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辜鸿铭的良民道德观【摘要】道德因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解决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的症结所在,而道德感本身就具备了巨大的制约潜力,规范着人类的处事行为。辜鸿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儒家学说中的济世良方,赋予孔孟之道以宗教的神圣职责,将儒道发展成为一种良民宗教。辜鸿铭的良民宗教极重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自律。他竭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将中国文明展现给西方国家,希望能够以道德感化人的心灵,使世界各国的文化能够彼此求同存异,消除误解,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道德;良民宗教;浪漫主义;保守主义;爱国主义;儒学 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生于马来西亚华侨家庭,幼
2、年时期跟随义父布朗先生到英国读书深造,主要研究文学、哲学,获得了 13 个博士学位,学通中西,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个性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回国后自觉地担负起了中学西传的历史重担。他二十多岁结识马建忠,从此闭门攻读中国典籍,沉浸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之中,晚年在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余年,是东方文化的忠实捍卫者。他蓄发留辫,弃西装革履,穿长袍马褂,世人不满其荒诞怪谬的行为称他为“满清遗老” 。 “在人们的言谈或印象中,辜鸿铭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极端保守的古怪的人物 ,蔑视他的人称之为怪物 ,尊重2他的人称之为怪杰 。 ” 一、良民宗教的渊源 所谓“良民宗教” ,即孔孟之道。辜
3、鸿铭认为儒家学说与欧洲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的根本区别,他认为:“欧洲字面意义上的宗教教导人成为一个好的人。不过儒家学说远不止这些,儒家学说教导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公民。 ”对于“良民宗教” ,辜鸿铭概括到:“首先,和平、秩序与安宁乃至国家本身的存在,不是依赖于法律和宪法,而是仰赖于中国的每个臣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过一种真正虔诚的生活,或时髦地说,一种道德的生活;其次,孝悌应作为道德生活或虔诚生活之本;再次,良民宗教的秘密是人们尽义务而不是争权利。 ” “良民宗教”注重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自律。辜鸿铭相信道德是调控社会生活甚至国际关系的万全之策,只有注重个人修行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才是拯救一战后欧洲精
4、神危机的惟一出路,而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存在于历史悠久、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中。人们只有知“善”才能行“善” ,这也印证了儒家文化是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括起来,良民宗教的“精华”是义与礼的具体体现。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 ,而中国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 ;基督教要求人人“爱人” ,而孔孟之教则要人人“爱之以礼” 。这里的“礼” 、 “义”就是良民宗教的本质内涵,是中国文明的奥秘。 辜鸿铭赋予良民宗教以“无我”的哲学精神和“廉耻感”为其宗教情感。 “无我”精神让人人乐于履行义务,不计报酬,忠君爱国;廉耻感则是保障国家、社会安定祥和的绝对基础。 “无我”和“
5、廉耻感”都蕴含3着“忠诚之道” 。忠诚之道给予了中国人一种良好的精神秩序,即臣子对国家忠诚,子女对父母忠诚,妻子对丈夫忠诚。 “无我” 、 “廉耻感” 、 “忠诚之道” ,作为中国的传统精神,集中地体现为孔子的君子之法。孔子的道德教义的真正伟大之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去做。孔子的国家宗教之所以能够使人服从道德规范,其真正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们对父母的爱、孝道以及对祖先的崇拜。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孝”宗教,正如胡适先生所认为的“孔子一系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 。所谓孝道,不是应该对父母履行什么责任,而在于用什么方式、态度去履行义务。真正的宗教导师教导“我们行为的道德与不道德,并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
6、,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做” ,强调行为的内在品质。 在辜鸿铭看来,文明的进步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一种比物质更强大、更有效的力量“道德力” 。他认为造成欧洲当前混乱局面的根源在于人性本恶的错误观念,军国主义崇拜使欧洲人民丧失了道德的力量。孔子所提倡的正义和礼法就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孔子教导我们中国人的好公民宗教的本质,更是中国文明和中国精神的本质。好公民宗教的首要原则是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爱与正义法则的力量。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情感与人性友爱的生活,是灵魂和智慧的完美结合,这使得“亚洲大陆的大部分人口在一大庞大的帝国统治下维持了和平与秩序” 。 二、儒家思想中的良民道德
