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中国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学研究摘要:随着中国都市的出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都市文学。从西汉到明清、从 20 世纪初叶到新世纪,都市文学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晚清文学、通俗文学、上海文学、京味文学研究显示了都市文学研究的实绩。都市文学研究的视阈得到拓展、方法更加丰富、文学史意识更加鲜明,但也存在过度阐释、概念含混、重现代轻当代的现象。 关键词:都市;都市文学;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3-0011-06 都市,是人类文明集聚之地;都市文学,是反映都市人生活与心态的载体。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的不断增长、都市的不断
2、涌现,催生与促进了都市文学的发展。虽然与农村文学相比较,中国的都市文学仍然处于弱势,但是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文学也必将得到发展。 一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耕的国度。农耕养成了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以血缘伦理为本的儒家文化形成了中国农耕社会的处世准则。在中国古代社会不断发展中,城市也不断形成与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些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都市。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各国都筑城以卫民、筑城以兴国,出现了大梁、2临淄、洛阳、定陶等城市,这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秦统一后,都城咸阳得到了快速发展。西汉后,涌现了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都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中,都城成为核心
3、城市,隋唐的长安、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六朝古都南京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明清之际。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下,中国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北京、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达的城市。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的进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上海、天津、青岛、武汉、大连、广州、哈尔滨等港口城市日趋繁华,租界成为其中一些城市飞速发展的基础,传统的城市诸如北京、南京、济南、南通、无锡等也不断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些有工业基础的城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长春、抚顺、哈尔滨、沈阳、鞍山、洛阳、太原、武汉、兰州、重庆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却受到了
4、抑制。户口制度建立后。人口流动得到了控制,影响了城市移民的进入,一些城市的活力弱化了。改革开放以后,14 个沿海港口城市首先得到了发展,中国进入了飞速城市化的进程。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孕育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市民文学的诞生与发展改变了历来以乡村文学独吟为主体的状态。在市民文学的滥觞中,西汉扬雄的蜀都赋 ,东汉班固的两都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西晋左思的魏都赋 、 蜀都赋 、 吴都赋 ,都以赋体铺叙都城的景观,并常常将市井万象写入其中,展示了一幅幅都市生活全景图。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反映魏晋南北朝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3生活方式。成为志人小说的代表。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唐传奇大量记载
5、人间世态市井生活。北宋天禧三年,在建立户籍制度中将城市与乡村居民分开。标志着市民阶层的形成;文化娱乐场所瓦市的出现,成为市民文学兴起的标志, “宋朝的小说是市民文学,是在瓦市里讲唱的” 。北宋柳永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作,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却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元杂剧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对风尘女子生活的描写,呈现出繁华都市生活的场景。 金瓶梅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印刷手段的改进,明代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以阅读和出版为目的的“拟话本” , “三言二拍”成为明中叶市民文学繁荣的标志。“三言”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描
6、写对象, “二拍”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民族风格的形成。明清艳情小说的出现,呈现出对于男女私情的肆意描写,可看作市民社会对于儒家伦理灭人欲明天理的悖反。这是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晚清禁毁小说应和了市民的庸俗趣味,促进了通俗文学的社会化。晚清狎邪小说,以青楼生活为题材。大抵记叙“凡冶游子弟倾覆流离于狎邪者” ,呈现出都市社会的声色犬马
7、生活,充满着市民文学的商业性、消遣性。 4二 20 世纪初叶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造就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兴盛,在言情、侦探、社会等题材的叙写中,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的言情小说畅销市场。鸳鸯蝴蝶派小说“它写的是没落中仍有金粉气息并开始受到冲击的传统城市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大都会” , “它是真正现代第一期的都市文学” 。包天笑、秦瘦鸥、张恨水等的通俗小说表现都会生活和市民心态。 “五四”以后,创造社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的留学生文学作品,将异国他乡的市井生活写进作品中。茅盾的子夜 、巴金的家 、老舍的骆驼祥子成为描写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茅盾
