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路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394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路径【摘要】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对人的本质提出了系列重要命题。正确理解、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命题,必须遵循“现实的人一个体的人一族类人的一社会的人”这一逻辑思路,通过对象的互释和现实的反观,展现出内在同一的有机整体和逻辑图景。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科学内涵;逻辑路径 【作者简介】陈秀,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安徽安庆 246113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01004 人的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家永恒探索的斯芬克斯之谜,法国18 世纪的伟大启蒙思想家卢梭

2、曾说过:“在人类所有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但是我们掌握得最少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以往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首次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系统而深刻的科学研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伟大时代,更加系统地梳理和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重要论述,科学把握其逻辑路径,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精辟论述,包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3、哲学的重要体现。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问题,学界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亦取得了丰硕成果,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二是“劳动是人的本质” ;其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若要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思想,仅将上述三个重要命题纳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范畴进行研究。难免缺少系统性、历史性和科学性。 深入系统地研读马克思在历史上的重要经典著作,会发现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至少存在以下七个命题:第一,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

4、家。社会。 ”第二,马克思在导言中进一步强调:“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 ”第三,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肯定了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即“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第四,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论述强调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有意识的活动。 ”第五,在 1844 年上半年,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强调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第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由于

5、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3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 ,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这段论述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第七,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对上述七个重要命题,少有系统的梳理和思考。有人认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对人的本质的经典定义,把握此一命题足也。因此,往往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其他命题关注不够,甚至忽视其他命题的历史地位、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些研究者侧重于从概念性和常识化理解出发追问“人的本质是

6、什么” ,而较少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去分析理解,以致于出现误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偏离历史语境。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命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因此,在理解时,如果偏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仅从命题出发看命题往往会由于出发点的偏执造成误解。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个命题上,有学者认为,不能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更不能抽象地把需要与人的本质等同起来,因为“需要”和“本质”属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当作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转化为人的外在的作用对象的实践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精神转化为物质,人的本质才得以生成,人的力量才得到发挥,需要才能得到实

7、现和满足” 。仅就命题本身而言,似有其道理。但是。如果联系马克思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历史语境看。这样理解可能欠妥。因为, “马克思所谈的需要是与人的4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受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因此,人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存在紧密相联系的产物,它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二,割裂内在逻辑关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系统的,但在学术研究中,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就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未免有失偏颇。因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思想是有机的逻辑统

8、一体,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命题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如果把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说成是某一命题而对马克思其他命题视而不见。势必割裂这一命题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系统性和命题内部的内在逻辑关联。第三,理解缺乏整体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每一个命题都有其产生的科学方法,若断章取义,就会背离原意。有人在理解这个命题时,忽略了“在其现实性上” ,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实际上,在这里,马克思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告诉人们把握人的本质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不是从本体论的角度给人的本质以一成不变的定义,即不是通过直观,而是通过现实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社会关

9、系,人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社会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个社会关系是人劳动的结果,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在其现实性上” ,如果离开了现实性,社会关系何以存在呢? 正确理解、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要求我们认真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善于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逻辑建构上去把握。在逻辑的建构上,5马克思首先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和扬弃作为切入点,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出发点,阐述人的个体本质即现实本质,到人的类本质,再到人的社会本质即群体本质,通过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内涵有机结合,从而构成一幅线索清晰、结构严密的逻辑图景。 二、马克思

10、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起点 历史上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研究有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这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同时经历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和扬弃、由唯心主义者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转变的这样一个过程。早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影响,对人的理解还处于抽象人的本质阶段。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等同于人的自我意识,他肯定通过抽象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意识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动性。因此在他那里,人成了纯粹理性的人,成为抽象的自我意识。针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抽象人” ,费尔巴哈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地位,提出了“自然人”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

11、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他把人看成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 ,在他那里,人仍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抽象的人,人完全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实践活动,仅是一种自然的感性存在,是只有自然属性的人,而不是真正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一方面同意费尔巴哈对宗教所作的批判,另一方面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像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则结束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6学,并从中找到了人的出发点。 以“现实的人”取代思辨哲学家的“抽象的人” ,是马克思人的本质

