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重要关系摘 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其中,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党的领导与协商主体平等以及国家层面协商民主与社会层面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三个重要关系。理顺和协调好这三个关系,对当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党的领导;重要关系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2-0008-0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形式的伟
2、大创造。目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涉及若干无法回避的重要关系,它们既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理顺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众所周知,西方协商民主,是在适应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和破解选2举民主困境的背景下,古典民主思想的复兴和创新。所以,协商民主在西方从一诞生起就是与选举民主相对而言的命题。选举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它适应了人口众多的现代民族国家民
3、主发展的现实需要,经过西方资本主义长期政治实践,已经发展成为制度完备、形式成熟且在西方政治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民主实现形式。但与此同时,它也逐渐开始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陷。如萨托利所言:“随着时间的消失,对量的强调渐渐侵夺了质的位置。最初的意图是为择优而计算,而在今天的民主制度中,手段已控制了自身的目的。 ”1选举民主对人民主权的漠视,使民主越来越脱离民众,而趋向少数人的游戏,越来越背离本意,丧失其实质性;选举逐步被简化为投票,广大民众越来越疏离于现实政治实践,加剧了政治冷漠,政治合法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到 20 世纪末期,西方理论界纷纷对选举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提出协商民主理论。协商民主是一
4、种参与式或半直接式民主形式,它吸收了各种民主理论的合理成分,是民主制度的一项新设计。 “它强调公民是民主体制的参与者,主张公共政策必须经由公共协商的过程,在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间进行讨论、对话和争辩,在此基础上形成决定,从而让公共政策在实质上符合更多公民的利益,而不是在表面上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2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虽然可以划分为自由主义的协商民主(主张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补充)和批判理论的协商民主两大流派(主张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替代) ,但从西方民主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来看,协商民主不是要完全替代选举民主,而是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协商民主成为民主发展的一种选择。 3与西方不同的是,中
5、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关系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协商建国算起,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实现形式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了六十多年。不但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由国家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加之近十几年以来各地出现的基层协商实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民主政治实践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与此同时,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主要践行着选举民主,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民主形式。随着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两种民主形式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和成熟。1991 年 3 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两会”中共党员负责人
6、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间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32006 年 2 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4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 “协商民主”的概念已呼之欲出。2007 年 11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正式提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
7、民主的一大特点” 。自此,不管是政界还是学界都明确了一个事实:“从现实的政治生活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层面上实现选举民主的主要场所,而各级人民政协会议则是国家层面上实现协商民主的4主要场所。 ”5也就是说, “我国的民主制度是选举+协商的民主制度。 ”6这样一来,如何处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就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1.两种民主形式相互融合。对国人来说,学会选举民主,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而且现在我们发展的尚不成熟。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协商民主则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新中国以协商的方式建立,
8、随后先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主要采取选举民主的形式,但在重大问题决议形成之前和决议形成过程中也要有审议和协商;人民政协主要采取协商民主的形式,但在产生其常委会和领导人员时,也要选举。选举中有协商、协商中有选举的原则还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乃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整个实践过程之中。所以,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不是相互分离、相互排斥,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两种民主形式。两种民主形式之所以能够相互融合,是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都是以实现人民
9、当家作主为最终目标。两者的互容互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更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2.两种民主形式相互补充。在中国,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首先,两种民主形式由于运作程序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从人员来源看,政协委员5主要以党派、团体、界别为单位产生,而人大代表主要按区域、选区选举产生。不同的来源组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表达民意,扩大民主范围和代表性;另一方面,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非国家政权机构,人大重点在立法、决策和监督,政协重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一个在政权内,一个
10、在政权外,一内一外,相得益彰。其次,中国选举民主发展还不成熟,协商民主也有待不断完善,两种民主形式自身也都有缺点和不足,两者之间可以实现劣势互堵。一方面,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最广泛深入的政治参与,通过丰富的协商渠道广聚民意、广汇民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也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共识,促进团结、维护稳定;有利于最大限度促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可以有效弥补选举民主忽视少数人的权利和只能对决策结果选择而无法参与决策全过程的不足。协商民主还可以在选举民主发展不充分的地方填补民主真空。 “在选举民主尚未到达的层级积极推行协商民主,通过咨询、听
11、证、协商、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应当构成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环节。 ”7另一方面,选举民主可以有效解决协商民主效率不高的问题。弗斯金就提出了“协商观念下的投票”方法。他认为“协商观念下的投票提供了一种将协商和政治平等结合起来的新型民主。 ”8乔舒亚科恩也认为相比较而言,投票“是达成一致意见的次优选择。 ”9因此,如果把两种民主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劣势互堵,社会主义民主将表现出“既服从多数人的意志又尊重少数人的权利,公共治理平衡了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政治资源配置实现了国家整体利益6与公民个人利益的合理性等优点” 。10 3.两种民主形式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出了
