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句子训练难, “谁干什么”来帮忙【摘要】句子处于字词和段篇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 ,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 ,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句子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基本功,是听、说、读、写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句子方法训练 纵观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无非是“字词句段篇”这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由此可见句子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 ,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儿童入学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同时要有序地进行句子的训练,还要让他们去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熟悉各种句子
2、表达的方法以至正确运用。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句子的规律性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常,句子训练是通过个例的学习和分析,加之学生多读多练,多数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能胜利完成各种训练,可有些学生就是“丈二和尚” ,永远找不到方法,甚至有的老师也无计可施。在这里本人将家谈谈一个“死马当活马医”的妙招。 一、认识句子的构型。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句子训练中,关于句子的成分教学参考书要求不能像中学教学那样提到“主、谓、宾,定、状、补” ,要用通俗易懂的方2法使学生认识句子。小学语文的句子构型,可概括为下列四种类型: 1、谁干(做)什么。 【这种构型由三部分组成:A、 “谁”B、 “干(做)
3、”C、 “什么” 】 2、谁怎么样。 (这种构型由两部分组成:A、 “谁”B、 “怎么样” ) 3、谁有什么。 (这种构型由三部分组成:A、 “谁”B、 “有”C、 “什么” ) 4、谁是什么。 (这种构型由三部分组成:A、 “谁”B、 “是”C、 “什么” ) 在这四种句子构型中, “谁”和“什么”这两个成分不一定是人,可以或人、或事、或物,甚至或是一种现象、一种规律规则、或是一个地名,一个方位、或是一种思维一种想法,一种称呼“谁”和“什么”这两个成分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在第一种构型【谁干(做)什么。 】中, “干(做) ”这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由动词充当。如: (1)姐姐(名词)织(动词
4、)毛衣(名词) 。 (2)我们(代词)拥护(动词)中国共产党(名词) 。 (3)刘翔虽然没有获得奖牌,可是大家依然很敬佩他(代词) 。 (4)沙地上种着西瓜。 在第二种构型(谁怎么样)中, “怎么样”这部分表示一种状态或现象,一般由动词或动词加形容词充当。如:(1) 河水涨高了。 (2)铁球落下来。 (3)母亲离开了。 在第三(谁有什么。 ) 、第四(谁是什么。 )种句子构型中,我们只要3抓住关键词“有”和“是”就可以了,他们一般起到判断作用。如:(1)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2)这是爱国将领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树。 二、掌握方法,高效训练。 (一)缩句和扩句。 认识了句子的构型,句子
5、训练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我们来做缩句和扩句训练。而要做好缩句和扩句,我们别忘了功不可没的助词“的、地、得”和时代动词“着、了、过” 。 “的”字短语一般用在“谁”和“什么”的前面。如:“和蔼可亲的伦纳德老师关注天生残疾的小女孩。 ” “地”字短语用在“干(做) ”或“怎么样”的前面。如:(1) “九岁的茅以升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走马灯。 ”(2) “小河缓缓地流淌。 ”“得”字短语则用在“怎么样”的后面。如:(1) “他激动得热泪盈眶。”(2)斯塔笛喘着气,咬着牙,脸变得像火鸡一样通红,可他还是坚持爬到顶了。句子训练时我们除了注意“的、地、得”字短语这三个修辞部分外,我们更不能忽视了表示数
6、量的词组和介词短语“在上(中、下、里、内、外、前、后、左、右) ”这两个修饰部分。表示数量的词组用在“的”字短语的前面,介词短语用在“地”字短语前面。在缩句训练时,关键是先让学生确定句子的构型,弄清句子有几部分组成,抓住了句子的主干。再看看每部分前面都有哪些修饰成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的”字短语、 “地”字短语、 “得”字短语、表示数量的词组和介词短语“在上(中、下、里、内、外、前、后、左、右) ”这五个修饰4部分。然后把这些修饰成分通通删除就行了。扩句的方法则与缩句相反,也是先让学生确定句子的构型,弄清句子有几部分组成,然后在每个部分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不同的短语。当然,不一定是所有要求的缩写句
