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三题摘 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中逐渐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开辟这一观点的新境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既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维护好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永恒主题,又是党带领、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改革和建设事业新成就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群众工作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
2、8(2013)010-0060-0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新形势下,能不能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2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中共中央政
3、治局 2013 年 4 月 19 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此大背景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意蕴,并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内涵即人民群众主体论,就是在论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关注从抽象的人转到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广大劳动者方面来,从而形成了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等理论观点,进而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
4、点。概括地说,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这一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由于不懂得实践的观点,因而就把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甚至人本身的一切活动都视为神灵、上帝的产物。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也仅仅是把人作为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对于谁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上向人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发展的历史这一最简单但也是最不容否定的事实。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所作的经典讲话指出的,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5、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3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776 马克思从吃、喝、住、穿的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找到了打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的钥匙离开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这一基本前提和基本立场出发,对历史唯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
6、造生活的历史,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才促使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西方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后,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虽然提出了“人民”或“群众”的概念,但其指向却是要让“人民”或“群众”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出来,交给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人民”或“群众”低俗、愚昧、缺乏理性,故不能行使主权。因此,他们提出的所谓“群众理论”都是与一些贬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他们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尖锐地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工人甚至创造了人。 ”2针对他
7、们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精神的敌人,诋毁人民群众为没有教养、愚昧无知的群氓等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中明确指出, “工人不论在对政权或对个别资产者的斗争中,处处都表现了自己智慧和道德上的优4越,特别在与所谓雇主发生冲突时,工人证明了他们现在是有教养的人,而资本家则是愚昧无知的人。 ”3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是一切精神生产的源泉,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文化、教育、艺术等一切人类社会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精神财富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找到了生产力与生
8、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引起社会的变革。而在生产力中,劳动者又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过程和为这一过程提供直接服务的人民群众就是首要的生产力。而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指的就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组成这种关系必不可少的主体力量也同样是劳动者。诚然,封建社会的农民,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都是生产关系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促使着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生产关系的改变也意味着上层建筑
9、必须随之变化。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其变化发展的根源全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打破生产关系束缚的关键还是通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历史发展证明,无论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还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最终起决定力量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5众才是历史的主人。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其作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我国具体的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断开创出马克思主
10、义群众观的新境界。 1.毛泽东思想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我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深刻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41031 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出发,毛泽东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英明地提出了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时刻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
11、为人民服务。 ”41094 1937 年 7 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实践是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途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5也正是在将群众观点引入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进一步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升华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6的群众路线,并将其作为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是唯物史观在价值论上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
1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毛泽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一科学立场的基点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群众路线进一步升华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邓小平理论中“三个有利于”的群众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外延具体化,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在我国已经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深刻认识到,要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首先要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13、本利益,重新恢复了物质利益原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 、 “人民赞成不赞成” 、 “人民答应不答应” 、 “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992 年,为了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思想意识上排除姓“资”姓“社”的干扰,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首先, “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着手,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
14、群众日益增长的物7质文化需求,走上富裕的道路。当然,在具体的发展格局上,绝不是实现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搞两极分化,而是要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其次, “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观点。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而物质利益是基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要重视人民群众急需的物质方面的利益。邓小平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体现了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出发点,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期得以丰富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群众观。上世纪 9
15、0 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来看,苏东剧变,一个昔日的超级大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复存在,给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但也使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格局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同时,也促使人民内部矛盾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变化,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这种大背景下,江泽民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党的建设中得到了系统的运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
16、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根据这一全新的变化,江泽民8及时调整了人民群众的内涵,明确指出:“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7对于如何处理我国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问题,江泽民在建党 80 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这一阐述集中
17、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刻揭示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本质特征,明确指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江泽民在总结建党 80 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 4.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胡锦涛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角度回应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8、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新的理论升华和提炼,提出了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为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9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90 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929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高度认同。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从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其深刻蕴含着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的整体性概念。这里的“人” ,
19、指的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里的“本” ,即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明确了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其指导地位,而坚定不移地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与崇高理想相统一,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胡锦涛在世情、国
20、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断地与时俱进。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贵在实践 任何理论只有在与时代主题的回应互动中才能得到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然也不例外。如何把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到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中,探求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践行就显得十分必要。10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最新概括,是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行为自觉。 1.以增进感情为重点,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党员干部作为群众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对人民群众投入的情感和态度直
21、接决定着群众工作的好坏。只有使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实践中得到顺利开展。使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执政地位的获得是由人民群众赋予的,是人民群众选择的结果,这也是政权合法性存在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4790 因此,权力既然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那当然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中就要处处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这个道理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经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又发现,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不愿意接触群众、深入基层。而与群众的接触日益疏远的必然结果就是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与群众之间的感情日益淡化,各种矛盾和问题接踵而至。因此,只有使党员干部更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尊重群众、接触群众、关心群众、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也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