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绿原在向阳湖“五七”干校时期的诗歌创作摘要:本文以“七月派”诗人绿原在湖北成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时期的诗歌创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也涉及同时期下放到向阳湖“五七”干校的其它几位“七月派”诗人的诗歌,及诗人返京后有关向阳湖的回忆录、重返诗坛后的诗歌创作,从社会历史与文本细读的视角探索绿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的创作轨迹与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干校文学现象及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重新思考。 关键词:向阳湖;绿原诗歌;现代意识;七月诗派;干校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2-0140-05 绿原是“七月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之一。诗人在 5
2、0 年代一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狱中度过漫长的七年光阴,1969 年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于校生活五年,直到 1974 年返京。向阳湖这段生活经历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留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诗篇,并极大地影响了他复出后的创作。 绿原曾谈到他在向阳湖“五七”干校期间的诗歌创作, “记不得在什么偶然情况下留存在练习薄上,看来并没有真正作为诗来写。唯其如此,它们作为心迹来说,便更显得真实了” 。可见这些诗歌是诗人当时心迹的自然流露,正是这种自然流露更能折射诗人当时的真实心境。五年的干校生活对于作家的思想与创作都有着重大影响。 “绿原在文化部湖北咸宁2干校五年,应当说还是很有收获
3、的,他长期接受劳动锻炼,接触农村的艰苦生活,同全党全民一起遭受这场劫难,促使他思考了一些问题,他的思想感情又经历了比七年隔离更其深刻的变化” 。干校生活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触发了他对社会、人生、命运的重新思考,生命和灵感熔铸而成的诗篇更为引人注目。 重读(圣经写于 1970 年,即作者下放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第二年,存在意识是这首诗迥异于诗人以前诗歌的异质性特征。“常是夜深人静,备感凄清,/辗转反侧,好梦难成,/于是披衣下床,摊开禁书,/点起了公元初年的一盏油灯。 ”孤独凄凉是刺激诗情的一个重要诱因。诗人所有的书全被抄走,这里不需要书本,也不需要太多的文化,需要的是丢掉知识分子的小资产
4、阶级情调与清高,真心实意脚踏实地接受再教育。幸亏查抄者漏掉了一本圣经 ,可以打发作者那漫漫长夜里的深深愁绪,正是这样的孤独失意使诗人有机会沉潜到思想最深处去审视那颇具荒谬意味的现实人生,发出对于人生命运的愤怒质疑。诗人都读到了什么呢?“为人民立法的摩西” , “推倒神殿的沙逊” , “狮穴中走出走进的丹尼尔” , “彩衣斑斓的约瑟夫” , “血战到底的大卫” ,“老年痴呆的所罗门” ,还有“拿撒勒人耶稣” ,沦落风尘心如钻石的“妓女马丽娅马格黛莲” , “罗马总督彼拉多”以及良心尚未丧尽的出卖耶稣的“倒霉的犹大” 。反抗者、叛逆者、征战者、拯救者、背叛者、忏悔者等等各色人物纷至沓来。正如诗人身
5、边变幻不定的现实人生,怎能不感慨万千呢! “里面见不到什么灵光和奇迹,/只见蠕动着一个个的活人。/论世3道,和我们今天的几乎相仿,论人品(唉!)/未必不及今天的我们。 ”诗中世界与现实世界, “世道相仿” , “人品殊异” ,作者对于今天人们的不屑,正是特殊环境中复杂心态的折射,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方,无可奈何的处境,一颗受伤的心,欲说还休的情绪,知识分子固有的高傲,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十分丰富纷乱的心绪。诗人对拯救者表示了无限的钦敬, “他有一颗赤子之心” ,同情受难者, “拯救一切痛苦的灵魂” , “幻想移民天国,好让人人平等” 。即使在这样令人尴尬的场景中,作者仍然没有舍弃对于正义