7、子同时带有五个修辞成分,也不是所有要求扩写的句子都要每个句子成分加上修辞成分,这要看训练的具体要求和表达的需要。简而言之,缩句和扩句训练就是轻松地做加减法。甚至我们可以幽默的启示学生缩句和扩句训练其实如同减肥和增肥的道理一样。又如扩写句子:(1) “河水流淌着。 ”这个句子的构型属于“谁怎么样。 ”只有两部分,我们可在“河水”前面加上“碧绿的”这个“的”字短语和“一条”表示数量的词组两个修饰成分。在“流淌着”前面加上“从我家门前”介词短语和“静静地” “地”字短语。原句就可以扩写成“一条碧绿的河水从我家门前静静地流淌着。 ”(2) “牦牛走进赛场。 ”这个句子的构型属于“谁干(做)什么。 ”句
8、子有三部分,在各部分前面加上修饰成分可以扩写成“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牦牛在主人的牵引下,精神抖擞地走进赛场。 ”(3)“他高兴。 ”这个句子的构型属于“谁怎么样。 ”在“怎么样”后面加上“得”字短语可以扩写成“他高兴得跳起来。 ”或者“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 (二)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谁干(做)什么。 ”在“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训练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只有“谁干(做)什么。 ”这类构型的句子才会要求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训练时,我们先让学生认识“谁把什么干(做) 。 ”和“什么被干谁(做) 。 ”这两个“公式” 。5然后把句子各个部分套入“公式”就可以了。
9、如:“小东打破了玻璃。 ”写“把”字句时,可以套入“公式”“谁把什么干(做) 。 ”写成:小东把玻璃打破了。写“被”字句时,可以套入“公式”“什么被干谁(做) 。 ”写成:玻璃被小东打破了。当然,在实际教学的句子训练中,要求训练的句子没这么简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再长得句子我们先来把句子读通读懂,找到“谁” 、 “干(做) ”“什么”这三部分,然后套入“谁把什么干(做) 。 ”和“什么被谁干(做) 。 ”这两个“公式” 。在这里关键是怎么才能找出句子的各个部分呢?我们先让学生通过缩句的方法找到句子的主干,再联系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句子各部分的修饰成分,告诉学生“谁”前面的“的”字短语和表示数量词
10、组等修饰成分归属谁“谁”这部分。同样的道理“什么”前面的“的”字短语和表示数量词组等修饰成分归属“什么”这部分。 “干(做) ”前面的“地”字短语以及介词短语等修饰成分归属“干(做) ”这部分。如:“视死如归的马宝玉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 ”这句话要求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时,我们的思维步骤是先通过缩句找到句子的主干“马宝玉举起石头。 ”然后把“马宝玉”前面的“的”字短语(“视死如归的” )连同“马宝玉”划分为“谁”这部分。把“举起”前面的“地”字短语(“猛地” )连同“举起”划分为“干(做) ”这部分。把“石头”前面的表示数量词组(“一块” )和“的”字短语(“磨盘大的” )连同“
11、石头”划分为“什么”这部分。最后套入“公式” “谁把什么干(做) 。 ”和“什么被谁干(做) 。 ”即:写成“把”字句:“马宝玉把一块磨盘大的石头猛地举起。 ”写成“被”字句:“一块磨盘大的石头被马宝玉猛地举6起” 。另外,在做“把”字句和“被”字句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对原句的话要照抄,除了“把”字和“被”字之外,其他的字不能多,也不能少。 (三)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 经验在实践中探究,前文我们提到的缩句和扩句训练其实是做简单的加减法,那么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训练也可以通过加减的方法来完成。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反问句最显著的特点是有件“难道吗?”或者“怎么(能)呢?”的“外衣“。
12、如果把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时可用加法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把“外衣” “难道吗?”或者“怎么(能)呢?”删掉。第二步:找到句子的判断词,进行否定与肯定之间的转换。第三步:把问号转换成句号。如“海上日出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个反问句要求转换为陈述句时,我们的思维过程是:第一步:把“外衣” “难道吗?”删掉。第二步:找到判断词“不是”说成“是” 。第三步:把问号改写成句号。即“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又如反问句“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呢?”可转换成陈述句“我们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而把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的方法则与把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的方法相反,要用减法。第一步