8、以社会分析方法展现都市上海民族资本家的挣扎与沦落。巴金对于封建家庭以批判姿态描写年轻一辈的挣扎与反抗,老舍对于北平市民文化心理心态的深入描写。使都市文学有了文学经典。30 年代,以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为代表的作家群。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对乡土世界作具理想色彩的描摹,被称为“京派”小说,以身在都市回望乡土的姿态呈现出都市文学的另一种倾向。30 年代的上海,受到日本新感觉派和欧洲现代派影响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形成了具有现代派色彩的都市文学创作的流派,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成为该流派的主要作家,虽然施蛰存以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见长,但是他们在一起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期刊编辑却是事实。他们的创
9、作以具有通感色彩的主观感觉印象及其表达,以快速节奏、多变的手法,描写都市上海人们的生活与心理心态,展现出都市生活的繁华奢靡和病态堕落,成为首次集中将都市作为审美对象5的创作。曹禺的话剧以具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为题材,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展现出都市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夏衍的话剧以都市上海为背景,展现上海屋檐下市民生活的困境与磨难。40 年代,在战争背景下,张爱玲的创作以具有封建遗老色彩的家庭为背景,写出洋场社会的勾心斗角与倾轧纷争,呈现出都市人最为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徐讦的小说以具有浪漫色彩的言情故事,描写都市男女两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将异域情调与传奇色彩融为一体,被称为“
10、后期浪漫派小说” 。无名氏的小说将戏剧性与哲理性交融,将现代才子佳人式的浪漫故事娓娓道来, “以诗、散文诗、散文和类小说的叙事,混成新文学品种” 。秦瘦鸥的秋海棠对于艺人秋海棠坎坷命运的描写,揭露了社会黑暗,感叹人生无常。 新中国建立以后,文学创作以反映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为主。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成为为数不多的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广州为背景,通过周、陈、何三个家庭的变化、矛盾和斗争,展现年青一代的人生追求和大革命时期的历史风云。在话剧创作中,老舍的茶馆延续了其描写北京底层市民生活的特色,在史诗般的结构中,展现了晚清至抗战后
11、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 年青的一代 、 千万不要忘记都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阶级斗争观念展现都市生活,提出了抵拒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的倾向,倡导保持俭朴生活艰苦创业的传统。 改革开放后,文学创作日趋繁荣,都市文学也逐渐出现了诸多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以市井风俗小说那五 、 烟壶等引人瞩目的邓友梅,6将历史风云、人物命运、民俗风情融为一体,成为新时期都市“市井小说”的滥觞。以神鞭 、 三寸金莲等影响文坛的冯骥才,将文化传统、民族性格、象征寓意融会贯通,成为新时期“津味小说”的代表。以丹心谱 、 左邻右舍等话剧引起关注的苏叔阳,以流畅的北京语言呈现大杂院里小人物的命运与
12、心理,继承了老舍剧作的京味风格。以假如我是真的 、 寻找男子汉等话剧饮誉剧坛的沙叶新,在把握市民生活与心态中,在喜剧色彩的情节中,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王朔以调侃嘲弄的笔触,描写北京“顽主们”的人生与心态,在“一点正经没有”式的谐谑中,撕下了那些貌似“崇高”的面纱。池莉以武汉汉正街为背景,写出下层市民的烦恼人生,揭示出小人物的挣扎与奋斗。方方以武汉河南棚子为底色,写出底层市民的生活困境与相互倾轧,揭示出人性的丑陋与复杂。王安忆以都市上海为视阈,力图展示上海的历史与现实,在上海弄堂与以女性为主的人物形象刻画中,呈现出对于上海文化精神的开掘与思考。邱华栋以都市闯入者的姿态,描写外来者进入京城后的
13、挣扎与奋斗、磨难与坎坷,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都市景观。卫慧、棉棉以进入都市上海的白领女性为主角,将精神的迷惘与物欲的追逐融合,在对欲望追求与享受的恣意描写中,展现出现代都市另类人生的一角。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虽然作为以农业社会为主的中国仍然以描写乡土中国的文学创作为主,但是城市文学尤其是都市文学创作得到了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在都市化不断发展进程中,都市文学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7三 在都市文学研究的轨迹中,近代文学的研究成为都市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陈平原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对于 1897 年至 1916的文学进行了梳理分析,意在探讨中
14、国现代小说与古代小说的联系与区别,研究域外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以及中国小说的嬗变,从而追溯了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源头。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以 1898 到 1927 年的中国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晚清与“五四”作家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陈伯海、袁进主编的上海近代文学史按诗文、小说、戏剧分别叙述上海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在城市、文化与文学关系的主线中,梳理都市经济发展对于传统文学运行机制的改变,在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有力推动下,上海文学成为整个中国文学的领头军。在近代文学的研究中,袁进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从中国小说近代变革人手,展示
15、中国文学传统在近代小说中的进展转化与影响。 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细致分析了“五四”前后旧文学观念的变革,为新文学的确立呈现出合理的轨迹。 近代文学的突围从观念、思潮、小说、文化等视角,探究了近代文学演变的轨迹。 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从传播与市场、语言与形式、传统与现代、功利与审美等角度,展开对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全方位的研究。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以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科幻奇谈类型的晚清小说为研究对象,挖掘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企图建构晚清文学的历史与理论语境,提出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重要论断。 8在都市文学的研究中,对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阈。范伯群先