6、、良知的呼唤,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基本道义的坚守,这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显得尤为可贵。 这首诞生在特殊境遇里的诗歌凸显出强烈的存在意识,作者身处逆境,屡屡遭受坎坷,无数的精神折磨促使他对于人的存在进行冷静的思考。作者在此窥见了人的生存本相。一切战斗,一切的反抗好像都是徒劳,人类始终都是在劫难逃,因为人类在不断地自造困境。基督教向人们所展示的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空间。上帝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保护神,人们以自己的虔诚向虚幻的上帝祈祷、请求救助无异于画饼充饥,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永远不可能靠上帝获得救赎。诗人在此超越了个体痛苦,体验到了国家、民族。以至人类的痛苦。 “今天,耶稣不止钉一回十字架,/今天,彼
7、拉多决不会为耶稣讲情,/今天,马丽娅马格黛莲注定永远蒙羞,/今天。犹大决不会想到自尽。”今天的一切都变得不可理解,不可捉摸。尽管如此,作者于绝望中仍生出了些许希望, “到了这里一切希望都要放弃” ,但是“无论如何人贵有一点精神” 。诗里凸显的存在意识、孤独情绪、荒诞感觉、反抗精神以4及强烈的象征意味,使这些诗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意味,同一时期的其它诗作中都有这种倾向,迥异于诗人在四五十年代初的诗作,它远远逸出了“七月派”诗歌的一般诗风,是“七月派”现实主义诗风的变异与深化,也是诗人创作生命的新起点。巨变的历史,扭曲的人性,特殊的遭遇是诗歌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大磨难,不再像 40 年
8、代那样激情奔放,不再有急于破坏一切与重建一切的激烈情怀,面对严峻现实,一腔热血化作理性的沉思与审视。此外,诗人很早学习英语接触外国文学,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早期诗集童话中曾反复出现“冷雨” 、 “暗夜” 、 “野火”等荒原意象,使诗笼罩了一层现代主义意味,后因特殊时代影响这种诗绪几乎中断,如今又得以重续。 另一首诗母亲为儿子请罪为安慰孩子们而作 ,呈现出浓重的荒原气质。 “冰冻的玻璃” 、 “万籁俱寂” 、 “风雪交加” 、 “夜” 、 “污泥和阴霾” 、 “无光、无声、无色的混沌”这一系列冷硬的意象,赫然组成了一个沉寂荒芜的世界,弥漫着抑郁冷寂的情调,这是对一个错误时代的彻底否定,但这种思
9、想表达得极其曲折,似是母亲在为儿子请罪,其实是对于世界荒谬的指责。存在本身成了罪证, “我哪知道这可悲的世界/他的罪证就是他的存在” 。这首诗的格式也别具特色,每个诗句后面都没有标点,整首诗几乎就是一句没有终止的话,构成一个象征体,象征荒野般的世界不知何时终结。 面对如此无奈的现实,绝望与渴望的交织是作者此时的主要心态, “我将钻进隧道里去/去摸寻为黑暗做锦标的银盾/我又将在洞口昏倒,等光把我拍醒/我钻的隧道是人生/我摸的银盾却是悲惨,我到的洞口是坟墓/我等的光却是平凡” (我的一5生 ) , “隧道” 、 “黑暗” 、 “坟墓”是晦暗人生的写照, “等光把我拍醒” ,无奈之中又透着对于光明的
10、渴望。 谢谢你中“一个看不见的微笑/就像二月的阳光/穿过冻云/亲切地抚摸着/被践踏的麦苗” ,见到了太多的敌视与背叛,见到了太多的冷眼与不屑,这悄悄的一个微笑是如此珍贵,有如春风拂面,又如阳光送暖,竟然激起诗人无限的遐思与柔情,屡遭劫难的诗人的一颗诗心仍未麻木,对于爱与温暖仍是那样的敏感。 压抑之下的力量奔突则是信仰这首诗的主要特征, “我是悬崖峭壁上一棵婴松,你来砍吧/我是滔天白浪下面一块礁石,你来砸吧/哪儿你也追捕不到我,怎么你也审讯不出我,你永远也监禁不了我/在梦里你也休想扑灭我/即使上帝保佑你/一并取走这个人的生命” (信仰 ) , “悬崖峭壁” 、 “滔天白浪” 、 “万仞海底” 、
11、 “北极冰圈”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严酷的生存环境,这样严酷的环境更显出主人公抗争的勇气。那种不怕一切的执著姿态,那种无所畏惧的斗士形象,那种重压之下的反抗力。又闪现出“七月派”诗人的一贯气质。一个时代在一个人身上的投影,短时间内是难以磨灭的。带着强烈的情感介入现实、提倡苦斗,强烈的使命感是“七月派”诗人的整体风格。因为这一派诗人当时大多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在光明与黑暗生死抉择的年代里,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同成长着, “他们带着战斗的人格、灼人的诗情,怀着所向披靡的气概登上诗坛,促成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又一次勃兴和繁荣。他们注重从社会历史的方面把握生活,把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