13、:给句子加上“难道吗?”或者“怎么(能)呢?”这件“外衣” 。第二步不变,即找到句子的判断词,进行否定与肯定之间的转换。第三步:把句号转换成反问号。如把陈述句“中国终于自己研制出了原子弹,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 ”转换成反问句时,我们的思维过程是:第一步,在“全国人民”后面加上“怎么(能) ”,在句末加上“呢” 。第二步,找到判断词“欢欣”说成“不欢欣” 。第7三步:把句号转换成问号。即“中国终于自己研制出了原子弹,全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当我们把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时,至于“难道”或“怎么”加在“谁”的前面或后面要视朗读顺口流利而定,可前可后,这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而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
14、训练的难度还在于查找到判断词。如果句子的判断词是“是” 、 “有” 、 “不会”等,这些句子难不倒学生,可多数句子的判断词却很难找,往往同学们即使懂得了删增“外衣” ,也很难完“成否定与肯定之间的转换”这一步。如陈述句“我们应该具有见义勇为的品质。 ”中,判断词是“应该” ,有些学生则认为是“具有” ,所以写出了的句子也就不正确了。这就要靠多读读练才行。还有时候,一个句子有几个分句,这样的长句要求把陈述句写成反问句时,有些学生就不知道把“外衣” “难道”或者“怎么(能) ”加在哪个分句上,这时我们的引导学生观察判断词在哪个分句上, “外衣”就加在哪个分句上。如陈述句“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
15、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都对他产生同情之心。 ”中,判断词“对”在第三个分句上,那么改写句子时,前面两个分句照抄,在最后一个分句的“对”的前面加上“怎能” 。即“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又如“为了祖国,常香玉不仅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还毅然放弃了年幼的孩子,组织剧团到各地义演募捐,这种爱国热情打动了各地观众。 ”这个陈述句可写成反问句“为了祖国,常香玉不仅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还依然放弃了年幼的孩子,组织剧团到各地义演募捐,这种爱国热情难道不打动了各地观众吗?”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走的是8“三步曲”加减法。 (
16、四)直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表情达意多样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常常碰到直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训练,而且以“直述句转换成转述句”的训练居多。这样的练习我们也可以走加减法“三步曲”:第一步,把提示语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因为有经验的老师都不难发现,小学阶段但凡要求转换成直述句的转述句一般都是提示语在前。第二步,删掉双引号。第三步,改写原句双引号里的人称。这一步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般情况下,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把“我(我们) ”改写成“他(他们) ”。把第二改为第一人称即把“你(你们) ”改为“我(我们) ”。如“妈妈一大早出门时对我说:我今天开会,中午不回
17、家,你自己煮面条吃啊。 ”改写成转述句“妈妈一大早出门时对我说,她今天开会,中午不回家,我自己煮面条吃啊。 ”人称还包括人名和称呼。如“小芳对小李说:星期六我去王老师家写作业,你去不去? ”改写成转述句“小芳对小李说,星期六她(他)去王老师家写作业,小李去不去? ”有时候,要求转述的人称不同,原句双引号里人称改写也不同。如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如果用第一人称转述,可改写成:“总理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们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我到隔壁值班
18、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如果用第9三人称转述,则改写成:“总理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或他们)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何琪芳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他。 ”句子训练形式不止以上四种,还有改错句,给句子加标点符号、写比喻句等等。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因此学生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激发起对句式变换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句子,并为以后写好文章打下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有效教法。不可能“千句一律” ,而要根据不同句子的特点,正确地选择训练形式,使句子训练更扎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