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偏离与创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87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偏离与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偏离与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偏离与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偏离与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偏离与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偏离与创新摘要:作为 20 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之一,威廉燕卜荪深受其导师艾阿瑞恰慈的影响。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全盘继承到逐渐偏离再到独立创新的过程。正是在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与不断偏离中,燕卜荪逐渐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诗学理论。燕卜荪文学批评思想中的“含混”概念就是他逐渐走出瑞恰慈的诗学思想语境,实现理论创新的显证。 关键词:瑞恰慈;燕卜荪;文本细读;“含混”理论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5-0095-05 作为 20 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2、,威廉燕卜荪从其求学到专攻文学批评一直深受其剑桥大学时代的导师艾阿瑞恰慈的影响。1930 年,年仅 24 岁的燕卜荪发表了其首部文学批评著作含混七型 。正是在这部著作中,燕卜荪开创了一种能够揭示文学文本丰富内涵的文学批评方法。在瑞恰慈看来,从没有哪种批评像含混七型这样“有过如此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并且“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基于此。该书一直被文学批评界视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其实,燕卜荪并非横空出世的天才,其诗学思想的形成与瑞恰慈密不可分。燕卜荪于 1928 年在剑桥大学由数学专业转入文学专业学习后就师从瑞恰慈,同年开始着手写作含混七型 。而当时,瑞恰慈所著的美学基础2(1922) 、 意义

3、的意义 (1923) 、 文学批评原理 (1924)和科学与诗 (1926)等一系列学术专著已经奠定其在文学研究和语义研究领域的前沿位置。尤其是瑞恰慈率先致力于“用某种更精确的”批评取代当时仍盛行着的“随意的、含糊的赞扬式批评” ,以及将“心理学应用到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去”的努力,对燕卜荪早期诗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但燕卜荪并不只是“述而不作”的追随者,其批评生涯恰恰是在对瑞恰慈的不断质疑中度过的。燕卜荪在其著作复杂词的结构的献词中写道:“献给艾阿瑞恰慈,他是此书中所有思想之源,甚至细微的想法都是通过与他的分歧获得。 ”来自学生燕卜荪的质疑,也引起导师瑞恰慈的高度重视,他在 1930 年

4、以后的许多论著中,回应了燕卜荪已发表的和未公开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出了调整。而燕卜荪正是经历了与其导师诗学思想的继承、不断偏离、再到创新的几个阶段,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跻身为 20 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耙梳燕卜荪与瑞恰慈之间的学术渊源和分歧,无疑有益于对燕卜荪诗学思想的准确把握。 一 燕卜荪早在剑桥大学莫德琳学院攻读数学专业之时,就已读过瑞恰慈意义的意义 、 文学批评原理 、 科学与诗等著作。而且,从本科阶段到含混七型的正式发表,燕卜荪似乎都是瑞恰慈诗学思想的忠实拥护者。 1926 年 6 月,燕卜荪在格兰塔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赫伯特里德的美学理论“大体上”是“

5、真实的和有价值的” ,但这一点却是“瑞恰3慈先生已经阐明过了的观点” 。燕卜荪这里所提及的正是瑞恰慈著名的“价值理论” 。瑞恰慈的“价值理论”在其文学批评原理中有专门论述。该理论一直围绕着“借助协调的系统组织达到最高限度的满足这一努力”而展开。这里所谓的“系统组织”指的是“冲动的系统组织” 。瑞恰慈一直视正面的“冲动”为“欲念” ,也就是说,只有满足欲念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要过上惬意的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满足,而将压抑和牺牲减低到最小限度。在瑞恰慈看来,这种生活就是“诗的经验” ,并只有在“诗的经验”中才能获得。诗歌自然就成为“重新组织我们的一种方式” 。如此一来

6、,诗歌必能促生一种“最好的生活” ,也就是“可能形成的个性的生活” 。总而言之,诗歌本身的美所可能催生出的精神和谐,或者善,突显出其为现代社会所肩负起的宗教作用。 早在 1922 年与奥格登、伍德合著的美学基础中,瑞恰慈就采用“综感”这一心理学术语来指代产生美的均衡状态。在他看来,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采用一种协调形式。才可能在完全避免受挫的前提下,确保每个冲动都能自由发挥作用,并能在“任何这种形式的平衡中” , “体验到美,即使是瞬间的” 。瑞恰慈认定,只有这种综合的、动态的均衡原则才能调动我们所有的才能。没有其他的经验能使人们意识到所处环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瑞恰慈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了自己的

