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57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摘要 在中国的抗战时期,一大批极具流动性的美国人,在“美国世纪”思想大潮的席卷下,怀揣着对“大路”的渴望,热情洋溢地来到中国这个新的“西部”寻找开疆拓土的梦想,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个性也千差万别,却共同经历并见证中国抗战的伟大时刻,他们在记录一个时代风云的同时,也从另一文化“他者”的角度书写出了“田园中国” 、 “红色中国”以及“蒙昧中国”的形象。 关键词 美国作家;流动性;他者;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 I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201-05 20 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强国

2、,成长起来的美国不愿意再继续过去作为英国小跟班的老角色,试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领导人及美国人民中的许多人都希望看到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来行动。 ”他们认为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和最有生命力的国家 ,美国有义务与所有人共享权利法案 、 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我们丰富的工业产品,和我们的技术。 ”美国就像是“圣经中善良的撒马利亚人 (good Samaritan) ,有责任向受暴政、邪恶侵凌的世界输出粮食、技术、 自由 、 正义和现代文明。 ”这一观念就是在 20 世纪初风靡一时的“美2国世纪” , “美国世纪”认为“美国成功的经验值得世界上其他国家效仿,这导致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恩

3、抚主义 ,即美国应像慈父那样帮助、指导其他孩子般未成熟的国家,使它们成为像美国一样具有基督道德、政治民主、工业现代化的国家。20 世纪初的中国正是一个理想的孩子:它有亿万不信基督教的人民等待救赎:它正处在一场文化变革之中,给美国人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因此,从 20 世纪一开始,美国人就把中国作为实现自己民族抱负的试验场” 在“美国世纪”的影响下。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对中国的远距离幻想,他们更渴望能够亲自踏上到那片遥远、古老、神秘、富庶的东方国度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时间,美国军人、商人、政客、传教士、探险者、旅行者、观察员、新闻记者蜂拥而至。他们带着曾经西部淘金似的热

4、情,怀抱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这块新的海外殖民地开始了探索之旅。仅就 1931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华的美国人数就高达7000 人之众,而在 30 年代最高峰年份中,这个数字则达到了 1.3 万。而这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将他们的这段来华经历付诸笔端并公开发行,中国题材的采用使他们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并一跃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如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以西行漫记震惊世界的埃德加斯诺,以激进著称的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还有纽约客的资深作家项美丽。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领域,更没有人从美国作家群的角度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做整体上的研究。因此,笔者特选取这一课题并从来华的美国作家群、来华的原因

5、以及他们的中国书写三方面做整体上的勾勒,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的作用。 3一、来华的美国作家们 香港作家王璞曾说过,世界上的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如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样的魔术师, “他人甚至他们自己的故事,都是那根魔术师的小棍,不必多加注意。一种作家是项美丽这样的作家写作是他们生活的体现” 。而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作家正是属于后面这一类。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生活是糅合在一起的。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将来华的美国作家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新闻作家、自由撰稿人和政府工作者。 在抗战期间来华居处的美国作家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也最为耀眼的一个群体就是新闻作家。之所以称他们为新闻作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新闻记者兼作家

6、,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新闻报道均采取了一种类似于作家“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他们依据自己的价值目标和情感立场将客观的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剪切、重组甚至再创造,营造出一种文史杂糅、虚实共生的叙事效果。著名记者白修德在回忆当时的新闻报道时谈到,不管是中国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报道都极富文学的想象功能和修辞色彩,例如中国报纸上报道前线的一个小胜利。就喜欢用缴获敌人“武器无数”来说明,而军队的退却就被描绘为“该军正在进行重大的侧翼包围行动” ,当看到“我方已胜利地将敌人诱入陷阱”则表明该城已沦入日军之手。这种“编故事”的才能也体现在每一个来华记者的身上,由于国民政府严格的新闻管制,记者们一般都不允许进行实地采访,

