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从批判到蕴涵批判的建构摘要: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
2、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关键词:劳动二重性;政治经济学批判;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2-0080-07 就“原生地”实践属性而言,劳动价值论逻辑归于历史发展进程,是对历史的逻辑性质不断深入地理论反映。这种实践逻辑旨在突破文本学研究框框,进到真正意蕴的理论实践活动规定,引领理论建构的开放结构,指示经济学拓展的方向。这一依托历史和实践的“知识构图”本质上在于否决任何的以预设论为目的的知识学构造企图,旨在通过将逻辑和认识本身归入实践域、历史域,彻底否决和破除僵化的形式主义见2解。 一、二重性实践规定 什么是二重性呢?马克思
3、没有正面作答。马克思说劳动二重性是这样的:“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前者指物质生产的历史存在规定和形式,后者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存在规定和形式。二者显然不能两分,毋宁说是一个规定整体。马克思强调:“即使严格地说在商品中不存在两种劳动,但是,随着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看作它的产品,或者把这个商品的价值看作它的纯客观表现,同一种劳动在商品中就同自身相对立着。 ”可见,马克思的意图是指明所谓“劳动二重性”即“物质生产
4、和它所包含的关系” 。所以他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明确指出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这种用语性质决不旨在单纯下定义。仿佛蒲鲁东那样, “企图拿科学权威当靠山。而科学在他看来已成为某种微不足道的科学公式了;他无休止地追逐公式。 ”恩格斯在为反杜林论所准备的材料中提及:“定义对于科学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总是不充分的。唯一真实的定义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这已不再是定义了。 ”因此,二重性物质生产和它所包含的关系本质上是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用语,用旨在于指示大写的生产规定,亦即生产的一般规定对生产的特殊规定的关系,探明生产一般历史演进的内在结构。生产一般乃是特指生产
5、的母体发生3关系结构。所谓“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 ”生产特殊是生产一般的历史羽化(过程) ,是社会要素的各种特殊结合过程和结合体式。这种母子发生、发展关系决定:“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 ”二者统合的实践结构即“生产的一般规定在一定社会阶段上对特殊生产形式的关系” 。 马克思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与探明生产规定的历史发展机理及其内部运动机制,即揭示物质生产的历史规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生产的社会规定。二重性建立为剖解发生过程的内在装置:既是认识装置,也是实践装置;既是理论装置,也是方法论装置。实践结构同时是历史生产的实践路
6、径形式,直接抵减资产阶级科学主义的用语效果。马克思多次表明运用该规定的语境和具体语义是“辩证法” 。但其实是指:“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表白:“一旦我卸下经济负担,我就要写辩证法 。辩证法的真正规律在黑格尔那里自然是具有神秘的形式。必须把它们从这种形式中解放出来。 ”因此,使用历史(主义)用语的用意在于“采取批
7、判态度” ,亦即显然是“解除它在黑格尔那里所具有的神秘外壳就是极端重要的。 ” 总的来说,二重性理论与规定底蕴在于揭示大写规定的社会存在,4从而生产关系的发生机理。在这种意蕴上,能够接纳谢尔盖耶维奇的概括:“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的发现,属于人类天才的最伟大成就,或许只有它可以和有可能接近弄清物质结构本质的原子核结构的秘密相媲美。马克思对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研究,为阐明商品生产,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经济过程和现象的二重性,提供了一把钥匙。 ”但这毕竟不是什么“科学发现” ,而是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严格地实证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整体性批判的结果。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体系由此可以确定为:第一是历史
8、对象,马克思名日生产。第二是认识对象,即由列宁理论概括的生产关系。第三是理论对象,这是理论询问一定社会历史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学,即社会生产关系如何发生。导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能够简洁性地说明:“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而“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在于讲述“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 。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写完“生产的一般规定在一定社会阶段上对特殊生产形式的关系”这一句断论后,则立刻表明它将“留待别处(后面)再说。 ”之后,导言留下的总标题赫然是:“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