7、价值理论。他将艺术作品看成是一个由冲动组成的系统组织,各种对立性冲动的平衡依靠想象力来实现,并且艺术的价值在于对冲动的满足。瑞恰慈的这一理论自提出之4时就受到诸多批评家的质疑。譬如约翰李约瑟就指出瑞恰慈将价值理论应用到诗歌上的缺陷:当瑞恰慈描述他的一般价值理论时,他说的是“欲念的满足” ,但当他将这应用到诗歌时就不是“满足” ,而是像“平衡” 、 “调合” 、 “调节” 、 “解决”等词。在李约瑟看来, “冲动”之所以对瑞恰慈而言是一个有用的术语,原因在于这个概念的所指能够从刺激滑向反应,需要时再返回来;但这会将瑞恰慈带入无法忍受的麻烦中,即随着其对诗歌语言复杂性认识的深入。他必须依据思想创造

8、性的描述而不是刺激一反应的描述来重新论述复杂性的一般理论。瑞恰慈的传记作家罗素对此也存有异议。在他看来,作为瑞恰慈的一个常用术语。 “冲动”可指事情的整个范围或许多独立事件中的任何一个,甚至是许多其他要素,如感觉、形象、情感、参照等在脑海中穿过的片段。由此,罗素认为,瑞恰慈系统中的冲动影响力似乎是“从原始感觉到文明自身背后的驱动力” ,而这就如同“费力地尝试将宇宙万物塞入一个小球中去”一样不可信。 事实上,瑞恰慈认为文学批评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瑞恰慈习惯性地将心理学术语用于文学分析,而这些术语的双重用途使其在心灵和诗歌中摇摆。可以说,瑞恰慈构建科学化文学批评的努力,最终把文学价值简单地归结为

9、心理的冲动。尽管如此,作为学生的燕卜荪还是对瑞恰慈的这一探索给予高度认同,甚至认为瑞恰慈创造了一种“可行的审美价值理论” 。 二 尽管燕卜荪在学生时代就接受了瑞恰慈的审美价值理论,但他对瑞恰慈将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引入文学批评的做法是心存疑虑的。1933 年5燕卜荪开始对瑞恰慈的理论产生质疑:“我不明白冲动是否为生理学上的定义。如果是,我就不懂它满足的是什么。 ”燕卜荪在 1950 年写的语词分析中质疑更加明晰化。在燕卜荪看来,即使承认将人类经验的宏大综合应用到所有艺术作品和人类处境的单一连贯的价值理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但是在当今的形势下,似乎没有理由抱怨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理论,如果这个

10、确实存在的话,就“明显是哲学的而不是文学的” 。 自 1925 年开始,瑞恰慈开设了一门名为“实用批评”的课程。在课上,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即将若干首隐去作者姓名的诗歌发给 120名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研读,并让他们作出评价。结果非常出乎意料,学生们对有些著名诗人的作品评价很低,反而对另一些不知名诗人的作品评价很高。瑞恰慈收集了 1000 份这样的案稿,并将其中的 387 份收录于 1929 年出版的实用批评一书中。瑞恰慈分析了评论者产生误读的原因,如先存反应、滥用感情和教义附着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文学文本分析法,即细读法。 燕卜荪只听了瑞恰慈在 1928 年开设的一至两次讲座。并且认为

11、这些试验中所采用的诗歌作品原稿是“不好的” ,并解释说,他明白这些作品原稿“并不能给鉴赏型批评家带来快乐,他们需要保护私人的敏感性。原稿是乏味的,有时是滑稽的;它们展示到最后的结果是会被更宽容地藏起来” 。燕卜荪坦承自己没能参加所有讲座主要是因为其发现整个主题是“令人尴尬的” 。之所以有此感觉,是因为在燕卜荪看来,文学批评分为两种,一种是鉴赏型的批评,即以更易理解的形式再现效果的批评;6另一种是分析型的批评,即假设效果已产生并着手解释如何完成的批评。而所有的批评家都必须具备鉴赏和分析这两种能力,因为文学批评是“这两类批评交替,或相互对决的”过程。燕卜荪认为, “只要一个批评家使自己对诗毫不动情

