 篇,约 26 万字;8 月 1 日,段文杰先生书写了序言,对文集的内容作了介绍,同时说明以此文集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研究工作的新起点。书4稿很快

8、交到甘肃人民出版社,由美术编辑室负责编辑工作,马负书先生担任责任编辑。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文集直到 1982 年 3 月才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比原来计划的出版时间晚了一年多。 敦煌研究文集交稿后,从 1980 年 8 月开始,在段文杰第一副所长的领导下,我们开始筹办自己的刊物敦煌研究 。在这之前有关敦煌的专门刊物有香港 1974 年创刊的敦煌学 (年刊)和刚起步试刊的敦煌学辑刊 (当时也是年刊) 。敦煌文物研究所作为国内外唯一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早就应该创办一本专门的敦煌学研究杂志,而且顺理成章地用上了敦煌研究的刊名。 敦煌研究试刊第一期由院里资深研究人员李永宁先生担任责任编辑,出版社

9、方面还是由马负书先生作责任编辑,进行一些编辑技术方面的指导。从 1980 年下半年开始征稿,1981 年 6 月即收齐稿件,共计16 篇论文,28 万字;段文杰先生写了发刊词,阐明了办刊的宗旨和目的,对刊物的内容范围也做出了限定。原计划第一期于 1981 年内出版,后来也是拖到 1982 年 6 月才面世。 敦煌研究文集和敦煌研究试刊第一期的出版,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个只有四五十人的研究所,而且地处戈壁深山,能够在一年之内出版这样多的研究成果,这在当时整个国内的学术界也是屈指可数的。特别是国外,都知道在戈壁深处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有一批优秀的专家在辛苦地耕耘;他们掌握着敦煌的第一手资料,他

10、们的成果出自一线,资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是外界无法相比的。日本著名敦煌学者池田温先生专门写了书评,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这两本书的成果,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赞颂。 5二 听到外面的反应,所里群情振奋,大家对进一步做好研究工作有了充足的信心。 1982 年 5 月,我从所办公室抽调出来,专门筹备组建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辑室的工作,同时编辑敦煌研究试刊第二期。当时虽然李永宁先生已经有了成功的编辑工作经验,但由于当时承担更重要的研究工作和组织工作,所以一直未到编辑部门上过班。这样,有一段时间,编辑室的工作基本上是由我一个人在张罗。这里顺便说明一下,这个编辑机构的名称叫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辑室,而没有称敦煌研究编辑部,

11、是因为所里有深远打算,除了刊物以外,还要编辑出版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按杂志社来叫。7 月,酝酿了两年多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辑室正式设立,我被指定为临时负责人,加上所里从外面招聘的专业人员梁尉英和林家平二位先生,一共是三个人。我当时主要负责试刊第二期的编辑工作,林家平负责第三期即创刊号的准备工作,梁尉英负责其他图书的编辑;同时,我们还一起负责了 1983 年学术讨论会的工作。当时把敦煌研究创刊和举办学术讨论会的时间都定在 1983年,是因为那年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前身敦煌艺术研究所)建所 40 周年。但后来把建所时间认定为 1944 年,那是正式得到批准成立的时间。实际上,常书鸿

12、先生带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于 1943 年 2 月就到达莫高窟开展工作了。另外,纪念活动也是受了一些外界的影响,没能在 1983 年如期举行。 从 1982 年 5 月至年底,半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大部分精力主要集中6在敦煌研究试刊第二期的编辑工作方面。相比第一期,第二期的编辑工作稍微有点难度。主要是关于出国展览说明的问题。按说,学术刊物应该刊登学术论文,展品说明一类的形式上不属于论文,应该另当别论。但当时段文杰先生力主要将 1982 年 4 月在日本展览的敦煌艺术作品的说明全文刊登,为此所里还专门有过几次讨论,最后还是登了。这里有关的背景也需要交代一下:敦煌文物研究所以往关于敦煌石窟内容的介绍,

