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11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摘 要:本文从共时、历时方面考察了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历程与动因。首先,通过对“乃”和“至”在现代汉语中的考察分析来比较“乃至”在语用、语体、语义、语法方面的特征;其次,简单描述“乃”和“至”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并合理推测其自身演变历程;然后,考察“乃至”在结合以前的形式及意义,以及结合成连词之后在古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特征,确定其正式凝结为连词的标志;最后,总结“乃至”的词汇化动因及演变机制。 关键词:乃至 词汇化 连词 一、引言 “乃”和“至”在古代汉语中相对独立且使用频率较高,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较为丰富。 “乃”和“至”在历时层面上各自经历了怎样的

2、演变和发展而最终成为一个连词的呢?本文将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考察“乃至”的词汇化历程,并根据语料分析推测“乃至”的成词动因、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语用色彩等。 二、 “乃至”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考察 现代汉语词典 (第 6 版) “乃至”:相当于“甚至” ,也说“乃至于” 。 (一) “乃至”的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中, “乃至”作为连词,表示范围、程度、数量、可能性、2认知上的递进关系,这种递进关系可以是升序的,也可以是降序的。 (以下例句全部出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语料库,不再作出特殊说明。 ) 1.“乃至”表范围递进 (1)这是一个太具诱惑的职业,特别是一旦成为明星,那就彻底改变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

3、 (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 (2)美中两国加强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的利益,也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新华社,2004) 例(1)中“乃至”连接的词语“自己”与“家族”属于上下位的递进关系;而例(2)中“乃至”连接的词语“地区”和“世界”属于地域上的空间递进关系。 2.“乃至”表程度递进 (3)没完没了的加班却没有加班费,损害健康乃至危及生命的劳动没有起码的劳动保护设施,许多人则常常上当受骗。 (中国农民调查 )(4)甲醇来源广泛,劣质煤、天然气、油砂、木屑乃至垃圾,凡是能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的物质都可用来生产甲醇。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5)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

4、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 (中国古代文化史 ) 例(3)中“乃至”强调由“损害健康”到“危及生命” ,呈现程度上的深浅递进关系。例(4)中“乃至”呈现了另一种类型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垃圾”与前面所列举的物质“劣质煤、天然气、油砂、木屑”3有优劣程度的区分,它们之间用“乃至”连接时,呈现出降序的递进关系。例(5)中“乃至”后面出现的“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则是句子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是最不可能在升官道路中出现的阶层,但用“乃至”连接后就凸显了这种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让它变得有可能,这也是“乃至”在表程度加深上的一种表达。 3.“乃至”表数量递进 (6)它不

5、但可以在水面上迅速滑行,而且能在水面以上几米乃至三四十米的低空中飞行。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 (7)103 号以后的元素要以秒乃至毫秒来计了。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 这两例中“乃至”都表示了前后词语数量上的递进关系。例(6)是升序递进,例(7)是降序递进。 4.“乃至”表认知递进 (8)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管理体制、运行体制都存在许多问题。 (新华社,2004) 从“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到“管理体制、运行体制” , “乃至”强调了认知上的多项递进。 (二) “乃至”出现的语法环境 “乃至”后面既可接名词、动词、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接动词性小分句,

6、基本不接段落。如: (9)一般白矮星比地球要重几十万倍乃至几百万倍。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 4(10)由于船外侧海水对船舷的巨大推力,迫使两船极速靠近乃至相撞。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 (11)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无不把天看作一个坚硬的球壳。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 (12)只要在北京立住了脚,成了气候,凭借着这块跳板,冲出亚洲乃至走向世界,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 “乃至”作为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连接词语时多放在句中位置,连接短语或小分句时多放在分句句末位置。 (三) “乃至”的语用色彩 “乃

