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惨与悲壮之差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31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悲惨与悲壮之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悲惨与悲壮之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悲惨与悲壮之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悲惨与悲壮之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悲惨与悲壮之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悲惨与悲壮之差异内容摘要:本文从壁画佛经内容、历史社会背景以及当代政治、经济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李泽厚先生关于敦煌早期佛教艺术是“悲惨世界”的反映、宗教和宗教艺术是苦难者的呻吟等观点的片面性,认为人们信仰宗教的原因很多,宗教艺术中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关键词:敦煌早期;佛教艺术;宗教信仰;悲惨;悲壮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2-0028-08 一 问题的提出 30 年前,李泽厚先生所著美的历程于 1981 年 3 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书一出版,很快风行全国。其中第六章“佛陀世容”的内容,对当时关心佛教艺术特别是敦煌佛教

2、艺术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影响非常之大。作者在书中将包括敦煌艺术在内的中国佛教艺术大体“分为(甲)魏、 (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 ,并分别冠之以“悲惨世界” “虚幻颂歌” “走向世俗”三个小标题。而这三个标题及其内容,给所有读者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其中所举之例,几乎都是敦煌壁画或雕塑的内容,让读者误以为早期的北朝敦煌艺术是当时悲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中期的初盛唐敦煌艺术宣传的是表面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晚期的晚唐五代宋敦煌艺术则标志着宗教艺术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2或许是受李泽厚先生的影响,也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 (确切地说,是受“文革”思想的影响) ,20 世

3、纪 80 年代一些研究敦煌艺术的专家学者,也陆续发表了一些与李泽厚先生类似的观点。如 1982 年史苇湘先生在敦煌佛教艺术产生的历史依据一文中认为:“宗教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人间的苦难和不平。在历史上每当人间苦难深重的时候,也总是宗教繁荣昌盛之时。 ”1段文杰先生 1982 年在早期的莫高窟艺术中认为:“这些故事内容所反映的是宗教的教义,也是人间的苦难。”21983 年郎绍君先生在早期敦煌壁画的美学性格一文中认为:“早期敦煌壁画悲剧性的绘画故事所以具有感染力,不只由于它唤起同情,也由于它实质上是一种抗议。 ”31986 年史苇湘先生在敦煌佛教艺术在历史上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一文中,又反复强调“宗

4、教是人间苦海的圣光” ,认为“用各种壁画来平息人们的愤懑,安抚社会的疮痍,这正是当时的现实生活在莫高窟艺术中的表现” 。4 20 世纪 90 年代,敦煌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在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上,曾对史苇湘先生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不应该简单地看待宗教艺术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宗教不一定是悲惨现实的反映,宗教艺术有时候是和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结合在一起的。遗憾的是,这以后没有人撰写文章专门探讨有关问题,更没有人对李泽厚美的历程第六章“佛陀世容”中所阐述的观点作分析评议,以至于李泽厚先生 30 年来一直自以为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竟一而再、再而三地不作任何一点点修改或提示(如再版前言中提示仅供读

5、者参考) ,任美的历程一书不断再版、重印,让书中的错误观点长时期地继续误导读者。 3李泽厚先生和许多出版社在主观上都希望美的历程一书中的思想内容继续影响读者,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在重版的“出版说明”中说:“李泽厚同志所著美的历程 ,1981 年 3 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 年 2 月重印这次重版,全书内容未作变动,只订正了排版的错漏。为了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作者建议并经我们同意抽掉了书后的图版。 ”5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年在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封二的出版介绍中说:“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

6、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多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又说:“本次出版的修订插图本,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三月初版本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又对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并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其论述,丰富其内容。我们希望这一修订插图本能够使更多的读者拥有并喜欢。 ”6然而,经我们仔细对照, 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第六章“佛陀世容”中的内容,与以前任何版次相比较,并未作一个字的改动(只有个别标点符号的改变) 。另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年 7 月再版的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甚至出版说明也没有,只是增加了一些插图,全书