7、于是记者们只得每天都编造故事来保住他们的饭碗,正如乔伊斯霍夫曼所评价的:“他们(新闻记者)笔下的世界并不是原本的样子,而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 ”因此,彼得兰德认为“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所4谓记者。他们是个人主义者和作家” 。抗战期间活跃在中国抗战第一线的美国新闻作家主要有埃德加斯诺、自修德、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伊罗生、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哈雷特阿班等。 自由撰稿人与新闻作家不同,他们不会被迫编造故事,他们都主动编写故事。抗战期间来华的自由撰稿人不多,因为战时中国并不是一个寻找文学创作灵感的好地方,他们都是在偶然间来到中国的。作为自由撰稿人他们写作受到的约束较少,不会受到政府的严格检查,可以尽情地发

8、挥想象与创作的才能,而不必在那儿假装真实。他们创作的自由度也比较大,就他们的作品来看,写作更多的只是他们记录自己某种生活的方式,当然写作也让他们名利双收。这一时期的自由撰稿人有赛珍珠、项美丽和海伦福斯特。 如彼得兰德所认为的大部分来华的美国人都是一群世人眼中“古怪”的人,他们聪明、孤独、充满梦想,同时又多才多艺。如格兰姆贝克他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作家,同时他的作品还充满了哲学意味。如埃文斯卡尔逊在信仰上他是一位有着严格的苏格兰传统的清教徒,在职业上他是一位恪尽职责的美国海军军事观察员,而他的作品则充满了乌托邦似的虚构色彩和宗教热情。最为传奇的是要数赫伯特奥斯本亚德利。他不仅是一位声名显赫的谍

9、战作家,他还作为美国密码之父,开创了美国的情报密码事业。尽管他们身份不同,职业各异,但是他们或多或少都曾受雇于某个政府机构,例如格兰姆曾在设置在中国的美国新闻处工作,卡尔逊一直是作为美国海军的一位军官,而亚德里先是受雇于美国政府,随后又高薪被国民政府聘请来到中国工作,5因此,笔者在这里用“政府工作人员”来统称他们。 二、在路上美国作家来华原因探析 仔细考察一下抗战时期美国来华作家的生平传记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共通点,那就是他们来华的初衷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都渴望逃离旧的世界去新的未知世界冒险,而在冒险的途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邂逅了中国,并最终长时间地留在了中国。哈雷特阿班来到中国时已年逾不

10、惑,这个在美国报界已经足足浸淫了 21 年、早已功成名就的中年人,因为“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日子” ,便突发奇想,要到远东一闯天下。但是让阿班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在中国这块陌生的土地上他一待就是 15年。 “20 岁刚出头的斯诺,渴望探险,渴望到世界上更遥远而渺无人迹的地方去寻求新奇和刺激。 ”抱着环游世界的梦想,斯诺来到中国,按照原定计划,他在上海居住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几个星期,然后继续搭船去印度和菲律宾完成他“看世界”的梦想。然而上海这座金碧辉煌的国际性大都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了斯诺,一停留就是 13 年。同样抱着环游世界的梦想路过中国,却最终留在中国的美国作家还有白修德、格兰姆贝克、以及杰

11、克贝尔登。这一时期的美国人似乎总不能遏制想“看世界”的冲动,纷纷跳上了开往国外的轮船。当然也有些人是带着崇高的拯救使命出发却偶然来到中国的。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一个朝圣者,出于对“亚洲受压迫者”的关心,她首先去了印度,但却发现那里并不需要她的热情,随后她便来到中国碰运气,最终她在中国找到了她终生奋斗的革命目标。同样,伊罗生也在他无意间的中国漂泊中找到他的目标:“从此之后,我的行动将贡献给一项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的共6产主义事业” 。在美国作家中比较特别的是艾米丽哈恩,她是为了摆脱感情的困扰才来到中国的,在哈恩的早期计划中,中国之行“完全是一次旅行开始的计划是度一次为期两周的长假,这是个延长的周末。