7、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基本理念是由儒家创立、并为全体民族所共同遵守的伦理纲常。辜鸿铭对儒家文化的执著是一种理性的选择,4有着一套独特而自成体系的思想观点。辜鸿铭的道德人文观念来源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教益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区别化理解。 辜鸿铭不仅将孔孟之道归为一种宗教,而且认为这是一种超越宗教的良民宗教,一种教人做好百姓的宗教、道德化的宗教。然而,孔孟学说的关键并不在欲宗教,而在于这种宗教思想中包含的道德因素。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精神准则。章太炎认为,统一的、完善的道德观念,是“国粹”的核心部分, “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 。钱穆将中华民族描述成一个在
8、历史中背负着普遍道德价值的民族,这个民族能够经受历史的涤荡和考验,生生不已。梁漱溟也指出中国社会并非基于霸道和利己,而是基于伦理和克己。西方人的自私是被外力,诸如神意、武力、法律等所抑制,而中国人的行为则受道德、礼义和习俗等内力所支配。 长期以来儒学以非宗教的形态担负着宗教的某些功能,如树立信仰目标,约束道德行为等。可见,儒学,作为一个较为完全意义上的思想体系,可以加强在欧风美雨侵蚀之下日见衰弱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道德感召力,为中国人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柱。儒教虽不具备宗教的仪式,却具备“谷麦”与“药石”的双重功效,以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去履行宗教的宗旨和精神。辜鸿铭认为国家政体、经济实力、科学技术
9、、社会福利并不能作为评估文明的唯一的标准。文明主要是指一种精神的涵养和人性的典范。辜鸿铭说:“估价一个文明的价值在于探究人性类型,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 ”文明造就了男人和女人,揭示了文明的本质、个性和灵魂。用辜鸿铭的话来说,就是“文明的真正5涵义,也就是文明的基础,是一种精神的圣典” 。 三、浪漫主义中的良民道德观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30 年代在欧洲兴起的浪漫主义给辜鸿铭以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后浪漫主义运动代表人卡莱尔对辜鸿铭的影响。卡莱尔是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求学的文学导师,他的思想和行为锻造了辜鸿铭的价值取向,奠定了其思想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卡莱尔强
10、调对人的精神、心灵以及情感的尊崇。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辜鸿铭,使他形成判定文明的优劣并不是以物质为标准,而是以社会道德为准绳,一种比物质力量更强大和行之有效的“道德力” 。所以,道德“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所有社会和文明合理的、永久的、绝对的基础” 。 辜鸿铭把建立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道德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和引导上,他称这种约束和引导的力量为“道德力” 。所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讲仁义、道德、爱人,正是辜鸿铭心中“道德力”的体现。 “近代欧洲的进步重点放在产业和机械工业的发达,而古代中国则侧重于人的进步,人的灵魂的、理智的进步” 。这种以人的教养和道德水准为标尺的文明无疑是对当时西方社会普遍蔓延的,
11、以物质发展水平评价一切文明的否定。然而,生活水平本身并不是评价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尺, “实际上,生活水平完全可以作为作文明的条件来考虑,它却不是文明本身。 ” 受浪漫主义思想影响,辜鸿铭更加注重宗教的社会实用性。他认为虽然儒教和基督教都有慰藉心灵、培养道德的作用,但从社会现实的功效衡量,他认为前者优于后者,因为“欧洲意义上的宗教是教导人们做6一个善良的人,儒教,则更进一步教导人们做一个善良的公民” ,这种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目标的儒教更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秩序。 四、保守主义中的良民道德观 辜鸿铭一生的活动内容主要在于文化研究方面, “综观辜氏一生,其政治生涯实不足措意。他主要是一个文
12、化人物,而且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即使谈政治和从事政治活动,也充满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冲击,地位日益衰败的窘境,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以重塑儒学的时代精神向国人彰显它的精华,向西方宣扬它的精髓, “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从研习欧洲文化到服膺儒家学说,从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到维护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儒家文化的普世价值,这种复杂而独特的经历路程是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浪漫主义运动后期的作家保守主义倾向更加强烈,卡莱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卡莱尔认为人生的最高品质就是勤勤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人。辜鸿铭深受其影响,不仅在生活中践行,而且还言传
