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及价值理想摘 要: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成为其人的生命价值获得中的“瓶颈” ,揭示政治辅导员内在价值的困境,成为大学文化精神自觉的政治定向的根本。从大学文化自觉和人的价值实现维度寻求冲突的化解方式是真正走向人之进步的通途,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实践方式就是找寻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辅导员人生职业的价值递增逻辑。 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自觉;高校政治辅导员;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39-03 一、文化自觉与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 大学精神文化自觉,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呈现,大学精神文化有其内在的自觉与自信,
2、知识的合法性和文明灵魂的连续性是其自觉与自信的生存基石和安全性存在方式。人类思想知识与文明灵魂的持续性筑就了大学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意义,人只有在思想与文明的文化自觉传递中,才能说一种精神的在世存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模式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定向,这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文化的特有景观。当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教育家把西方的大学制度、大学精神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培育成为现代大学之际,此时中国的大学精神文化就表现为一个具有政治向标浓厚的人文精神家园。 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设立与实践正是其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文化自2觉与自信的时代澄明。这正好毫无表白地说明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关键
3、在于改变世界”1的深刻文化自觉内涵。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与觉悟取决于对所处时代实践状况的深刻认识与改造,文化自觉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对文明方式的不懈的实践追求。文化自觉的本质在于改变世界,只有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呈现一个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 政治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中国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可以体认到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而艰巨,具有政治的定向性。 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
4、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多重规定与多重角色的存在,构成了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的主要因子,但是从哲学的价值思考基点来看,多重规定与多重角色并不是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本身,而是一个前提性的因素设定。多重规定、多重角色是一个辅导员乃至一个人的基本存在形态。 角色是常用来指称演员在戏剧中的任务,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米德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2。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色是指辅导员在高校里拥有的身份和地位,承担的任务和责任,高等教育体制与文化精神的发展与转变,使得在市场经
5、济中社会、学校对政治辅导员3角色无形地赋予了更多的期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进而政治辅导员面临着职业角色冲突的多重实践路径的压力。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主要指:辅导员“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3。之所以会出现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本身在于大学的文化精神自觉不高,没有形成现代大学制度应有的文化自觉。世界的全球化、价值的多元化所布展与呈现的世界是一个多种差异共存、多元的文化观念整体,在文化观念上角色本身是多元的,职业角色的冲突根源在于差异文化共生中找寻共同视点的困难和阻滞力的不断强化,迫使文化的自觉正
6、态扩散与公共转换受到阻隔,所以高校政治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定位就存在文化自觉方面的缺位现象,这是现代大学文化制度建设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政治辅导员的角色是比较多元的,他们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处于第一线,在日常教育、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中具有重大作用但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定位却存在缺少现象4。主要表现为:(1)专业性不强,辅导员的来源较多,专业背景复杂,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虽有短期的培训,但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素养,导致高校政治辅导员群体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素质偏低。 (2)科学化、职业化、事业化不高,“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4,其本质