12、”然而正如许多其他美国作家一样,短暂的旅行最后都演变成了长时间的居住。艾米丽哈恩也变成了邵洵美的美国情人项美丽,直到 1943年这个不想回家的女孩才被遣送回美国。 项美丽在时与地中曾这样描述自己出走的欲望, “我想我也曾是个漂游者,或者我想成为那样的人。大卫科波菲尔离家出走了。狄更斯笔下的许多孩子都有漂泊的本能我能感到一种潜在的热望,对于大路的热望。当然我的出走,也不只是受到狄更斯的人物影响,我也跟着哈克贝利芬在密西西比河下游漂流,也跟着汤姆莎耶一道迷路,四处航行,走遍全世界,结识各种人物,好逃离沉闷的家。 ”项美丽的这一内心独白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大多数来华美国作家的真实想法, “在路上” 、

13、“去流浪”成为这些作家们心灵最深处的呼唤。彼得兰德在研究当时来华的美国作家时谈到。这些作家即使不是原来世界的格格不入者,也是一些孤独者和梦想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摆脱掉旧的秩序和旧的生活,急切地要离开美国,对外面未知的大世界充满了好奇,随时随地都准备着去漂泊去冒险。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来华的美国作家,整个美国民族都充满着对大路的热爱。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大路之歌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写照。它开创了美国“在路上”文学的传统。他在诗篇的开头如此写道:我轻松愉快地走上大路,我健康,我自由,整个世界展开在我面前,漫长的黄土路可引我到我想去的地方。 7另外,就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 “在路上”可以说是对这个

14、移民民族历史最简要而直接的概括。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不断向外扩张,向外流动的开拓史或漂泊史。 “美国人总在旅途中,事实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民族,对轮上的移动之家表现过如此巨大的兴趣” 。著名的美国史学家弗莱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曾在他的边疆假设一书中点明了美国的特性,他指出美国的特性就是“由横越大陆向西开发的经验形成的。乔治皮尔森教授将特纳的说法纳入自己的理论,进一步说明美国人随时准备动身,不仅向西部,也向每一个方向。 ”尤其是在1893 年美国的疆域停止拓展以后,美国人为了摆脱民族主义的感伤情绪,纷纷将他们的目光投放到大洋彼岸的中国,他们激动人心地发现中国就是他们曾经的西部,一个新的边

15、疆。于是 20 世纪的美国人如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一样,毫不犹豫地抛弃掉原本舒适、平静的生活,因为那样的生活只让他们感到单调、乏味,纷纷踏上中国那条东方的大路。只因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随时涌动的是对大路的渴望,他们渴望穿越山山水水,渴望遇到新奇的人物,渴望一次新的发现之旅,在那未知的地域有着开拓的使命,那不可预测的危险更让他们心潮澎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美国民族的开拓传统,他们与生俱来的流动性,以及随时随地对大路的渴望才是促使美国作家来华的最内在冲动。 三、美国作家的中国书写 尽管美国作家们都通过同一个文化之窗观望世界,他们有着相同的国籍,相似的面孔,并分享同一种文化,但是作家毕竟是

16、有着自己独特需求和自我情感表达的个体,而这些内在的需求往往是决定他们印象形8成和情感倾向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即使面对同一个中国,他们的中国书写也是极不一样的,最常见的是关于“田园中国” 、 “红色中国”以及“蒙昧中国”的书写。 对田园中国书写贡献最大的美国作家首推赛珍珠,赛珍珠通过她的一系列中国题材作品塑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田园牧歌般的中国形象。在大地中王龙和她的妻子对大地有着最深沉的热爱,他们总是夫唱妇随,辛勤愉快地劳作在田间地头里。在龙子中,在日本人还没入侵之前,林郯一家人生活得平静祥和,大儿子在肥沃的田地里插秧收粮、种菜种果,小儿子在水草茂盛的地方放牛,妻子媳妇女儿在家操持家务,儿孙绕膝,