9、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 ” 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二重性的内部发展与运动结构,使生产本身具体为“一定生产” (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物质生产) ,即特殊生产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 “我们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5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 ”即在历史对象环节或发展阶段,抽象劳动定格为一定的社会存在。继之,在认识对象环节或发展阶段,抽象劳动定格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而又于理论对象环节或发展阶段定格为一定的逻辑发展关系,亦即一定发展形态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交
10、换关系。前者是历史直接生产认识本身,后者则是借助对历史的总体考察。而又以逻辑为中介间接生产理论认识体系。 二、批判:资产阶级物象拟制 资产阶级解释学的旨意在于解释世界,因为“理解活动本质上就等于解决问题的全部活动。 ”真实用意只在于说明:“人转化为物一般的存在,不以人的方式而按照物的世界的规律行动。 ”因应了自足世界的变化,成就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奠基“资产阶级科学性” 。就本质而言,这是一种非批判和辩护性理论体系。因此,将研究对象归结为实践性的理解结构否决了资产阶级解释学理论。 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文件”中宣称:“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
11、础的分析得出的。 ”马克思称此时的研究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 ,并且“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 ”但马克思很快发现,资产阶级经济学具有一种特别的理论与认识拟制:“不理解运动的联系” 。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也就是说,6资产阶级仅仅在物象视野以内完成了对资本的分析,在这里, “劳动的物的条件,都天生是资本。 ”马克思进一步批评说:“这些抽象概念在政治经济
12、学的最初尝试中还有一些历史价值。那时人们还在极艰难地把各种形式从材料上剥离下来并竭力把它们作为特有的考察对象固定下来。后来,这些抽象概念成了索然无味的老生常谈,它们越把自己打扮成科学,就越使人讨厌。 ”资产阶级经济学把物化当成“历史” ,把物象当作“逻辑” ,搞虚假二重性分析,这样,对资产阶级理论所进行的批判构成马克思理论创建行程的实际发生起点。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以近乎浪漫的笔调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其浓缩的全史,提炼出社会生产发展的支架形态。 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加以对比分析:所谓“古代的生产” ,所谓“现代的生产” (即资产主义生产) ,所谓“共产主义的生产” ,从而揭明截然
13、不同的社会历史规定和与之契合的理论外观形式。该分析确立于历史本体范畴物质资料生产之上。 共产党宣言称:“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造成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和恩格斯据此有理由欢呼和热情期待“生产力革命”不断深入地历史进行。不仅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更主
14、要在于:“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7阶段创造条件。 ”这样说也是因为只有这种发展才展示出人格化资本的历史的价值,亦即“只有当劳动条件和实际生活条件,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时,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并且,如果说“物质生产和它所包含的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这种社会生活只有当它一旦表现为自由结合、自觉活动并且控制自己的社会运动的人们的产物时,它才会把神秘的纱幕揭掉” ,那么,“这需要在社会上有一系列的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只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的产物。 ” 资产主义历史生产的特点是:物的依赖关系和抽象统治。但是,资产阶级理论家决不会这样认识。而是相反,
15、极力抹杀物生产的历史生成性特征,赋以自然性质、绝对形式的内涵。物质生产只是在这个规定性上展示成为“技术工艺学”:物化的出发点替换历史生产出发点。于是, “时髦的做法,是在经济学的开头摆上一个总论部分用来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 ”而如此, “资产阶级关系就被乘机当作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偷偷地塞了进来。 ”“经济学家的这种幻想把资本对劳动过程的占有这件事同劳动过程本身混淆起来,从而把单纯劳动过程的物的要素转化为资本,因为资本在其中也转化为物的要素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性质本身中产生出来的。 ”促成其倾向于“把表现在物中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当作这些物本身的物质自然属性” 。以此证明“资本的
