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39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摘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一统和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如何在地方开展有地方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理论和实践中的崭新课题。特别是关于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与政府职能发挥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文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大、样式多、历史悠久、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江西省为例,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个案研究,从政策制定、价值维护、合作共赢、社会协调、职

2、能整合、绩效评估、任务实施、信息化建设与资源筹集等九个方面,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具体角色定位。从个案中管见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科学界定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作用,形成在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与协调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互动格局,无疑是探索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的明智选择。关键词: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115-07 2人类进入新世纪后,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的交融碰撞更加激烈,民族文化标识

3、着文化个性,文化创新推进着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文化的交融式发展和文化的民族性认同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主流。尤其是在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文化的国际化与民族文化安全上,这个问题不仅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成为有关国际组织高度关注的话题,譬如,在十年前的 2003 年 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权威界定,“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

4、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及其特定族群或特定人群的文化基因和密码,因此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各民族及其族群强烈的历史存在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宿感,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彰显民族文化个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到本国文化发展战略中,尤其是那些被称为文化创新型的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更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5、纳入文化创新战略和文化安全战略,表现出强烈的社会热情和政府行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后,党和政府积极应对世界3文化战略挑战,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确保民族文化安全、促进当代文化创新作出了科学应对。2007 年 10 月,在党的第十七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执政党的政治决策领域和国家意志层面。四年后,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不仅将“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更将非物质文化

6、遗产保护纳入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格局。2012 年 10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更是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由“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进一步延伸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再一次向世界重申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官方立场和政府应对。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化问题,或者是简单层面的文化战略问题,而且是切关民族文化安全和中华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固守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全民族尊严感、荣誉感和

7、归宿感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因此,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行动的时候,地方政府在保护利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一统和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如何在全国各地开展有地方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保护利用,是理论和实践中的崭新课题。特别是关于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与政府职能发挥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文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选取江西省这个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大、样式

8、多、历史悠久、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对江西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个案研究,从政策制定、价值维护、合作共赢、社会协调、职能整合、绩效评估、任务实施、信息化建设与资源筹集等九个方面,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具体角色定位,从个案中管见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政策制定者:务求政策法规体系严密性和各项具体政策同向性,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具有创新性 从政治行为学的观点看,政府掌管政策法规制度的设计与制定,并通过行政力量推动政策变成实际行为。因此,政府角色首先是掌握政策的“令箭” ,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制定和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9、的保护利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与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反过来看,制定政策有助于规范政府行为,约束行政行为,对于地方政府科学合理行使主体职能具有规范与约束作用。应当看到,由于在地方存在条块问题,表现为部门利益导向与功能体制分割所导致的纵向上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和横向上的相关部门之间政策制度体系产生矛盾冲突。使政策的落实或基层工作往往陷入难以适从的困境。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在大部分情况下,采用静态式、保守型工作策略方针,工作的绩效与经济社5会效益难以实现准确地量化评估,而且由于与其他经济工作的任务目标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竞争性,这就容易导致各级地方政府以及部门在“非遗”保护利用目标任务的决策上往往表

10、现出不一致性,甚至出于对 GDP的盲目追求和崇拜而对执行国家关于“非遗”法律政策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和手法。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规范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应采取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眼光。恰当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放在社会经济效益总格局中予以考量,注重政策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内容的规范性一致性、实施的协调性有效性、方法的创新性多样性。 在国家宏观法律法规政策指引下,江西省注重地方政策法规文件的整体梳理与分部细化工作,追求内容的丰富性和一致性、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措施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畅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民意通道。在文化部门设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信箱,注意

11、充分吸收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社会主体的有益经验与合理化建议;成立各种层次的专家委员会,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由此,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制度明确了目的性和导向的一致性,整合了社会资源,凝炼了社会共识,特别是激励了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促进了全社会共同致力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传承与利用;同时,在贯彻相应的政策法规中检验政策法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由文化部门牵头负责,每年年底对政策法规进行一次“回头看”似的清理,以便在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不断修订完善政策法规,不断提升政策法规的时效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切实的政策指南与实践指导。 62.价值维护者:坚持科学发

12、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社会总格局中文化与经济价值平衡 根据系统论理论,要使社会结构保持稳定,具有活力,必须使系统内各要素的力量和功能保持平衡性张力。在社会总体结构中,文化要素及其社会功能同经济要素及其社会功能都不可偏废,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为政府领导、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创新提供了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相应的保护行为也异常复杂,充满挑战。在决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根据地方实际正确合理履行职能往往取决于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体系构建以及政府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始终坚