12、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与战斗任务联系起来,表现时代与个人的真情实感,注重艺术的开放性和独创精神” 。 6强调诗心与现实的结合,推崇个体主体性,强调主观突入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在文字之外,诗在生活之中” , “不论字面有没有我,任何真正的诗都不能向读者隐瞒自己,不能排斥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抒情。排斥了主观抒情就排斥了诗” 。这些美学追求在诗人此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保持,不过已融入了新质,蜕变出新的诗风。逆境激发出他对民族悲剧的思考。使郁结的诗情找到了新的爆发口,出现了新的飞跃。给一个没有舌头的人 ,通过一连串的对话式书写,犀利的责问与沉重的回答表达出那种隐忍却又欲爆发的矛盾,诗
13、歌内部充满张力,显现出无奈之下的顽强不屈。作者早年曾在诗人中写道:“有奴隶诗人/他唱苦难的秘密/他用歌叹息,他的诗是荆棘,不能插在花瓶里,/有战士诗人/他唱真理的胜利/他用歌射击,他的诗是血液/不能倒在酒杯里” 。“战士诗人”是绿原的生动写照,即使遭受无数打击,被剥夺了话语权,仍在“唱真理的胜利” ,仍在“用歌射击” ,是个体难以对抗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情况下,个体在灵魂深处的搏斗。 回溯绿原的诗歌创作历程,不难发现一些贯穿始终的质的东西,那就是对于现实、真理、诗的执著情怀。绿原在读初中时接触到鲁迅作品,“便悄悄地爱起鲁迅来” ,此后一本本地读鲁迅的书, “我想无非就是,先生一辈子为了唤醒同胞,鼓
14、舞他们向前向上,并向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正是为了这个庄严的目的,他充分发挥了文艺作为手段或武器的性能;先生从来不为艺术而艺术,但也从来不为某一主题思想而牺牲艺术,他的思想和艺术永远融为一体,他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他全部的最高的艺术才能。伟大的志向,宽广的胸怀和高超的艺术才能的统一,7应当是他对后辈最基本的诗教吧” 。 “向黑暗势力作斗争” 、 “思想与艺术永远融为一体” ,这可以说是鲁迅对于绿原一生最重要的诗教了。 绿原在抗战时期开始诗歌创作,第一部诗集童话 “试图用朦胧的语言来表达当时同我一样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们的苦闷和追求” 。诗中有很多美丽幻想,也不乏对于现实的冷静体察,很多诗篇表现出了幻
15、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立并存的反差现象。如小时候 , “做一个流浪的少年,/带着一只镶金的苹果,/一只银发的蜡烛/和一只从埃及国飞来的红鹤,/旅行童话王国,/去向糖果城的公主求婚但是,妈妈说:/现在你必须工作 ”。诗里面满是奇思妙想,俨然一个童话王国,然而,生活的真实使诗人无法真正流连于童话王国,结尾一声断喝,把梦幻击成了碎片。这与作者的童年经历是紧密相连的,绿原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父亲在他三岁时便离开了人世。母亲和四个姐姐依靠比他年长十九岁的当教职员的哥哥过活。他们住简陋的木楼, “绿原的家里,充满了灰尘、煤屑和动荡不安的气氛。火车日夜隆隆地带着一阵阵的旋风,从他家的屋顶上急驰而过,他时刻
16、觉得有被冲倒碾压的危险。他的床铺和书桌不停地抖动,小学课本上布满了抹不尽的灰尘。深夜,他常常被凄厉的汽笛晾醒,久久睡不着他就在这种时刻有被冲倒和碾压的危险的震荡空气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艰苦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他敏感自尊的气质,和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同时也让他对于现实有着更为具体的认识,可以说,作者的创作一开始就是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相联的。 “杀死那些专门虐待着青色谷粒的蝗虫吧,/没有晚祷!/愈不流泪的,/愈不需要十字架;/血流得愈多,/颜色愈是深沉的。/不是要写诗,/是要写一部革8命史呵” (憎恨 ) ,诗作已流露出对于现实的愤怒与反抗。 随后作者被裹挟到了时代的洪流之中, 集合与又是一个起点
17、,充满时代的狂躁气息,诗人善用紧锣密鼓般的节奏带着满溢的激情,使一首首诗如同一枚枚炸弹在空中爆裂,有着很强的冲击力,是最能体现出“七月派”诗风的作品。正如唐浞所言:“他们赤裸裸地从人生的战场上奔跑了来,带着一些可爱的新鲜气息与可惊的原始的生命力,掷出一片燃烧着青春的呼喊与崭新的生活感受。 ”其诗作一直有股原始的力在冲撞, “一排钉靴/踏过去!/要这条穿兽皮、插羽毛的街秩序大乱/而且,/破坏!/对他们已经决裂了/谁再侍奉/那些被滋养品和食欲所毒伤的上流社会?” (破坏 )诗里充满破坏一切的力,召唤人们起来破坏那个丑恶的不平世界。 “中国,你不知道吗/你的城市像果实一样,现在腐烂了/你看,将你从血