13、特别是包括一些没有发表过的内容的介绍,大多是口头形式,即通过在石窟上讲解和专门讲座等形式介绍给各类到敦煌考察的人,其中包括一些专家学者。但好多通过所里专业人员之口介绍给别人的内容,后来却以别人的研究成果形式发表出来,特别是有些以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令大家目瞪口呆!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这样有版权意识。而 1982 年在日本展览的展品内容说明里,有很多是我所多年研究的新成果首次对外公布。当时就听到过有对方的“专家”说“你们的说明写得不错” 。这就让大家感觉到我们的成果有再次被他人窃取的可能!因为说这话的专家就有过这方面的“业绩” 。大家认识到形势紧迫,也就同意了刊登 40 条展品说明和图片,

14、并在后记中专门就此作了说明。这样就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我们自己的研究史册里。所以,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个杂志,可能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有点遗憾,但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除此而外,还有壁画临摹技术与日本展览记行方面的文章也属于这一组;另外就是五篇论文和一份国内敦煌研究的论著目录。 按照试刊第一期的编辑程序,第二期仍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但出版社方面需要指派一名责任编辑。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担任责7任编辑的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曹克己同志。他亲自担任一本书的责任编辑,这在他一生的工作中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敦煌研究试刊第 2 期出刊的时间是 1983 年 2 月,比原定的 1982年

15、内出版的时间又晚了一些。这里,我根据自己的编辑经历说明一下:敦煌研究从试刊第一期开始,一直是以书代刊。特别是两期试刊没有按期刊登记,而是用的统一书号。而作为普通书籍,出书时间没有像期刊或者是课本那样有严格的时间限定,所以无论出版社和印刷厂,都是在保证定期书刊近期出版的前提下,才安排普通书籍的印刷出版。有时候把定稿交到印刷厂里后还要压一段时间。我记得当年为了保证早日印出,在校对和修改校样时编者都是住在印刷厂里(天水) ,边校边盯着修改。那时候用的是铅字排版,最后一次改校样时,校改的师傅是利用晚上时间加班,而我一直和他在一起,改完后大概是晚上十一点多了。虽然晚了些,但想着最后完成了校改任务,马上就

16、要印制成书了,心情也很愉快。但改后的定稿还是过了几个月才印出来。后来我又去印刷厂发书,并随书坐火车回敦煌,在柳园车站是自己取书,用人力车拉到汽车站,再坐汽车一起到敦煌。我记得那天我是在孙儒僴老师的帮助下把书从火车站拉到汽车站又装上汽车的,我在前面拉,孙老师在后面推。孙老师当时已年近花甲。每想起这些事,对老一辈敦煌专家的无私奉献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产生无限的崇敬之情。 三 敦煌研究创刊号的征稿工作实际上从 1982 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原定于学术会议前出刊,但后来因为学术会议的筹备也是由编辑室负责8具体工作,中间受到一些外界的影响,原定的学术会议时间提前,稿件定下来时已经到 1983 年的 5 月底

17、。原想如果是 9 月份举办学术会议,争取在会议前能出版创刊号的。但出版社方面按部就班,作为普通书籍,像往常一样,层层把关审稿当然是应该的,但很多时间都是保证教材一类的书籍及定期出版的刊物。所以一晃又是半年多,这期间编辑室作为责任编辑的林家平先生也多次跑出版社,但进度丝毫没有加快。加之我们全力以赴筹备提前至 8 月的学术会议,所以直到会议结束后才集中力量编辑出版。好处是可以在正式开机印刷之前补充一些内容进来,这就是现在看到的创刊号上关于 1983 年 8 月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简讯等内容。这中间还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折腾:那时候的论文原稿基本都是手写稿,也没有电子本,全是手工排版,用铅字,送到印刷