7、文字更是未作任何修改。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一书,直到 2009 年还在再版、重印,并且在对全书的思想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解释的情况下,希望“更多的读者拥有并喜欢” ,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就是本文笔者决定对李泽厚美的历程书中一些思想观点进行商榷的主要缘由。 4二 两种相异的观点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第六章第一节“悲惨世界”中,首先认为宗教“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然后进一步认为敦煌早期壁画的内容“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它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

8、,其艺术音调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这些迷狂的艺术主题和题材,它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 “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7。另外,前述史苇湘、段文杰、郎绍君等先生的观点大体与李泽厚先生相同,即认为宗教是苦难者的呻吟,敦煌早期佛教艺术是当时现实悲惨生活的真实反映,这里不再重述。 不过,也有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早期敦煌壁画则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其中的“萨埵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等故事画,虽然感到故事内容中的被虎食、割肉等情节颇为悲惨、恐怖,但是并没有生搬硬套地将其与所谓社会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分析,而是从审美角度

9、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故事画是以弘扬自我牺牲为主题,而其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悲壮情调,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崇高精神。如樊锦诗先生在为敦煌学大辞典所撰写的有关词条中说:“重点表现萨埵太子以身饲虎的场面,渲染其悲惨而壮烈的气氛歌颂了萨埵灵魂的崇高和平静。 ”8又如赵声良先生曾在莫高窟第 254 窟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一文中说:“摩诃萨埵本生画面充满了崇高、悲壮的色彩遥遥相对的是故事5画尸毗王本生画家着力刻画了尸毗王这个被崇拜和歌颂的形象。”9如张元林先生在融合中印艺术 独具风情特色论莫高窟第二五四窟、第二六窟的艺术成就一文中说:“在二五四窟的本生故事画中,佛的这种遍及整个宇宙的博爱精神,也就成为流贯始终的主题观

10、者是何等的触动!他们为萨埵太子和尸毗王的崇高行为所震撼,感到一种从同情、伤悲到鼓舞的情感剧变,为这两幅本生故事画所具有的悲剧性的美所折服。 ”10 那么,敦煌早期佛教艺术特别是其中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 尸毗王割肉贸鸽等佛本生故事画的内容,究竟是宗教艺术是苦难者的呻吟,是当时现实悲惨生活的真实反映,还是以弘扬自我牺牲为主题,宣传主人公的悲壮行为和崇高精神? 或曰悲惨,或曰悲壮,分别表现了不同的宗教观和艺术观,下面笔者将深入讨论有关问题。 三 悲惨与悲壮的概念差异 由此可知,要搞清楚敦煌早期敦煌佛教艺术的内涵,首先应该了解“悲惨”与“悲壮”两者概念之间的差异。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悲惨” ,

11、是指“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如“悲惨的生活” 、 “身世悲惨”11。所谓“悲壮” ,是指“(声音、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 ,如“悲壮的曲调” 、 “情节悲壮,催人泪下”1153。 百度百科关于“悲惨”的解释是亦作“悲憯” ,其意为“悲苦凄惨” ,如明刘基 雪晴偶兴因以成篇:“天民日望天爱怜,破瓦颓墙最悲憯。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青衣女鬼:“见妇方络丝檐下,6颦眉泪睫,颜色悲惨。 ”12关于“悲壮” ,基本解释为“1.心绪哀伤,意气激昂;2.情节 悲哀而壮烈的” ,详细解释为“悲哀雄壮” ,例举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 唐杜甫阁夜诗:“五更

12、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峻青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两万多人在举行着一个悲壮的追悼大会,追悼在海阳前线壮烈牺牲的六十三位烈士。 ”13 现代汉语词典和百度百科的解释和举例虽然都基本正确,但还不够全面,如在“悲惨” “令人伤心”后面可以加上“令人同情” ;而“悲壮”除了指“声音、诗文” 、 “情节”等外,许多时候是指“行为” ,如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和八女投江等都属于悲壮行为。 悲惨与悲壮,两者的相同点在“悲”字。 “悲”的本义为“伤心、哀痛” , “悲惨”与“悲壮”词语中分别都有“伤心、哀痛”的意思,但所谓“悲惨”是指“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 ,其处境或遭遇虽然令人伤心、令人同情,但绝不会令人

