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03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摘要】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是后布迪厄时代法国社会学界的一股新兴学说。与着重社会结构再生产的布迪厄理论不同,涉入理论将分析的焦点放在人的行动能力。此理论具有五大特点:(1)强调行动者的道德能力;(2)强调行动者与实在的双向影响;(3)强调行动者必须涉入多元的情境;(4)强调行动者在多元情境下需要多元的行动能力;(5)强调社会学家的目标是阐明行动者与周遭的人和物共同生活时所需遵循的多元文法原则。文章回顾泰弗诺酝酿与形成涉入理论的主要思想历程。并评估涉入理论对于当代社会学的贡献。 【关键词】涉入理论;人类行动能力;一般化操作;多元情境;涉入方式 【作者简介】卢崴诩,南京大学社

2、会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江苏南京 210046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16306 作为一位跨越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两栖学者,劳伦泰弗诺不仅是法国当代实用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开创者,同时也为制度经济学的公约学派作出了重大贡献。泰弗诺最初的学术训练是经济统计学,之后,因为与布迪厄学派的研究者一起工作而跨入社会学领域,并且逐步发展出与布迪厄不同的理论观点。随着法国社会学界日渐厌倦了过分强调社会结构2再生产的布迪厄理论。泰弗诺凸显人类行动能力(human agencies)的涉入理论(the theory of engag

3、ements)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年轻学者的关注,成为一种新兴的重要学说。本文将回顾泰弗诺酝酿与形成涉入理论的主要思想历程。并评估涉入理论对于当代社会学的贡献。 一、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一般化操作 在泰弗诺将研究兴趣从经济统计学转向社会学的初期,由于受到1970 年代法国社会学学术风潮的影响,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分类法进行反思。他将人们的分类行为看成“一般化操作” 。任何人、事、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属性,但是,在进行分类时,人们必须忽略每个人、事、物细部的、独特的属性,凸显这些人、事、物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从而达到对这些人、事、物进行归类的目的。一般化操作就是建立形式和根据这些形式对人、事、物进行分类。在

4、一般化操作的过程中,人、事、物的一部分属性被凸显,而另外一部分属性被忽略。泰弗诺认为,一般化操作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因为它会改变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协作方式。 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投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投资的效益来自于投资者对于立即消费的克制。泰弗诺却表示:从一般化操作改变协作的观点切入,我们会发现投资的真正效益其实来自于投资所造成的稳定协作关系。投资能够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建立起某些可以反复利用的形式,这些稳定的形式使经济生产活动成为可能或者变得更有效率。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投资”概念的新定义:为了建立稳定的形式而从事的高代价的一般化操作嗍。 3泰弗诺指出,运用建立稳定形

5、式的手段来提高经济生产活动效率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泰勒著名的科学管理原则。泰勒提出的管理原包含了大量有关建立标准形式的方法。这些标准形式可能是机械设备也可能是行为准则,例如标准的工具、标准的奖励规则、标准的任务界定等。在各式各样标准形式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具有稳定生产活动的作用,避免生产活动因为个别劳工的讨价还价而发生扭曲间。 泰弗诺认为形式投资的属性包含三方面:形式的时间有效范围;形式的空间有效范围;形式的物质化程度。某项形式的有效性的时间、空间适用范围越大,此形式与其他既存形式相互连接的可能性越大,可预期的投资效益也就越大。执行某项形式时,依赖物质化工具设备的程度越高,此形式就越可能摆

6、脱被少数技能拥有者寡占的局面,越容易普及化。以形式投资的观点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我们会发现,公司依照这种管理原则建立形式就等于是在对劳动力进行投资。而这种管理原则能够让公司管理者掌控绝大部分有关劳动力的投资。泰勒式管理的关键形式是“任务” 。受雇劳工的个人行为被管理者按照任务的概念进行编码。任务是被高度物质化的稳定形式,而使任务形式稳定的物质工具则是遍行于整个公司的、白纸黑字的工作准则。这些准则将劳工的个人特质完全抹去,把他们的行为透过一般化操作转换成“时间等价物的形式” ,从而连接公司内的各种生产活动。如此一来,个别劳工变成了随时可被替换的零件,没有多少能向管理者讨价还价的筹码。当然,耗费

7、巨资建立遍行于整个公司的形式还有另外一个用处。它们可以和公司之外更普及、更具一般性的国家等级的形式很好地衔接在一起。使更大时空范围的稳4定协作成为可能。 从一般化操作的视角分析经济生产活动中的协作是泰弗诺跨足社会学的第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创见。此一分析视角后来成为贯穿泰弗诺不同时期研究的重要轴线。 二、多元情境下的批判与辩护 泰弗诺第二阶段的研究是和布坦斯基合作完成的。两位研究者从一般化操作的视角探讨日常争 164 议过程中的协作,并且提出“多元情境”的新观点。 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例如布迪厄的理论)中,价值多元被视为是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结果。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例如阶级冲突)便