18、污里救出来/戒绝你底鸦片瘾,医治你底牙痛,然后扶你站起来的是/那些孤哀地活在你底乳房外边的/最渺小而又最勇敢的/众大的人民” (集合 )呼唤“受难的人民集合起来” ,将灾难深重的祖国拯救出来,有什么比这更能喊出当时人们的心声呢?“所有的/战斗的新妇们!/起来,为了,自由与饥饿/对你们的管理者罢工吧!”(复仇的哲学 )悲愤、反抗是这些诗作的主要基调。也因此,有一些战斗诗篇缺乏锤炼,流于激情呐喊。 诗人执著于现实、执著于诗,是与对真理的追求紧紧连在一起的。绿原写道:“人必须用诗寻找理性的光/人必须用诗通过丑恶的桥梁/人必须用诗开拓生活的荒野/人必须用诗战胜人类的虎狼/人必须同诗一路勇往直前/即使中
19、途不断受伤。 ”在诗人眼中,真理就是至上的标准, “在真理面前,/伽利略是人的标准” 。9因此,诗人要为真理而斗争, “斗争养育着生命:/胜利一定与我们同在!/站在断头台前/我们微笑,/我们不祈祷!” (信仰 )这种不屈的抗争精神正是基于真理之上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才使作者在狱中写出了又一名哥伦布 ,在干校期间写出了重读(圣经) 与信仰那样充满独立精神的诗篇,表现出知识分子的个性坚守。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和绿原同时期下放到向阳湖“五七”干校的“七月派”诗人牛汉、曾卓等,他们的诗歌创作同样保持了独特的个性,在同时期的干校诗歌创作中卓尔不群,而且此时期的创作水平都超越了前期创作,成就了诗人
20、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半棵树 、 华南虎等作品比前期创作更加深刻,艺术水平更高,牛汉自认为他这时期的诗歌是“迄今的作品中仍然是属于最好的” 。牛汉曾谈到, 半棵树是在向阳湖时受到冯雪峰形象的激发而写成的, “我在水泵房前看见冯雪峰,悲苦、坚韧、正直,活像被劈了一半的半棵树。1972 年我的短诗半棵树就是写当时的感觉” 。那“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树叶”的形象,给人强烈的冲击。雷劈去了一半的树,在荒凉的山丘上,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在坚守,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这既是给苦难中的冯雪峰画的一幅肖像,也是作者的一幅自画像,诗中透出的那份顽强与执著,那份永不低头的顽强精
21、神,使“诗歌的生命意识尤为突出” 。半棵树的形象成了永不凋谢的常青树,永远地挺立在了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曾卓悬崖边的树中的树的形象,就是受难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被“奇异的风”吹落在悬崖边上,稍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粉身碎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要么自甘沉沦深渊,要么抗争,那10“振翅高飞”的形象正是无声的抗争,是作者内心意志力的表现, “寂寞地站在那里,孤独而又倔强” ,正是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对他们人生际遇的生动诠释。 “悬崖” 、 “鹰” 、 “树”的意象同时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颇有意味:“悬崖”含险峻之意,指一种人生处境;“鹰”有翱翔与搏击之意,指向自由渴望;“树”有挺立、生命之意,代表一种
22、生命姿态,这些一同构成了当时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隐喻,成为那个灾难时代留给历史与后人的杰作。几位“七月派”诗人的创作,标示着干校文学的丰富与深刻的一面。 绿原等“七月派”诗人在此特殊时期的创作表现出的鲜明个性,诗中那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那种受难者的形象,诗中的现代意识等,呈现出迥异于同时代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原因何在?首先,一个个性倔强的优秀知识分子是富有坚守精神的,至少他不会随波逐流。 “七月派”诗人大多深受鲁迅的影响,有一些还是鲁迅研究者。他们身上都有鲁迅的战斗精神、不妥协精神。其次,当时下放“五七”干校的知识分子有几类。有的是元重大过错但需要下去锻炼的一般干部;有的是“反革命分子”如冯雪峰等需要“改造”者。 “七月派”诗人皆因胡风事件被列入“反革命集团” ,因此去“五七”干校则有在人民的监督下“改过自新”的惩罚性质,他们不可能有热情跟在别人后面唱赞歌。最后,当时下放到“五七”干校的知识分子,除了马列主义著作之外,其它的书都不准看,白天干各种农活,晚上学习批判。那没有希望、没有自由的荒谬日子,促使他们对于现实作出思考。经过长期的磨练,前期热情的呐喊与战斗的直白已沉淀为含蓄的表露与理性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