17、其乐融融。在母亲里,赛珍珠用满带感情的笔触去刻画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耕种田地,采收水果,照顾牲畜,井边汲水,山上砍柴都充满了平淡的乐趣。尽管之后的美国作家在田园中国书写的成就上无人能出赛珍珠左右,但是他们仍在烟烧火燎的战时中国瞥见了田园中国的影子。白修德在他的自传探索历史中这样写到,在这里“花卉似乎是不分季节常年盛开的。洁白的水仙花在仲冬出现;李花点缀着山头” ,对此,卡尔-克劳也有相同的看法,在他的洋鬼子在开满鲜花的王国一书中,中国也是一个花香四溢的国度。埃文斯卡尔逊则是在与红军战士的一次急行军中见到了如水墨画一般的中国图景。首先发现红色中国的是埃德加斯诺,这个来自堪萨斯城的年轻记者在 19

18、36 年穿过国民党密集的封锁线进入陕北苏区,这是一个比西藏还要还要难以进入的地方。随后他在那本著名西行漫记一书中详细描绘了那个红色中国的存在:那是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希望的地方。9那里“没有抽鸦片、卖淫,贪污腐化,溺婴或虐待儿童,也没有失业者和乞丐甚至看不到紧张的战场。到处是自由和谐,平等民主,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生活。 ”斯诺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也让他的同行们艳羡不已,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陕北苏区,并带回了关于红色中国的可喜报道。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海伦-福斯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以及白修德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到“红色中国”进行过实地考察的观察家和记者们都众口一词地称赞那片代

19、表着中国未来希望的土地,对那些充满魅力的领导人表示敬佩,对生活在那里和战斗在那里的人们充满喜爱。美国历史学家肯尼思休梅克曾这样总结到“有关中国共产主义的西方文献在腔调和内容上均极其相似,以至于根据这些文献研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时,可不必过于介意它们的年代顺序和期间发生的变化。 ” 蒙昧苦难的中国形象在许多美国作家笔下都曾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即使是非常热爱中国的史沫特莱也不例外,在中国的战歌中她详细记录了第一脚踏上中国土地时的感受,那是一个如中世纪一样的地方,“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和以最原始形式进行的适者生存的世界。”在斯诺和白修德的作品中,不管是沙刺子饿殍遍地的人间惨剧还是河南大饥荒人吃人的惊悚,都

20、让西方读者强烈地感觉到一个蒙昧苦难中国的存在。赛珍珠的小说也曾书写过那个蒙昧的中国,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男人迷恋的是极其不人道的“三寸金莲” ,而抽大烟更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存在。项美丽在大烟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她在中国染毒、戒毒的经过。在中国情人的诱导下,她染上吸食鸦片的恶性,但最终她凭着顽10强的意志戒掉了毒瘾,而她的中国情人却因意志疲弱只能继续在鸦片的烟雾中醉生梦死。 那么“田园中国” 、 “红色中国” 、 “蒙昧中国”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中国?或者都是,如同盲人摸象一样,作家们确实摸到了中国这头大象,只是有人只摸到了脚,有些人只摸到了腿,有些人摸到了鼻子。或者都不是,如诗人艾略特所说:中国是一面

21、镜子,你只能看到镜中的自己,永远看不到镜子的另一面中国。周宁教授在龙的幻象中指出“在西方,中国的历史远没有有关中国的虚构更重要。 ”中国历史最大的功用就是作为上演西方人自己的故事的舞台和幕布,中国也只是西方人表达不同文化需求的场域。 四、结语 卡尔马克思在谈到东方时曾指出:“他们无法表达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且不论处在东方的中国是否可以完整地表达自身,但是了解“他者”表述自己的方式也不是一件无所裨益的事情。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美国作家作品的角度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抗战,了解中国被“表述”的方式,会使人有一种跳出庐山的豁然之感,从而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爱德华W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谈到,西方需要东方来确定自己的优越感和价值感,同样的东方也需要西方,因为“他者”的审视往往有助于主体的自我建构。一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警示的:“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 责任编辑:舒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