7、在于政治辅导员工作要具有科学研究的特质和精神风貌。 “辅导员工作是一种事业”4,事业的真谛在于奉献,这就要求辅导员把自己的事业追求和辅导员工作本身的事业诉4求统一起来。 (3)成就感、安全感缺失,成就感和安全感是一个人存在的直接价值,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性和日常化的张力促使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待遇、晋升力度缺位,政治辅导员职业没有一个自我实现价值的安全感、归属然。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在文化价值上的表现及困境 高校辅导员职业任务其实是属于现代大学的人文思想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主要是致力于传递或根植一种独立、自由、批判的观念,进而使人塑造完善的德性人格。高校辅导员肩负的价值是其如何存在的意义,其
8、职业冲突在文化价值上主要表现为角色合作性价值的缺失导致的辅导员职业存在的意义空场与关系失衡。 “人的思想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地认知事实,高远地阐释意义,主动地领略气韵,使心灵达到真、善、美的境界”5。这种境界的养成就是要深切地关注当下人存在的真实状况,高校辅导员被属于存在的多重价值与意义,但是真实的状况是众多价值排序与生成。也就是说政治辅导员职业的价值与意义和辅导员作为一个人本身的生存价值之间存在差异和不均衡,不均衡和差异的状况的生成逻辑遵循的是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多重存在映现了一个多样的职业价值世界,真实现实社会境遇的不断出场一次次打破这个职业价值世界。因
9、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真实存在逻辑生成的自己的文化价值和职业价值相差太远,以至于辅导员本身存在就有一个价值镜像与自我价值的冲突。 “人对存在状况的看法也会间接影响对存在境遇的认识”5,对经验世界的批判是人获得独立与自由的根本。高校政治辅导员真切存在的地位的低微导致了价值5实现生成的受阻。价值实现的阻隔使得高校辅导员的人生价值排序和职业角色合作成为一个混乱状态。合作的进化始终不能达成。 “利益”和“追求”在意义上存在的不同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合作与职业价值追求的差异在社会生活的存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职业冲突。因为职业价值的回报和市场经济的张力牢牢地困扰着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之间的合作
10、价值实现。 “一个采用基于回报的策略的社会确实能够自我控制。由于确保了对试图不合作的惩罚,这些不合作的策略就得不到好处。因而这些策略就发展不起来。也就是提供不了一个供他人模仿的有吸引力的模式”6,公益性合作价值在职业价值中的回报是其价值实现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就是在于公益性合作价值在职业价值中的回报。得不到职业回报的价值将处于一个疯癫与文明交织的意义世界场域中, “这个意义世界的一个基本变化是,一个多重意义所具有的张力使这个世界从形式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在意象表面背后确立了如此繁杂的意义,以至于意象完全表现为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面孔”7。 “诱惑”多彩的职业角色面临对镜求索的艰难,一旦辅导员的职
11、业面对着一面镜将会出现映像的失真。因为现实人的生活世界是以资本逻辑深刻演绎的人文价值场景,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物性观念模塑的文化,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已经深植于整个大学的文化精神内涵之中,要想真正地解决这种职业角色的冲突,关键在于大学文化精神价值的再造和革新。就是伦理性的调适大学文化,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主体,担负起时代履予的神圣使命。 三、在大学精神文化自觉的场域中塑造政治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化解6机制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通过创制的大学文化式样和观念形态来呈现自身存在价值的。 “文化世界是由人的思想活动的成果经过世代积累形成的世界” , “文化世界是有多种以符号形式固
12、定下来的知识、观念和意象”5。大学的文化世界是大学精神的直接和真实的载体,合理、优良、自觉的大学文化的生成、培育、化解是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的现实途径。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在文化与价值视域其实是大学文化与价值的冲突,其特征主要有:一是这种冲突本身具有隐性特质,不是人们常理解的表面的多个角色的叠加或多个责任主体的担当,而是有效地转换角色的通道受阻,坦率地讲,在现实工作实践中政治辅导员的存在价值与价值实现始终走的是两条平行的路。政治辅导员的人生之途总是被眼界之内的东西所困扰,眼界之外的崇高的政治价值定向与理想信念似乎离政治辅导员千里之外。二是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夹杂着人的价值困境,尤为显得
13、人的教育的支离破碎, “教育要有助于促进个人及其人格的充分发展8。但是当下的教育状况却使政治辅导员经受着内在生命力价值体验的冲击与困境。对于学生人生基点上的导引和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真正地结合起来。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科学化总是游离于实质之外。 大学文化自觉对于现代大学具有导向作用。政治辅导员必然是处于一定的大学文化氛围之中,文化自觉可以推进政治辅导员创造性、主动性地开展工作,文化自觉包含着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的开放与包7容。独立、自由、批判、奉献是大学文化自觉的精神实质,政治辅导员只有在这样的现代大学文化公共性价值诉求中才能实现一个生存价值与职业价值的意义统一。 政治辅导员的理论能力决定着
14、自我化解职业角色冲突的方式,掌握理论是充分认识问题本质的思想方式的必经途径。 “每一种教育都不能在单一措施中充分实现”9。政治辅导员更加要重视理论学习和合作人格的养成,合作精神、合作人格、合作文化可以从根本上化解人本身的心灵困境。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社会,更是一个再现人类合作性生存的社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人脉借助电子传播媒介,从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多方面开始广泛合作;以应对世界和人类的危机问题,合作精神与合作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是通过公益、共给性价值理想实现的,政治辅导员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性寻求是化解自身、自卑冲突的现有途径, “进步的敌人是独立存在着的、群