12、,只要他压抑情感共鸣而保留好奇心,他就使自己失去了研究诗歌的能力” 。正如同自己所界定的,燕卜荪也是一位欣赏型和分析型兼备的批评家。大卫福勒甚至认为,燕卜荪的特点就是“将合理的清晰与他正在分析的诗歌所激起的感情一致的联想结合在一起” 。 瑞恰慈是非常关注诗歌批评的方式的,他在实用批评的前言中曾提及, “讨论诗,并且处理、鉴赏、评价诗的方式,当然是首要目的” 。但瑞恰慈只在该书中提出了理论,并没有用实际的例子来加以论证。针对实用批评一书,约翰-李约瑟曾不无遗憾地说:“均衡原则阻止了瑞恰慈作品中诗歌语言问题的丰富发展。 ”而这留给燕卜荪极大的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并促其用对诗歌的细致实用批评即语词分析

13、来弥补。他甚至提出,自己对诗歌的“深度分析”实践“或许是走出受局限的批评困境最好的出路” 。 三 瑞恰慈将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诗歌为代表的情感语言,另一种是以科学为代表的符号语言。随后,他又把符号语言明确称作科学语言,并与诗歌语言相区别。在他看来,诗歌语言完全是由“伪陈述”所构成的,与科学语言的指称“陈述”相对应。关于“上帝、宇宙、人性,心灵与心灵的关系,灵魂及它的等级与命运”等等的“伪陈述”是“心灵7组织之关键点” ,并对“心灵之安乐”极其重要。这样,诗歌就被赋予了心灵救赎的功能。只有“将伪陈述与信仰截然分开”才能发挥诗歌抚慰心灵的作用。瑞恰慈还有意识地降低诗歌中意义的可变因素,并强调情感

14、语言优于科学语言。他在科学与诗一书中提及,对于诗歌而言,“思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误解诗歌与低估诗歌,主要是由于把诗中的思想看得太重” ,也就是说,在瑞恰慈看来,决不是诗歌所说的一切都重要,而仅是“诗歌本身重要” 。 燕卜荪认为瑞恰慈的这种理解是违背常理的,故而加以反对。在燕卜荪看来,文学中的“手段”接近“推理论证” 。并且“将其分开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随后,他在复杂词的结构一书中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瑞恰慈“将给定用法的词义设想为某种单一的意义” ,虽然是“精巧的” ,并且因此认为任何除此之外的意义都必须根据感觉来解释。但在燕卜荪的理解中, “作为感觉 ,实际上完全会是相关意义的一个

15、精巧结构。事实仅是我们能直接交谈并且遵循语法,我们一定做关于交谈过程的更多理性的计划而不是必须注意到细节” 。其实。燕卜荪这种理解在此之前就已露端倪。早在 1930 年 5 月针对约翰斯帕洛对瑞恰慈的攻击而为之辩护的文章中,燕卜荪就已经含蓄地表明,其寻求的是“有机的一致” 。也就是说,就内心而言,燕卜荪早就感觉到。意义和感觉是不可分的。用他自己的表述,即“感觉和思想不是独立的客体;在它们众多的意义中它们更像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 瑞恰慈的理解明显异于燕卜荪。他在实用批评中早已对诗歌语言给予界定。在瑞恰慈看来,诗歌语言“有不止一个而是许多任务去同8时完成” ,至少同时起着四重作用,即意义、感觉、

16、语调和意图。而读者要理解作品的意义,必须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具体采取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展示诗的含义”和“描述其感觉” 。但具体到这个所谓的“感觉” ,瑞恰慈却又认为“仍不知道如何分析” ,因为语言自身是感觉的“仓库、记录” ,并且“阐释包含在词语中的心理记录的能力在增强”,因此,最终瑞恰慈得出结论,要达到分析的目的,唯有“将心理学与文学分析,或文学批评联合或协作似乎是最有希望的” 。由此可见,瑞恰慈将无法解释的部分归为不能解答的神秘,并寄希望于未来心理学知识的高度发展。 与瑞恰慈的界定相区别,燕卜荪在含混七型的第八章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试图分开意义、感觉、语调和意图的努力是徒劳的,