8、成为必然的命运。若要回答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问题。社会学家就必须创造出“隐藏的”支配、 “隐藏的”权力、 “隐藏的”强迫等外在于群体成员本身认知范围的“学术解释” 。反之,传统的道德理论(例如哈贝马斯的理论)则致力于寻找一种普遍程序,以之作为人们形成正当共识的基础。这种理论观点在面临真实社会的各种复杂状况时,往往沦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翻。 为了跳脱上述两种理论的限制。泰弗诺与布坦斯基开始研究一个问题:当人们面临日常生活中的争议时,他们到底会遵循怎样的文法原则来进行批判与辩护?泰弗诺与布坦斯基发现争议时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等价性” 。当争议发生的时候,原有的协作出现问题而中断。此时,

9、如果要避免落入暴力相向的境地,人们就必须进入更高层次的协作。为了向其他人解释什么地方出错了、应该怎样才是对的,批评与辩护者必5须从已发生的事件中捡选出许多人、事、物,交代他们具有怎样的共同性质。也就是说,在进行批判与辩护的时候,人们必须运用某些一般化操作把相关的人、事、物转变成某一正当性价值的等价物,从而以此价值批判对手的立场、辩护自己的主张。泰弗诺与布坦斯基的研究指出:正当性价值并非单一普遍的,也非无止境分化的。他们提出了一个具备了有限的多元性的价值秩序理论。在此一理论中,不同的价值秩序并非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是与不同的情境有关。当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活动时,他们必须在有限的几种不同的价

10、值秩序中持续转换。由于每种价值秩序都宣称自己是普遍的,所以不同价值秩序彼此之间并不相容。当人们从一种价值秩序转换进入另一种时,他们会暂时忽略或遗忘前一种。 在进行广泛的经验研究之后,泰弗诺与布坦斯基总结了六类价值秩序。这六类价值秩序构成了六种类型的共同世界,每个世界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脉络下逐渐形成的,其中一些正在削弱。而另一些则正在壮大。泰弗诺与布坦斯基认为他们所提的六大世界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批判与辩护行为所援引的正当性价值。以下简要地说明这六个共同世界的意涵,并且以法国阿斯普山谷的一个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所引发的社会争议为例子。展示这六种价值秩序如何被争议当事人用于具体的批评与辩护。

11、 第一,灵感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在于他们能够激发人们的强烈情感,例如神圣性、创造力、艺术敏感性、想象力等。一位反对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主要人物便以“灵感价值”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他说:“阿斯普山谷就像是一座天然的石造大教堂,举世无双。6因为它狭长而曲折,在此兴建任何工程都一定会破坏它的平衡、美丽、和谐。 ” 第二,家园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按照他们与某一传统或地域的联系程度由高至低排序。反对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一方大量运用“家园价值”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他们认为公路与隧道工程会侵占祖产和破坏地方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份报告总结了地方的反对意见:“这个项目将占用最适合种植的土地

12、。新的交通干线会阻碍牧人放牧。现在和谐地融于地方的观光产业也会因为靠近交通繁忙的道路而受损。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人士也采用“家园价值”作为支持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理由。例如一位镇长说:“我们这个封闭地区的人口正在流失。这项工程是目前能够发展本地手工业、贸易、工业、观光业的唯一可能手段。 ” 第三,声望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他们所获得的赞同者的数量。在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争议中。支持方与反对方都没有很自觉地运用“声望价值”进行批判和辩护。他们并没有刻意透过媒体将此争议由地区上升到全国,从而使争议事件名声大噪,在全国范围争取对此项目的支持者或反对者。 第四,公民世界。在此世界中

13、,人、事、物的价值在于他们服务于一个代表着一般利益的更高主权。公民不同于自私的个人,因为公民放弃了他们作为个人的特殊利益而团结在共同的福祉之下阎。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支持方经常使用“公民价值”来批判反对的一方。例如,一些公共事业部的公务员指责反对工程项目的一方,说他们只想保护自己7的小片土地,沈溺于过去,抗拒“进步” ,拒绝让所有的其他人从此项目中获益网。 第五,市场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他们目前或者短暂的未来所能拥有的金钱财富和市场竞争力翻。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被提出的最初理由就是立基于“市场价值” 。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共同体为此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因为它是泛欧洲交通网的一部

14、分,而此交通网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竞争和自由市场。 第六,工业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来自于他们在长期计划中展现的专业技术与功能效率。在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争议中,支持方与反对方都运用了“工业价值”进行批判和辩护。工程的初期计划包含了一份预测未来公路交通流量的报告。反对方中有一位地理学教授随后发表了一份反报告,指责先前的预测报告严重低估了交通流量。 厘清批判与辩护行为所需遵循的六大价值原则之后,剩下的问题是争议如何终结。泰弗诺与布坦斯基认为,日常争议过程中的批评可以被区分成两大类:单一世界内的批评: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单一世界内的批评意在质疑相关的人与物是否真的符合构成此一共同世界