13、向往、令人效仿,而是人们竭力回避之境况;而“悲壮”的行为(或声音、诗文、情节等)虽然也令人伤心、哀痛,但是同时令人为其壮烈的行为或雄壮的声音而“意气激昂” ,受到感染、鼓舞、激励,是人们树立的效仿榜样。 悲惨令人同情,其角度是从上往下俯视。悲壮则令人仰慕,其角度是从下往上仰望。 悲惨属于文学语言,在内容上一般针对社会生活。悲壮则具有崇高的意味,悲壮的画面、声音、诗文、情节等具有一定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美学语言。 7对悲惨、悲壮的概念有所了解后,下面可以讨论敦煌早期佛教艺术的内涵了。 四 从壁画所描绘的佛经内容分析 李泽厚先生之所以认为敦煌早期佛教艺术是“悲惨世界”的反映,是因为“在那惊恐、

14、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 , “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而那些“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 ,便是“北魏洞窟”中所描绘的“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拏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7111。 (按:实际上五百强盗成佛图和须达拏太子本生分别为西魏、北周等时期所绘制。 ) 我们首先承认,在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 尸毗王割肉贸鸽 、 五百强盗成佛 、 须达拏太子本生等故事画中,确实有令人感到悲惨的故事情节,如佛经菩萨本生鬘论卷 1“投身饲虎缘起”中叙述:“尔时王子摩诃萨埵即上高山,投身于地刺颈出血。 ”“是时饿虎即舐颈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之后, “王及

15、夫人悲不自胜,共至菩萨舍身之地,见其遗骨随处交横,闷绝投地都无所知,以水遍洒而得惺悟。是时夫人头发蓬乱宛转于地,如鱼处陆,若牛失犊,及王二子悲哀号哭。”14佛经中并未隐讳饿虎“舐颈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以及夫人见到太子遗骨后令人伤感的悲惨情景。又菩萨本生鬘论卷 1“尸毗王救鸽命缘起”中也云:“(尸毗王)股肉割尽鸽身尚低,以至臂胁身肉都无,比其鸽形轻犹未等。王自举身,欲上称盘,力不相接失足堕地,闷绝无觉,良久乃苏是时大地六种震动,诸天宫殿皆悉倾摇见此8菩萨难行苦行,各各悲感泪下如雨。 ”14333 天地也都为尸毗王所遭受的巨大苦痛感到伤悲。又太子须达拏经记叙须达拏太子要将两个孩子施舍给婆罗门时,

16、 “两儿不肯随去,以捶鞭之血出流地,太子见之泪下堕地,地为之沸儿于道中以绳绕树不肯随去,冀其母来,婆罗门以捶鞭之,两儿言:莫复挝我,我自去耳。 ”当母亲回家知道此事后,“如太山崩,宛转啼哭而不可止。 ”15又大方便佛报恩经叙述“有五百群贼”被“摩伽陀王即起四兵而往收捕,送着深山悬崄之处,即取一一贼,挑其两目刵劓耳鼻,尔时五百群贼身体苦痛命在呼噏。 ”16如此等等悲惨故事情节,都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并未遮掩隐讳。 不过,这些佛经中的悲惨情节只是为了衬托故事主人公的悲壮行为而所作的铺垫,更多的内容是宣扬佛陀的大慈大悲和大无畏精神,以及因此得到的善报。如菩萨本生鬘论卷 1“投身饲虎缘起”中云:“萨埵

17、王子便作是念:当使我身成大善业,于生死海作大舟航,若舍此者,则弃无量痈疽恶疾百千怖畏是时王子兴大勇猛,以悲愿力增益其心。”颂云:“菩萨胜功德,勤修六度行,勇猛求菩提,大舍心无倦。 ”14332 又菩萨本生鬘论卷 1“尸毗王救鸽命缘起”中云:“今阎浮提有尸毗王,志固精进乐求佛道,当往归投必脱是难。 ”“若我所求决定成佛真实不虚得如愿者,令吾肢体即当平复,作此誓已顷得如故,诸天世人赞言希有,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14333 又太子须达拏经亦记载须达拏太子善有善报:“敌国怨家化为慈仁,国王及众悉发无上平等度意国中人民莫不欢喜,散华烧香悬缯旛盖,香汁洒地以待太子王以宝藏以付太子,恣意布施转胜于前,布施