15、众的自卑自贱的产物,但这种产物不是观念的,而是物质的、外在的”10。当今社会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角色已经深植在工作实践之中。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高度,寻求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人类生存发展为原点的合作教育是“生命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与突破,合作精神是把人类教育现象在生命实践维度独立展现的新视界,为中国教育人的培养架构一个生命实践的精神家园和平台,进而彰显了教育的本质,合作性方式对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实践性的化解,是一个以生命实践基础上的人文思想教育的突破性构境与人性回归。 礼记?学记中早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在竞争日趋激烈8的当今时代,寻求内在性真切的合作是互为发
16、展的必需。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四大支柱之一为“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合作精神” ,并且强调将其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在人的哲学的深层构境中表现为人面对世界的有限性限度的体认,只有体认到生存有限性的限度,进而才能追寻一种持续性生存的可能性的连续性。所以合作性生存的冲突化解机制和治理的配置成为人之连续性存在的本质特征。对此在生存场景中怎样生存的最初追问是马克思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出发点。有限性的生存对于人而言就是一个历史情境。站在生命个体的历史性有限生存场景,发展合作是基于文化自觉基础上的一种共
17、同生存有限性的面对,而实现的人的私性追求的超越,就是对自然性、求生性的私性和历史性的私性的合理界分,进而生成的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言的一种教育性指向和澄明。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群体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运用个人理性而达致某种形式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合作的生发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冲突的化解机制。合作性精神是文化呈现世界和人性本真的通途。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的本质在于成己与成物价值实践性的化育。合作性生存样态的生成是在内基上改变人的风险生存而言的,离开人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将使人走向漂动的价值存在。 教育
18、的本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 ,其根本目标则是人获得社会公共性的文化品格。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只有单一的文化,则意味9着没有文化,它的内涵是要被强调的”11。大学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公共文化认同是大学文化散布的价值基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关键问题在于人在价值与文化的自觉上认可一种公共教育价值的实践逻辑。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直接地表现为没有从大学文化自觉体验中的改变其自身的状况。 大学文化的自觉的化育必然要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有精神性的价值信念,人的精神性的信念从内在心性结构的深处化解着我们的内心冲突。健全社会中职业的倦怠与职业角色的冲突本质上是人的内在心性结构秩序的混乱,人生存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
19、观念与追求,一种动力和导向,这乃是人的生存能力的核心与灵魂,政治辅导员从生命存在的现行方式中真正认可一种人文教育的公共精神,只有在这样的教育实践叙事中不断地创制合宜性的大学文化,才能真实地到达文化自性的高度。政治辅导员生命沉沦的真正元凶是自己本身教育性精神诉求的丧失,每一代人都会遭遇上一代人留下的生产力的物质条件并在观念上被这种物质条件先行把握着,人只是在这一经验现象改变着自己本身。 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的政治定向是政治辅导员获得职业价值的根本,生命价值的实践就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与文化自觉认同中实现的合作性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20、. 2梁忠义.实用教育词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0.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02003:656-660. 4杜汇良,等.高校辅导员九项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和什格图.存在与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6. 7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兆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1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79:209. 9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253-255. 10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16. 11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基于参与者与合作的模型M.梁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