13、身教,感化众生。保守主义为辜鸿铭提倡的精神道德找到了历史载体。 “受保守主义宗教观的启发,辜鸿铭认识到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和大众对宗教本能的忠诚与信赖是保持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另外,对辜鸿铭影响颇深的浪漫主义并不将上帝视为一种独立存在,而是在万物万事中体验宗教的道德情感力量。 ” 从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结构上看,他独特的儒教观为其皈依儒家文7化后的保守主义理念找到了东方式的宗教寄托。辜鸿铭赋予儒学以宗教的含义,笃信儒家文化所拥有的心灵与理智的和谐状态能够弥补西方文明的缺失。保守主义使辜鸿铭力求保持儒家伦理道德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进而通过宣扬使西方社会相信东方儒学中有着“拯救现代灵魂”的哲学
14、睿智,最终达到解救西方社会信仰危机的目的。所以辜鸿铭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和追求就是“通过昭示儒学伦理的现代价值,以唤醒整个近代人类社会的道义和良知” 。 五、爱国主义中的良民道德观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中国人,回国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辜鸿铭多次在外交活动中竭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著文阐述自己的民族主义观,反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要求西方尊重中国主权,让中国独立。 “他对大清王朝的接受,甚至蓄发留辫 ,只能视为尊王思想的产物,是其人服膺儒学的必然表现” ,也是局限于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缺憾。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偏激的行为来表达他深切的爱国情怀。为表效忠,辛亥革命后,当众人纷纷
15、剪掉辫子时,他却留起辫子,并以“老大中华的最后一个代表”自居,彰显他“菊残犹有傲霜枝” 。对于辫子,他倒并未十分注意,正如他说的:“今人有以除辫变服为当今救国急务者,余谓中国之存亡,在德不在辫。辫之除与不除,原无大出入焉。 ” 辜鸿铭的良民宗教提倡人人遵守道德规范,服从具有道德载体意义的爱国主义,坚决反对摒弃权威、追求个性的无政府主义,更是批判丧失道德规范,一味追求国家物质利益而大肆侵略的军国主义行径。从这8一点看,辜鸿铭绝不是一位狭隘的民主主义者,是一位世界和平主义者。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痛恨西方的傲慢无理和优越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歧视,然而辜鸿铭偏激的言行和怪异的主张
16、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消极看法,认为他是极端的“排外思想家” 。他为这种误解感到懊恼,晚年在日本讲演时一再申明:“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讨厌西方文明,我在这里公开申明一下,我讨厌的东西不是现代西方文明,而是今日的西方人士滥用他们的现代文明的利器这点。 ”他并不是盲目地排斥西方文明,认为欧美人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不容否定,他理想的是所有国家都能遵守道德规范、平等相待、友好相处,这样才能共荣互惠。辜鸿铭尊崇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指斥西方列强将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转化为坚船利炮侵略别国的行径,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这都是辜鸿铭爱国主义情感的显露。他对中国儒家传统美德的宣扬,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具有重要
17、作用,在当时的社会犹如一颗闪亮的明星预示和启迪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强大。 六、结论 辜鸿铭对道德的强烈偏好主要是受到以卡莱尔为首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启发,主张解决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同时,辜鸿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保守主义思想作为道德载体,称儒学为“良民宗教” ,颂扬和传播儒家伦理道德。因此他的保守主义思想具有了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其宗教情结来自于西方基督教的文化熏染。加之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感的推动,使辜鸿铭认为9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儒教比只重视个人灵魂状态的欧洲宗教更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统治秩序。 纵观其一生,辜鸿铭的最大追求是“通过昭示儒学伦理的现代价值,以唤醒整个近代人类社会道义和良知” 。具有反现代化思想理念的辜鸿铭以西方保守主义信仰诠释中国儒家传统学说,力倡“良民宗教”的道德潜力,审视中国救亡图存的政治热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与沟通。但是鉴于当时中国求进步以图强的社会环境还不具备接受辜氏反现代化思想的社会和心理条件,辜鸿铭的思想并不为世人所接受和肯定。但从传播中国文化的角度看,辜鸿铭的作用绝不容小觑。他竭力向西方社会宣扬儒学,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西方社会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消解了对中国人的误会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