7、至”前后连接的成分多是描述客观现实,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好的或坏的,都很少涉及主观语义上的褒贬色彩。 “乃至”在句中起到凸显、强调作用;也可表达根据前一句而主观推测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乃至”连接的前后成分往往不按部就班或循序渐进地递进或递减,而是直接将语义程度推到极点。 (13)中国军队努力促进与东北亚国家军队的关系,对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政府白皮书 ) (14)关于复活现象的研究,带来一个诱人的希望:是不是可以利用干燥或冷冻的办法,使动物乃至人在一段时间内停止生命活动,然后再复活,以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 (15)人们不能不感激为此付出

8、巨大辛劳的科学家们,更要缅怀那些为此作出贡献乃至牺牲的科学先驱。 (新华社,2004) 5(四) “乃至”的语体风格 据北大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来看, “乃至”的用例集中出现在应用文、报刊这两类文体中,很少出现在影视讲坛、说明文和历史传记类文体中。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 “乃至”多用在应用文中,在报刊杂志中使用率最高,在论文中也略有涉及。 “乃至”书面语色彩浓厚,语言风格严谨、准确、简明、具体。 三、 “乃至”的历时考察 (一) “乃”的用法 “乃”为象形字,晚期甲骨文字形为,由妇人双手抱子于胸前喂奶形简化而来,本义为女子双乳,是“奶”的本字。许慎说文解字乃部:“乃,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 ”

9、可理解为, “乃” ,出声说话很难。字形像语气出口很难的样子。而后, “乃”的本义由“奶”来替代。而“乃”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繁多,语法角色丰富,可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1.“乃”为代词 “乃”最早用作代词。可作人称代名词、指事代名词,也可以作指事形容词。 (16)具乃贝玉。 (尚书 ) (17)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 (左传卷三十四 ) (18)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庄子德充符 ) 古书虚词通解将“乃”训为“是” ,如例(16) (17)中“乃”可释为“是” 。例(16)中“乃”作指事代名词,例(17)中作人称代名6词,而例(18)中的“乃”就是指事形容词,译为“如此

10、” 。 2.“乃”为副词 (19)项羽且死,顾谓其徒曰:“吾败乃命,非用兵之过。 ”(论衡命义篇 ) (表判断“是” ) (2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 (表“竟然” ) (21)越三月,乙卯,乃雨。 (苏轼喜雨亭记 ) (表“才” ) (22)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孙子兵法 ) (表“就” ) (2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孟子梁惠王 ) (表“已经” ) (24)自古有战,非乃今也。 (潜夫论边议 ) (表“只” “仅仅” )(25)高皇帝之意,乃敢不听?(汉书韦贤传 ) (表“难道” ) 3.“乃”为连词 “乃”在周代就出现了连词用法,表分句间的并列

11、、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关系。 (26)物乃岁俱生于东,以顺四时,卒于冬分。 (大戴礼诰志 )(表并列) (27)文王九十七乃终。 (礼记文王世子 ) (表承接“而” ) (28)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 ”(史记晋世家 ) (表承接“然后再” ) (29)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烈女也。 (战国策韩策 ) (表7递进) (30)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诗经郑风 ) (表转折“却” ) (31)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 ) (表转折“至” ) (32)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 (尚书费誓 ) (表假设) 4.“乃”为助词 (33)子以众退,我

12、此乃止。 (左传 ) “乃”为助词时,可加重语气,对前置成分有强调作用。 (二) “至”的用法 “至”是象形字,最早用作动词,表“到达”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云来至者,皆于此亦引申假借。 ” 先秦时期“至”已出现动词、副词、形容词的相关用法,同时也出现了向介词、连词的虚化用例(韩凝,2010) 。以下是“至”作动词、副词、形容词的用法。 (34)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荀子正论 ) (副词,表“极也” ) (35)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史记游侠列传 ) (副词,表“竟然” ) (36)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泰伯 )