16、生是此方面的拓荒者,1989 年出版的礼拜六的蝴蝶梦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鸳鸯蝴蝶派,对于该流派的形成、发展、思想、艺术、作家、作品等进行了细致的评说。1994 年,范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总序中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是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双翼齐飞的文学史的观点。2000 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全面深入地梳理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史,在大量原始资料的梳理分析中,厘清了通俗文学的流派、社团、刊物、作家、作品的状况,纠正了过去对于通俗文学的偏见。建构起了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基本框架。2007 年,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出版,采取了以时间为经、潮流为纬的结构,报刊梳理与
17、潮流分析相交错,在纯文学背景中评说通俗文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文学史力著。在范先生的引领下,汤哲声有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 、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等著作,栾梅建有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 、徐德明有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 、陈子平有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略等,共同深入与拓展了中国通俗文学的研究。 在都市文学研究中,对于上海文学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吴福辉的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从海派文化的历史变迁、海派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海派小说文化风貌、海派和 20 世纪中国文化等方面立论。具有为海派文学正名和全面梳理海派文学的意义。许道明的海派文学论研究上海文化与海派文学、海派文学的风雨行脚、海派文
18、学的历史地位、海派文学风景线,旨在清理现代海派文学并作价值判断。王文英9主编的上海现代文学史将上海文学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剥离出来。细致梳理了自 1917 年到 1949 年上海文学发展嬗变的历史。是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上海现代文学史专著。李今的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从都市和都市的意象、唯美一颓废和对于新的生活方式的探求、电影和新的小说范式、海派文人与现代都市人等方面展开研究,将文化、文学、审美等融为一体。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以 1930-1945 年的上海文学为研究对象,从都市文化的背景、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重新思考三部分展开研究,重绘了上海的文化地理,勾画了
1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文学与租界的微妙关系。邱明正主编的上海文学通史系统梳理了从古代到当代上海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在把握上海文学在各个时期的特征中,探讨上海文学发展的缘由,并评说上海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上海文学的总体特色,成为了地域文学通史的范式。杨剑龙的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从上海文化的角度探究上海文学,分别从通俗文学、新感觉派文学、叶灵凤、章克标、苏青、张爱玲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探究上海文学传统的确立与继承。杨扬等的海派文学从地缘文化与海派文学的历史建构、影响海派文学的五个因素、都市社会与海派文学类型、海派文学期刊、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作品等方面展开研究,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海派文学发
20、展的历史脉络。李洪华的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从文化语境、文学译介、文学杂志、作家群体、左翼思潮、都市想象、文化交融等角度展开对于现代派文学的研究,拓展与深化了现代海派文学研究。 京味文学京派文学的研究形成了都市文学研究的另一重镇。赵园的北京:城与人10较早展开了对京味文学的研究,从城与人、话说“京味” 、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 “北京人”种种、城与文学等角度展开研究。吕智敏的化俗为雅的艺术京味小说特征论从语言风格、表现方法、艺术对象等角度评说京味小说的特征,提出以雅化俗、雅俗相融为京昧小说的总体风格。高恒文的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梳理了京派的形成、发展、结束的历史,梳理这个学院文人的文学流派的
21、活动历史,探究其在现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及其特征。周仁政的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从文化视角深刻探究京派文学的现代文化意蕴,对京派文学作了一番独到而细致的梳理。刘进才的京派小说诗学研究从意象叙事、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情节模式、回忆的诗学、小说文体等方面展开研究。钱少武的庄禅艺术精神与京派文学从文论、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角度研究“京派”对于庄禅艺术精神的现代传承与转化,及其对于京派文人的创作心理、价值取向、艺术趣味的制约,从而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品味和艺术风格。文学武的京派小说研究在考察京派小说的历史轨迹和流派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文化韵昧、审美理想、人文精神、文体特征及其与中西方文化的渊源。 在对于都市文学的研究中,京海比较研究成为一种现象:杨义的京派海派综论 、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是此方面的代表。前者的上编“京派与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对京派与海派的流派特点及地域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下编“北京上海人生色彩” ,注重用图片展示北京、上海的地域文化背景,呈现出文化人类学、地域文化学、比较文化学、生命诗学的融合。后者从文化起因、文化类型、文学主题、审美风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