12、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协商民主的高度重视。但提倡协商民主,并不是要延缓选举民主,不能陷入要发展协商民主,就要抑制选举民主的认识误区。相反,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对成熟的选举民主作为基础和条件。 “选举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只有打牢这个基础,民主政治大厦才能稳固” 。7西方协商民主就是建立在选举民主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可以想象,没有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在宪政体制下的实现,协商民主的协商平等将无从谈起。况且,当前我国选举民主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直接选举尚未完全实现;候选人提名制度尚不完善;差额选举尚未普遍推行;选举结果需要报上级批准,等等。 ”11
13、对于选举民主发展不成熟的中国来说,选举民主对协商民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会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因为没有健全的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将缺乏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实践支撑。因此,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方面应该在协商民主上不断地完善和推进,另一方面还是要在选举(票决)民主上完善和推进,差额选举的面要扩大,候选人产生要更加民主,也包括在基层更好地推进直接选举等等” 。6“要通过选举民主来发展协商民主;通过协商民主来推动选举民主,用民主的方法救治民主的弊端,用民主的方法发展民主” ,12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两种民主形式协同发展,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党的领导与协商主体平等的关系
14、 7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协商民主,它既具有协商民主的一般特性,又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它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在这特殊和一般之间存在着诸多关系,需要理顺和协调。其中,党的领导和协商主体平等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需要澄清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1.主体平等是协商民主的前提条件。协商民主是一种强调自由而平等的公民通过理性讨论进行集体决策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要求的协商是平等的协商,参与主体间的平等是协商民主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协商主体间不平等,那么自由将是受不当限制的自由,理性也将是被扭曲的理性,协商民主的理念就难以成为现实。西方协商民主主义者非常强调平等对协商民主的重要性
15、。詹姆斯S. 菲什金特别提出“要将平等地考量每个人的偏好作为民主的关键前提” 。8科林法雷利认为, “尽管协商民主理想模式力促自由与平等的对话机会,但如果没有平等的第三个条件,即免于操控的自由,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3第三代协商民主主义者曼聚莎古普特和罗伯特V.巴特利特在讨论环境政策时,也明确地将协商主体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平等作为协商的第一前提。14对协商民主需要何种类型的平等,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耐特认为“协商民主需要一种具体的、相对复杂的平等。 ”15它包括了程序平等和实质平等两方面。程序平等一方面要求需要宽泛平等的进入协商的条件;另一方面,协商本身的制度要求平等对待参与者。实质
16、上的平等指政治影响机会的平等,它是协商民主概念的核心特征,而仅仅程序无法保证这种特征。科恩对此也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参与者在实质上是平8等的,因为现存权力与资源的分配不会影响他们在协商过程任何阶段的机会,也不会在其协商中发挥权威性作用。而在博曼看来,成功的协商需要资源和能力的平等,而能力平等体现着协商民主理论的根本特征。总之,协商主体平等是协商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而这种平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机会的平等、资源的平等、能有效参与的协商基本能力平等。 2.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西方早期的协商民主理论也曾就政党对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进行过论述。曼宁认
17、为,政党可以帮助协商民主实现聚合功能。因为协商民主经常会在一些问题上造成更多的分歧而不能达成一致,政党则可能避免协商民主漫无边际的讨论,促使协商各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16科恩认为,独立的、公共财政资助的政党会对协商民主产生积极影响。政党的组织资源可以为协商民主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政党往往会提出更为宏观的政治议题,这样可以使得公民讨论集中于那些较长远和宽泛的问题上。17但在 20世纪 90 年代之后的西方协商民主论争中,政党的作用似乎淡出了协商民主理论者的视野。学者高奇琦认为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到目前为止,西方理论界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基本是在政治哲学的范畴内进行,而政党问题则主要偏重于实证研究
18、;第二、协商民主从一开始便是以批判选举民主(或聚合民主)的姿态出现的。而在西方理论界,政党被划为聚合民主一方。18与西方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一开始就以政治协商实践的形式出现,并且与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代表的选举民主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9都与政党尤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密切相联系。 作为人民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首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在中国,不管是哪一种民主实现形式,都要把党的
19、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其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而且也是社会组织的核心,掌握着巨大的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对社会具有强大动员力和整合力。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我国民主传统缺乏、民主意识淡薄的民主发展现状下,需要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主导协商民主的发展。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协商政治得以展开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 3.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协商主体平等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要保证协商主体的平等地位,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原则,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是确保社会主义
20、协商民主朝向健康和实质性发展的关键。处理好这个关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确立宪法的最高权威。协商民主在本质上强调协商主体之间的政治平等,为此必须确立共同的最高权威。 “在现代民主条件下,宪法应成为最高的权威,所有的社会和政治力量都必须在宪法的框架内活动,尊重和服从宪法。 ”19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要依法进行,要依法保障宪法赋予民主党派的权利,使其在享有政治自由和政治独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政治协商、参政10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民主功能。同时保障普通公民平等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协商的权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党的领导在使用不当时出现影响协商主体平等的现象。其次,要明确党对协商民主领导的性质,改善
21、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是集体领导,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以领导者自居,任意干涉民主党派的内部事务;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以领导者自居,破坏协商主体平等。在协商过程中,要努力通过维护一般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自主权、表达权等来保证协商主体的平等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的是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导,不能包办代替它们作为政党应有的民主功能。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长期的一元化集中领导体制下,党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多地体现为权威统合政治,民主党派的协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咨询式协商的水平。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就需要党的领导与执政体制的更新和发展” 。20就需要党对政治协商会议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其它实现形式的领导,朝向更加法治化、制度化、开放化和社会化的方向迈进。努力营造党的领导和协商平等相互促进的制度环境。实现以中国共产党科学、民主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协商民主在主体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以平等的协商民主,化解社会矛盾、凝聚民智民力,进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国家层面协商民主与社会层面协商民主的关系 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领军人物,他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哲学基础。为了实现其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