15、的价值秩序。疑问澄清之后,争议便可解除。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则可以再分成两种。第一种批评针对某一共同世界内的实在检验受到了外部世界的污染而不够纯粹的问题。例如学校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评估可能受到如此批评:老师在有意无意间将学生的家庭、阶级、种族背景也纳入了评估。第二种批评针对某一共同世界的实在检验应该被另外一个共同世界的实在检验取代的问题。例如学校的考场外面有学生正在示威游行,此时一8位老师批评道:目前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去教室外面与示威学生们站在一起,而不是留在考场内继续进行学科考试。结束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的一种方法是回归单一共同世界。另外一种结束批评的方法是妥协。在妥协的情境中,人们保留了分属不同

16、世界的人与物,而刻意避免清楚地说出究竟应该以哪一个世界的价值原则来进行实在检验圈。 泰弗诺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跳脱了传统社会学习惯的“多元群体”观点,转而从“多元情境”的视角分析行动者如何进行批判与辩护。此一理论创新将成为接下来的涉入理论的起点。 三、涉入理论 涉入理论是前一阶段成果的进一步澄清与扩展。为了提出这个理论,泰弗诺再次从多元情境和一般化操作的视角研究行动者与周遭的人和物进行协作时所遵循的文法原则。他指出: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必须涉入范围大小不同的情境,从范围最小、最亲密的情境(例如自己熟悉的家)到范围最广、最公共的情境(例如进行批判与辩护的场合) 。也就是说,人们必须与位于不同关系距离

17、的人和物进行不同层次的协作,而不同层次的协作有赖于不同程度的一般化操作。因此,每当人们从一个层次的情境进入到另一个层次的情境时,他们就必须从一种涉入方式转换到另一种涉入方式阴。 涉入理论的一大特点是:它不仅关注行动者的行为,也关注环境对行动者的回应以及行动者对环境回应的考虑。泰弗诺认为绝大多数讨论行动者的“实践”的理论家都缺乏对环境回应的关注,因为他们将实践看成稳定的、规律的行动,而非行动者对持续变化世界的创造性调适。9这些理论家往往强调“被建构的社会实在”而抛弃了“外在实在”的想法。受到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涉入理论的框架中,行动者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一涉入方式之下,行动者会关

18、注与此涉入方式相关的实在,以此涉入方式特有的道德要求检验这个实在。 不同的涉入方式是由不同的道德要求所驱动的。因此,将社会学重新道德化是涉入理论的第二个特点。泰弗诺指出:在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它一方面极力摆脱孕育它的政治与道德哲学,另一方面则努力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结果,社会学便逐渐远离了有关“什么是好的”这一类道德议题,取而代之的是“规范” 、 “价值”之类被认为是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这一趋势造成了一种吊诡的现象:大多数社会学家的思想都带有明显的(有时甚至是过多的)政治与道德关怀,但是在他们的理论所呈现的社会世界中,行动者的政治与道德关怀却不太得到承认。 “社会规范

19、”一类的概念将“什么是好的”一类的道德问题简化为定理一般的规律。 “社会实践”理论往往意味着:属于某一群体的成员将遵循群体的规范,一再地重复着规律的行为。涂尔干所谓的“社会事实”或者布迪厄的“惯习”便是两个显著的例子。社会学在将自身塑造成为“客观科学”的过程中,忘记了道德关怀是人类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泰弗诺认为将行动者的道德关怀简化为客观规律的做法抹去了人们在共同生活时所必须面对的张力。这些张力存在于不同道德要求与相应的实在之间,从而主导着不同的涉入方式。每一种道德要求都必须在行动者检验实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而哪一部分的实在必须被检验则取决于行动者采用了哪一种道德要求。各种道德10要

20、求与实在的相互依赖标志着各种相应的涉入方式的特性,最终也标志着人类共同生活的特性。泰弗诺之所以使用“涉入” (engagement)作为其理论的关键词,是因为它能够捕捉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嵌合与动态调适的关系,也因为这一词汇在法语中带有承担的意涵,每一种涉入方式都意味着行动者的一种道德的承担。 涉入理论将分析焦点放在三类主要的涉入方式:熟悉性方式;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批判与辩护方式。每一种涉人方式都立基于特定的道德要求,环境中的人与物都受到这个道德要求的检视。三种道德要求依序为:个人的、特殊的便利;成功的常规行动;正当的共同福祉。在每一种涉入方式中,都有相应的实在受到特定道德要求的检验。三

21、种实在依序为:紧密依附于环境的人和亲密的环境;计划执行者和功能性的器具;符合资格的人与物。以下简要地介绍这三类涉入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第一,熟悉性方式。在此一涉人方式下,行动者因为经常地使用而对身边的人和物产生习惯性依赖。环境中的人与物并未被分割成一个个动机清楚的计划执行者或功能明确的器具;反之,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交织成一个整体。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人与自己家的关系。一个人对于家这样的亲密环境的适应涉及到身体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在此一涉入方式中,行动者与环境的关系是建立在非常个人、非常特殊的线索之上的。这些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嗅觉的、空间位置的线索散布于环境之中,让行动者难以清楚地说明,却又让行动者感到熟悉、舒服、方便。而行动者的很多个人的癖性也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