16、存在是人类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 ”马克思抱怨说:“资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式中,成了某种完全非历史的东西臂,尤其是手,都是资本。这样,资本就只是一个同人类一样古老的事物的新名称了,8因为任何一种劳动,甚至最原始的劳动,如狩猎、捕鱼等等,都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把过去劳动的产品用作直接的活劳动的手段如果这样抽掉资本的特定形式,只强调资本作为这种内容是一切劳动的一种必要要素,那么,要证明资本是一切人类生产的必要条件,自然就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抽掉了使资本成为人类生产某一特殊发展的历史阶段的要素的那些特殊规定,恰好就得出这一证明。要害在于:如果说一切资本都是作为手段被用于新生产的物化劳动,那么,并非所有作
17、为手段被用于新生产的物化劳动都是资本。资本被理解为物,而没有被理解为关系。 ”这样,在平面中,劳动被看作是纯粹主体,资本被看作是纯粹客体,完全抵消了资本论建立起来的科学说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 ” 历史存在是二重性的一面,社会存在是二重性的另一面。资产阶级理论家将逻辑虚假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即虚假为单纯的逻辑性认识。这就是“物象一般” ,亦即物象化。这种颠倒恰恰是方法论与认识论在规定性上的颠倒。因此, “宗教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对于劳动产品普遍采用商品形式、因而生产者之间的最普遍的关系在于比较他们的产品的价值并在这种物的外壳下把他们的私人劳动作为等
18、同的人类劳动加以比较的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它的资产阶级类型,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补充。 ” 资产阶级理论家进一步将“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颠倒为科学研究的本题,认为“新时代的特征就是新时代受观念统治,从而把推翻这种观念统治同创造自由个性看成一回事。 ”于是“从意识形9态角度来看更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上述关系的统治(上述物的依赖关系,不用说,又会转变为摆脱一切幻想的、一定的、人的依赖关系)在个人本身的意识中表现为观念的统治,而关于这种观念的永恒性即上述物的依赖关系的永恒性的信念,统治阶级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来加强、扶植和灌输。 ”出现以上讨论的情形:“这些
19、外部关系决不是依赖关系的消除,它们只是使这种关系变成普遍的形式;不如说它们为人的依赖关系造成普遍的基础。个人在这里也只是作为一定的个人互相发生关系。这种与人的依赖关系相对立的物的依赖关系也表现出这样的情形(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化的、他们互相间的生产关系):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 ” 但是,促成拜物教(或者说“物化” )的意识的再生产的只是物象化本身,因此,所谓物象化,不外乎指物化现象的普遍化。是物象普遍性规定的“社会获得” 。资产阶级经济学宣称
20、自己具有“社会工艺学” ,具有水晶球般的自足形式体系逻辑。但是,其由以支撑起来的结构不过是上述的“认识实践”工作路线:物化一物象化。在资产阶级虚假存在论上,它们形成一种逻辑构造上的实质性存在:物象二重性。其本性却不过是由资产阶级认识规制的“虚假二重性” 。为了保住关于“纯粹人的关系”的理论幻想。资产阶级所依赖的仅仅就是这些“一般概念”和“一般规律” 。于是,经济学研究对象定格为“社会物象关系” 。经济学理论由关于生产关系发生的历史询问演变和颠倒为关于物象(化)关系发生的逻辑询问,所谓“物化生产(方式)10物象关系交易关系”认识结构。这种虚假的社会存在体现在逻辑认识上的“理论反映” ,即所谓资源
21、配置问题。但马克思揶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并不会诉说“商品内心的话” ,却只会说:“物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物质属性无关,而它们的价值倒是它们作为物所具有的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 三、蕴涵批判的建构:科学价值论体系的创建 当霍奇逊指责马克思依靠“超历史的描述”进行逻辑推理时,忽略掉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实质是二重性理论。因此,在其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价值理论体系所形成的乃是对于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及其价值学说的系统性的历史实践批判,而决非单纯的逻辑认识批判。 所谓马克思依赖超历史分析的观点是这样形成的:(1) “对生产过程的分析一方面,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劳动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渗透到了所有种类的社会一经济系统之中;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组织和过程的劳动,同样,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在概念上是相当一般性的。 ”(2) “的确,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劳动概念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帮助他为一切社会经济系统的生命血液劳动进行了超历史的描述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进行分析时强调历史特性,但是价值却在本质上依靠劳动这个非历史的和自然主义的概念。 ”(3)甚至, “马克思的超历史的社会劳动概念,意味着个体的行为能够按照普遍的理性来事先计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假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