17、这样的划分只会破坏整体性,会曲解其意。在燕卜荪看来,诗歌的分析理解过程根本不是像阅读一张名单,他解释说:“人们将一个复杂的概念作为包含事实和判断的一种感觉记住但作为两个不同却又紧密相关的事实和判断(思想和感觉) ,分开陈述并不是一个解释它们如何结合的好办法。 ”事实上,瑞恰慈的做法恰恰使得读者将本来作为一件来理解的事物当作两件来理解了。为反驳瑞恰慈的观点,燕卜荪进一步说:“这种细致的分析作为心理学来说是极好的,但不可能是文学批评。 ”他强调的是同时性而非分裂性,即“把一个事物分成两个部分来陈述完全不同于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陈述” 。 四 作为瑞恰慈的高徒。燕卜荪曾得到过导师的高度赞扬。但在语义拓

18、荒者的文章中,瑞恰慈对燕卜荪的赞扬开始变得闪烁其词。瑞恰慈9虽然承认燕卜荪的含混七型和复杂词的结构确实是为“文学的阐释评论” “提高了标准” 。但这样的赞扬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不是说人们一般在研读他的作品后在此方面会做得更好变得更加有胆量和有效。并且我不是说燕卜荪所有的阐释是在这个新的高度。我只是说他在最佳状态时能够指出、描述,使得某种范围内的意义之间产生明显的配合和相互的作用,并且具有在以前批评家们身上没有的精细与机敏。 ” 虽然燕卜荪作为一位批评家缺少约翰逊和柯勒律治那样的“重新组织和有巨大影响的力量” ,但也并非像瑞恰慈所声称的那样, 含混七型和复杂词的结构中的许多例子只是“释义的实验”

19、 。其实,对燕卜荪来说,他所做的远不仅仅是遵循瑞恰慈在实用批评中所给出的建议。对此,罗素曾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他在论述瑞恰慈对燕卜荪诗歌含混理论的影响时说:“含混七型包含了瑞恰慈对于其核心思想、结构、方法、术语和结论的影响。核心思想是将语境论与含混表明逻辑混乱逐次递增观念结合起来。这超越了瑞恰慈探索了十年的见解,还有瑞恰慈在实用批评中的简述:含混事实上是系统的瑞恰慈在定义情感 、 美和意义上所尝试的方法,燕卜荪用在定义含混上” , “在实用批评中提出的含混的每一方面在此后的数年中都得到了广泛的阐述。首先,寻找多重含义和它们系统的互相连接的含混成为细读和新批评的标志瑞恰慈将含混由次要的推进为主要的

20、文学手段成为批评中的一个历史时刻” 。 10然而,事实真的如同罗素所说的那样吗? 首先,瑞恰慈与燕卜荪在对含混的界定上不同。瑞恰慈在文学批评原理中称:“一首诗中的歧义” “可能是诗人的或读者的过错。 ”而燕卜荪在含混七型第二版的序言中对含混的定义是:“会给同一段语言造成不同反应的任何细微的语词差别。 ”燕卜荪列举了大量的英语诗歌经典之作,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他所关注的诗歌中的含混现象。在文学批评原理的附录托斯艾略特的诗歌中,瑞恰慈在谈及米德尔顿默里抱怨艾略特的荒原违反了优秀写作最基本的准则即“直接的效果应该毫不晦涩”时,他评论说:“事实是大量的优秀诗歌就其直接效果而言必然是晦涩的。即使细致入微、

21、反应敏锐的读者也要反复阅读而且用心钻研,然后全诗才在头脑里形神毕现,清清楚楚,毫不隐晦。 ”显然,瑞恰慈所强调的最终效果是“解决含混后的明晰” 。而燕卜荪不是期待含混的解决,他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展示含混的存在,并使用语词分析来展示含混的文学效果是如何产生的。燕卜荪所说的含混代表的是诗歌的难解性,目的是为了“展示诗歌语言的多义性” ,意义混合的复杂性。瑞恰慈所说的含混并不是燕卜荪所指的意思。 其次,瑞恰慈与燕卜荪对含混的应用范围也不同。瑞恰慈将含混应用到批评语言而不是应用到诗歌语言。在实用批评中提出“含混事实上是系统性的” 。读者要深挖出隐含着的不确定的意义。 “每个有意思的抽象词”是“必然含混的”:抽象的含混是“无处不在”的:许多包含着意识形态的立场的含混是“所有思想的枢纽” ,因此需要多重定义。瑞恰慈在实用批评中承认他没有找到一种完全弄清诗歌中含混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