18、厂后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排;有些论文有一定数量的敦煌遗书的原文录文,按原格式需要空格等,本来印刷厂排版是对的,出版社印制处在看清样时自作主张将原空格处划掉,再让印刷厂重新排齐。等我们的编辑发现后又费了好大劲才改过来,印刷厂又排了一遍。另外我们编辑单位在甘肃的最西头的敦煌,印刷厂在甘肃最东头的天水,相距近 1500 公里,交通工具是汽车加火车,也不一定随时有天天有,有时候买张票需要等上好几天,前后一折腾就是十天半月。好在单位里一直将敦煌研究的编辑出版当重点工作来抓,在各方面经费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保证敦煌研究的编辑出版及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尽管如此, 敦煌研究创刊号到 1984年春节之后才面世(因为

19、特殊情况,在后面注明是出版时间为 1983 年 12月) 。与试刊不同的是,在版权页上注明了期刊登记号,尽管也是以书代9刊,但展示了创刊的标志。与时同时,我们还编辑了 1983 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特刊(因为有兰州大学的两会特刊,学术会议特刊相对就简单一些) 。特刊当时没有通过出版社,自己找了家小印刷厂印,所以很快就出来了。 敦煌研究创刊号首先登载了段文杰所长的创刊弁言,指出敦煌研究主要包括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两大方面,强调敦煌文物研究所是以石窟为中心开展敦煌遗书中与石窟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如敦煌史地、敦煌佛教、敦煌文学、敦煌经济以及乐舞、民俗、民族史料等,实际上是倡导敦煌遗书与敦煌石窟结合研

20、究,这在当初实属远见卓识。而“创刊号”正是遵循这一宗旨,刊布论文 17 篇,其中石窟艺术与考古方面 9 篇,以遗书为论据研究敦煌史地、敦煌语言文学等方面 7 篇,文物保护方面 1 篇,另外还刊登了国内研究敦煌的论文和一篇翻译文章。19 份文献中有 15 件的作者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符合当初办刊的内稿要占到百分之七十的规定。现在看来,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有点不太现实,虽然第二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就扩建成了敦煌研究院,人员增加,机构壮大,但研究成果在敦煌研究不要说百分之七十了,就连一半也达不到,甚至有时候连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也没有。当然这样也不是没有好处,可以扩大学术视野,从丰富的稿源中挑选一

21、些高质量的论文发表。 敦煌研究从试刊第一期到正刊第三期,一共是五期,时间从1982 年到 1985 年,基本上是年刊,形式上也是以书代刊。那时候出版周期长,本来应该是 81 年的试刊第 1 期,到 82 年才出;83 年出的创刊号;84 年没出刊;85 年出了第 2、3 期。从 1986 年开始正式成为季刊,200210年改为双月刊。 四 敦煌研究从试刊到创刊后的十多年中,一直由段文杰先生担任主编。那些年中,段先生对每一期的稿件都是一篇篇亲自审定。从试刊到创刊共出三期,论文的作者大多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老一辈专家,如段文杰、史苇湘、李其琼、万庚育、贺世哲、施萍婷、孙纪元、关友惠、刘玉权、李永宁、

22、潘玉闪、孙修身、李云鹤、樊锦诗以及后来离开敦煌的萧默、马世长等,他们分别在敦煌工作了三十几年、二十几年和十几年,他们的大作(包括展品说明)在这前三期中占了一半以上;青年专业人员中有蔡伟堂和段修业同志都是与前辈专家合作发表考古报告和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论文;1979 年学日语毕业回所的刘永增同志先后发表两篇译稿;还有刚到所里工作一年的梁尉英(后来长期担任敦煌研究院编辑部主任) 、李正宇也在创刊号发表了论文。我自己的一篇小稿敦煌廿詠写作年代初探也忝列创刊号,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篇文章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但无论如何,当初能参与创业性质的办刊工作,并和院里的老前辈们一起发表论文,也让我有了一种筚路蓝缕的成就感。 在试刊和创刊过程中,得到了国内老一辈敦煌专家阎文儒、姜伯勤、张鸿勋、耿昇、闫万钧、戚志芬等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当时也已经是蜚声国内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翻译家,也是敦煌研究的专家。 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曹克己先生以及马负书先生、李德奇先生、王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