13、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导向。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社会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平衡发展。 在实现保护性发展策略方面,江西省尤其注重文化与经济双重效益相协调基础上的文化传承。2012 年底,江西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审结果名单。共有 10 家单位上榜,其中南昌市 2 家,景德镇市 4 家,上饶市 2 家,九江市和宜春市各 1 家,他们为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方法、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开启了“智慧之门” 。此外,江西省计划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工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工程项目,旨在将地域

14、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文化发展创新优势。江西省并不单纯追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实现经济7效益。而是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放在首位,在尽力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真实性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的变化,适度实现内容形式创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扩散与传承延续。在江西各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中,各地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特定类别的具有地域元素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这就

15、从国家政策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当经济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产生冲突时,地方政府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的优先实现,而不能单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政府责任。在这里,最好的解决策略和办法是,在优先保证社会文化价值实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相应的经济价值与效益,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稳步快速发展。例如,江西省在审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的先期,预先审查该项目是否会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原始性、真实性产生破坏作用,避免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实现而损害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和破坏原汁原味的风俗文化。在实践中,江西各地探索着避免过分的商业化,兼顾双重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3.共赢合作

16、者:建立地方政府之间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利用 根据博弈理论和社会协同理论,最大的竞争值是双赢值;越是合作,8就越能协同,就越能获利受益。在政府的社会责任中,其中一项是促进社会协同发展,加强合作双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跨区域、分布广、门类多和内涵丰富等特点,因而难以在某一个地区进行集中保护。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效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对于分布于不同区域与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分工合作力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建基础设施、共享文化资源、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享合作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江西省各级地方政府

17、在保护江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探索合作灵活、形式多样的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按照相互信任、相互监督、优势互补的原则,建设若干个区域性文化生态中心,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如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其显著特征在于以地方文化资源为纽带,以省会南昌为龙头,加强环湖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实现开发共建的区域规模化,形成具有鄱阳湖区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在与其他地区地方政府合作方面,江西省不断扩大与周边兄弟省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交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同发展,协同创新。比如,江西省联合安徽省,在江西婺源县申请设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极大地实现了

18、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品质、规模和效益。 在与国际相关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方面,江西省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特色品牌建设,大力提升江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上先行先试。如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9领域方面,注重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基点和桥梁,不断改善和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技术合作交流为重点和载点,积极促进与欧美地区各国的文化交流,增强和扩大了江西地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积极利用江西省与港澳台地区的人缘、地缘优势,特别是打赣南“客家文化牌” ,提升客家文化影响力,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

19、区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此外,积极开展“请进来”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重点,不断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技术和方法,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化合作水平。 4.社会协调者: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同模式,充分发挥社会整合优势 从政治学的观点来看,政府是社会唯一合法、最具有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力量的组织,社会整合优势是政府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与受益的非排他性,同时具有传承性、社会性、公益性、生态性、无形性、多元性、活态性等特性,因此,仅靠民间社会力量确实难以满足保护利用的现实需求、难以实现优秀民

20、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功能。为此,政府就要发挥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与国务院相关政策文件所作出的明确规定,既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又契合文化发展要求。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社会其他不同主体的作用,充分借助社会民间文化保护组织、大专院校、媒体、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等不同主体的公共资10源与力量,合力实现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 在较大范围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过程中,江西省注重探索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职能,探寻实施方法和途径,着力把握决策制定、资源投入、计划实施、监督控制、绩效奖惩等几个关键环节;在全省各地广泛引导

21、多元化主体参与合作,拓展合作范围,比如,积极联系媒体部门进行大型文艺演出以及系列电视记录片的录制与播放;通过多种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形式,借助省内重点大学、专业研究机构等不同社会力量,深化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系统研究与理论总结,出版了一系列重点著作、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书面记录、整合科研力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技术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方法、由专家专业支撑进行社会化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积极采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才艺技能比拼、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公益演出等,促进社会不同主体的参与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保护与利用的文化氛围,以吸引诸多社会主体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数据采集、鉴定、申报、记录、保存、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检查监督等诸多重点环节,充分发挥专家和专门机构的作用,提升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水平。 5.职能整合者:实现机构及其职能一体化。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多样化需求 从行政学原理来看,政府效能的最大优势是机构及其职能的一体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