13、 (形容词,表“崇高的” ) (37)至春,果病;四月,泄血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介8词) (38)国事至此,余不得爱身。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动词,表“到达” ) “至”字虚化为连词,含义有两个: 一作进层连词,可译为“甚至,甚至于” 。如: (39)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资治通鉴官市 ) 二作转折连词,用于说完一事又另说一事时,表他转关系,相当于“至于” 。如: (40)故言九州山川, 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 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史记大宛列传 ) 连词“至”的用法是由“至”的动词义“到达”演化而来的。随着“至”在句中的使用范围扩大,当“至”的成分不再局

14、限于地点、时间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而是可以搭配带有谓词性成分的分句,此时“至”的动词义自然虚化,其原本在分句中的主要谓语动词地位隐退,句中位置也发生变化,移到句首或分句句首,成为连接前后分句的词语。在这种环境下,动词“至”虚化为一个连词。虚化后的连词既可以表示前后两分句的进层关系,译为“甚至,甚至于” ;也可表说完一事另起一话题的他转关系,相当于“至于” 。 “至”与前后语句的谓语动词的语义联系渐行渐远时,其句法成分地位进一步边缘化,当它仅用来表示话题的转移,并且稳定在后一分句句首的位置, “至”便产生了连词的用法。 (韩凝,2010) (41)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 (史记

15、淮9阴侯列传 ) 由此可见,语法环境、句中位置和词义引申虚化在动词“至”向连词转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历程 连词“乃至”由虚词“乃”和实词“至”连用, “乃”和“至”位于两个不同的句法层次上,经过词汇化最终凝结成一个连词。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在语义上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常见的语义变化形式有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或发生隐喻或转喻。虚词多是由跨层次结构衍生而来的。 (董秀芳,2002) 古代汉语中, “乃”和“至”经常连在一起出现。不同的句式中用法不一。 (42)公曰:“善。此非吾所与女及也,而言乃至焉,吾是以语女。 ”(管子 ) (43)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16、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 ) (44)驱美泽之车,策千里之马,乃至公子之所居。 (全梁文 ) (45)故魁主死亡,乃至危也。 (太平经 ) 例(42)中的“乃”是转折连词,表示前后两句意思完全相反可译为“却,可是” 。也有学者认为, “乃”在这里是一个副词,表轻微转折语气,而“至”则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词。例(43) (44)中, “乃”作连词,表承接关系,用在复句间表行为的连续性,其关系是:由于前一行为的产生,才有后一行为的出现;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相当于“而后,然后” 。 “至”为动词,译为“到,达到” 。相对于前两例,例(45)中“乃”也作为承接连词,前者说明情况、原因或理由,后者表示相应1

17、0的措施或结果。 “至”可理解为“导致”之义。 “乃至”都出现在“VP,乃至 NP”的句式结构中,当“至”后接名词或名词性成分时,分句中除了“至”没有其他动词,这时“至”充当分句中的谓语动词, “乃”用作连词来转接或顺承“至”后面的动作,可以译为“然后,而后”或“于是,就” “却”等。 “至”最初为动词,它的本义是“到达,到达某地” ,最初其后接地点名词为主。但随着动词“至”后的搭配成分范围不断扩大,意义也发生引申虚化。在例(45)中就可以引申为“导致” ,表示“一件事情的结果、状态” 。 “至”的意义由“地点的到达”引申为“一件事情导致的结果、状态” 。在“VP,乃至 NP”句式中, “至”

18、有“导致”之义,表示前后分句转接或顺承的关系已经较为明显。连词“乃”和动词性成分“至NP”构成跨层结构,但“乃+至 NP”还未凝结成一个词语。 (四) “乃至”词汇化为连词 郭锐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定出了划分连词的两条标准:()联合结构*;(+)*()|) 。 “乃至”是用来连接分句的连词,所以应适合于第二条标准,即该连词用在主谓结构或谓词性成分前面,但不能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结构单用。 “乃至”在词汇化的过程中,语素“乃”和“至”都有语义虚化的表现。 “乃至”作为连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因果连词,表示前后分句的因果顺承关系,可译为“以至” “以至于” ;第二种是作为表程度的连词,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甚至” “甚至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