18、不休自致得佛。 ”154239又大方便佛报恩经记载:“五百群贼”被“挑其两目刵劓耳鼻”后,“至心归命于佛” , “尔时如来在耆阇崛山。以慈悲力风即吹往至彼深山诸群贼所,坌诸贼眼及诸身疮,平复如故如来慈悲方便神力不可思议。 ”16150 从壁画中所描绘的情况来看,也与佛经内容吻合。如段文杰先生所云:“萨埵饲虎图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山间观察开始,就着意刻画善良英俊的萨埵形象。观虎时的激动、刺颈时的坚决、饲虎时的安详自若,画家无不倾注了颂扬之情其它悲剧性故事画也是如此。尸毗王割尽了身肉,坐入秤盘的不是血肉模糊的骨架,而是健康的裸体童子。 ”17樊锦诗先生也云:“以萨埵卧于虎前和饿虎围食一个场面表

19、现其两次饲虎和饿虎啖食三个情节突出了萨埵舍身的自我牺牲行为及其坚定的决心。人物形象描绘上,没有萨埵被啖食后骸骨狼藉的场面其形体衣饰如故,面色如生,仿佛正在熟睡之中,这冲淡了残忍、恐怖气氛,歌颂了萨埵灵魂的崇高和平静。 ”“居中端坐的尸毗王神情庄严沉静,同一形象表现了救护鸽子,又表现了甘愿割肉,再表现了身体复原。 ”“第 285、296 窟五百盲贼得眼故事画,均取横卷式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时间顺序描绘五百强盗与官军作战、被俘、受刑、佛为说法、皈依等场面。 ”“多采用连续画面按顺序描绘须达拏太子施象、国王赶太子出城、沿途施舍、山中修行、婆罗门乞讨二子、太子终于回国等情节,其中太子施象及沿途施舍车马

20、、入山修行等场面是各窟描绘较多且较生动的情节。 ”882-87 由此可见,李泽厚先生所例举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 尸毗王割肉贸鸽 、 五百强盗成佛 、 须达拏太子本生这几幅故事画,不管是10从佛经文字还是从壁画图像来看,其中的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显然不能简单以“悲惨”二字概括。 笔者首先承认在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等故事画中,确实有令人感到悲惨的故事情节,某些内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现实社会的反映,不过这些佛经中的悲惨情节大多是为了衬托故事主人公的悲壮行为而所作的铺垫,更多的内容是宣扬佛陀的大慈大悲和大无畏精神,以及因此得到的善报。笔者特别想指出的是,早期佛教艺术之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既有宣扬佛陀大

21、慈大悲和大无畏精神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等,也有宣传佛法强大无比的降魔变等,宣传因果报应的微妙比丘尼缘品等,还有谴责叛徒行为的九色鹿本生 ,要求遵守佛教戒律的沙弥守戒自杀品 ,以及鼓励人们多做公益事业、宣传利人可以利己思想的福田经变 ,宣传“忠孝”思想的须阇提本生 ,完全以宣传“孝道”思想为主题的睒子本生 ,以及阿修罗、东王公、西王母(或曰帝释天、帝释天妃) 、伏羲、女娲等题材,等等。综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敦煌早期佛教艺术的内涵大体可以概括为“北凉敦煌壁画反映的主要是中西思想文化的磨合,北魏敦煌壁画反映更多的则是佛教组织的构建发展” ,西魏时期“充分体现了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北周时期“使佛教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更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阶段” 18。 五 从历史社会背景分析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强调:“活生生的、血淋淋的割肉、饲虎、 施舍儿女、造反剜眼等等艺术场景本身,是如此悲惨残酷得不合常情,给人感受的不又正是对当时压迫剥削的无声抗议么?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