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演进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及其价值取向摘 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革命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改革话语体系、发展话语体系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的价值取向分别是解放人民群众、改造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一步步真正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主体。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之归宿。把握这一价值取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并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后盾与智力支撑,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2、;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1.002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最早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话语权自此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话语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1。话语理论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之一,它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语2义政治学”2。任何一种理论的话语体系的形成,都以其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的确立为基础。3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
3、确立其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从而形成了自身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开创的,经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基础,在指导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逐步形成、确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它对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主导和引领作用,本质上属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范畴,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是其基本特征。 深入研究和科学考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探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历史演进的终极价值取向,有助于更
4、好地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妥、良性、长足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往往是以“二战”作为“当代”开始的标志。纵观“二战”结束到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演进历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依次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四个演进阶段。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穿插、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延到内涵、由单向度到多维度,逐步走向理性、人文、
5、3科学的变化过程。 1.革命话语体系 美籍德裔著名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曾说:“迄今为止,战争与革命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 ”4革命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 20 世纪世界各国的历史进程。20 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和基本特征。所以,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 ”5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20 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发生了两次影响深远的世界大战及两次意义重大的社会革命(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 。在中国,革命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
6、政治话语。那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也主要是围绕“革命”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主要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各种理论。 2.建设话语体系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确立无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体地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随着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进行政权建设,捍卫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巨大困难和严峻考验:一要保卫胜利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二要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三要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四要经受执政的考验
7、,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4的作风。建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至 1978 年几十年间党和政府的一个不变主题,其目的就是保卫政权、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历史时期的其他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承、发展和创新了列宁提出的“危机和战争引起革命”的发展思路,并且在进入 1970年代前提出了“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的著名论断,始终认为国际上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定会发生6;国内敌我矛盾依然存在,要对敌人不断进行斗争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不断努力进行政权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党的中心任务仍然没有脱离革命,主要是防范和应对新的
8、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通过国内的不断革命来巩固人民政权。在那个时代,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被看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在进行政权建设的基础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也同样主要是围绕“革命”这个核心概念展开。所以,那个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话语体系” ,主要是围绕继续革命的思想、大力进行国内政权建设、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种理论。 3.改革话语体系 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明确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对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民主集中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
9、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此我国各项事业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在那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对于中国而言,属于关键抉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不开放,5中国就没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使中国走出泥潭,改变当时党和国家所处的不利局面;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摆脱闭关自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迎接和参与科技革命第三次浪潮,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和合作,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对外交往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强大。邓小平认为改革具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7(P113,P142) ,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
10、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8。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改革话语体系”主要是围绕改革开放,特别是事关中国改革的各种理论、方针和政策。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 期 李小辉,等:论演进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及其价值取向 4.发展话语体系 1956 年党的八大对于如何以苏联为鉴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从 1957 年开始,由于 “左”倾错误的指导,轻视发展经济,强调和重视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此后多次遭受重大挫折。实行改革开放后,党对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看法有
11、了实质性的改变,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认为其他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项中心工作,不能偏离。发展问题是新时期中国最大的实际问题,发展问题妥善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1992 年 1 月,邓小平视察广东时,6首次明确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7(P377) ;紧接着,我们党又进一步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9,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0,进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引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我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系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话语体系”的确立
12、,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主要标志的,主要是指与发展相关的各种理论。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四个历史阶段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人的主观需求的满足,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益作用和积极意义以及主体对于客体的主观评价,它是表述人与外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个特定范畴。所以,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界事物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二是人对外界事物功效性的评价。价值观是人类对于事物的价值属性或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人类通过价值观来认识外在事物以及外在事物彼此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效用,进而掌握各种外在事物的价值属性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优化价值资源配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类的社
13、会实践活动达到最大的价值效应。而价值取向则是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和相互结合。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它影响、决定着主体对于事物价值的取舍和选择,制约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会对主体、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影响和制约着主体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属性,以及发展方向、趋势和成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每一个演进阶段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其发展的内涵和7外延也不相同。 1.“革命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解放人民群众 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进行的革命,特别是解放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援下,为推翻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人
14、民群众、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由于革命旨在解放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消灭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翻身,因此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革命话语体系正是牢牢把握住了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解放人民群众的宗旨,才使得我国的革命事业取得了胜利。 2.“建设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改造人民群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封建思想、帝国主义奴化思想毒害较深, “要为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不可避免的”11。
15、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旧时代过来的各个阶级阶层的人都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且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放在首位,这“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2。思想改造的目标在于改造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创造者,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有效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改造人民群众,也成为建设话语体系下的价值取向。 83.“改革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关注人民群众 新中国成立之初, “左”倾错误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片面宣传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忽视以致损害个人和局部利益,出现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的倾向, “大锅饭”
16、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也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依法保护个人利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更加安全的生活
17、环境。可见,改革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在于关注人民群众,关心和重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发展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发展人民群众 发展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在于发展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之上,关心和注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为人民群众能够自由发展自己、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以及自身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供宽松的人文环境和广阔的施展平台,最9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各种自由;另一方面,注重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大培育
18、力度,使人的良好素质自由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整体面貌和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并不断获得提高,最终达到和实现人能够各尽其能、各取所需,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条件自由发展,在发展中提升自我,在提升自我中获得发展,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取向的归宿 通过对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及其价值取向的探讨和解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经历了“解放人民群众改造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这样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演进中的价值取向主体,应该把依靠人作为
19、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自由发展人、发展自由的人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始终不渝地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实现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民群众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发展过程的始终,居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核心地位。纵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演进过程,与之相伴而生的价值取向由最初的解放人民群众演进到发展人民群众,这不但说明了党的认识水平、执政能力的不断进步,而且也说明了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它
20、充分彰显着党的10“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落实着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洋溢着党的“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演进的最新发展阶段是发展话语体系,它的价值取向是发展人民群众。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事业,以实现人的解放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大于其他一切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根基和源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属性和真正价值。因此,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取向的归宿。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取向的归宿,要求我们要始终如一地以维护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1、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反对其他任何形式的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行为。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指导地位不动摇,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进而赢得人心、凝聚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后盾和智力支撑,最终在这一伟大征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杂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6. 2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75. 3 陈锡喜.马克思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当代解读和启示C/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