12、观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1844 年,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肯定并扬弃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指出劳动是人的现实活动,并把人的社会性和劳动结合起来,认为劳动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础,人的类本质只能通过人的社会性劳动来体现。同时,人的本质是根据劳动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对历史活动的深入研究,指出现实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一切历史活动的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845 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用精辟的语言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者的人的本质观,从社会关系中全面把握人的社会性本质。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加深入地阐述了

13、人的需要本质。可见,从黑格尔的“思辨人”到费尔巴哈的“自然人” ,再到马克思的“现实人”,从批判“抽象的人”到扬弃“劳动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遵循着步步深入的过程,这是基于实践的认识而非形而上的独断,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而非思想的判断,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实现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展开 从实践出发,从现实中把握人,是马克思与所有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时说:“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 ”可见,宗教神学是以神为

14、出发点的。在马克思看来,7“神”是异化了的人。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说:“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 ”而要对这个实在的人进行描述,就必须要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那么,如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为行为呢?卡西尔告诉我们说:“只有一条能揭开人类本性秘密的途径,那就是:宗教的途径。 ”可见,卡西尔了解人的途径仍然是宗教,而宗教使人神秘,人也始终是一个神秘的人。尽管他主观上也努力去把握现实的人,但实际上。 “人”在他那里仍然是抽象的,因为他把“人”溶化到“符号”中去了,因此,使人失去了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从而成为单向度的人。 与唯心主义者具有本质区别的是,马克思一切人学理论的出

15、发点是“有生命的个人” 。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先后多次明确强调了他的理论出发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生命的存在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内涵。而自然存在物必须以个体需要的生产和满足作为前提,以需要的生成与满足的动态关系为其内在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需要。个体的生命存在直接就是他们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需要是实现个人天然的内在必然规定性,只有它的力量才是本质的力量,所以,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这个命题,无疑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需要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并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中,而是在这一基础上打开了一个

16、人与人交往的无限界域。人自身需要的满足往往以自己作为他人的需要为前提。那么,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8就是人的世界” 。马克思认为,要从对象、现实、感性的方面去理解,要诉诸实践的方式去理解,要从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中去把握人,而不是直观地去理解。人作为人而存在,是实践活动、劳动的结果。人的世界是人创造的,人创造了什么样的世界,就与什么是一致的。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从马克思原意可见,人

17、是自我生成、自我所造的,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自己。 人的个体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有何关系呢?让我们认真审视来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这个命题对进一步理解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绝不可忽视。在这个命题里,前后两个“人”所指向的内涵显然不同。 “第一个人指向的是大写的人即作为族类存在物的人,第二个人指向的则是小写的人即作为个体存在物的人。 ”因此,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作为族类存在物存在的大写的人是作为个体存在物存在的小写的个人的最高本质,小写的个人要作为人存在,他必须具有作为族类存在物存在的大写的一般人的

18、本质;否则,便不能作为人存在,或不能称作是真正的人。 ”换言之,每个个体作为人存在,就必须作为类存在物存在。而类本质是既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又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的人类每个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性。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揭示了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即我们常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上9分析,如果没有这个类特性,人就不能成其为人。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作为自然界最特殊的存在物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从生物学角度讲是人,而从哲学角度讲不是真正的人,因为奴隶没有类的特性,没有自由自觉的活动,完全是被迫的。而只有人能够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能

19、够通过实践、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通过人为了人”的生活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因此,马克思说,人是作为人的最高本质,只有具有类特性才真正是大写的人。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落脚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这与人的具体的历史发展和“人”的概念的逻辑展开是一致的。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命题,强调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内在差异性、特殊规定性;“自由自觉的活动”无疑强调了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类特性、类本质。作为群体存在物,人与人之间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对人的本质论述的逻辑推进。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表现在其社会本质,是具体的人所具有的现实规定性

20、。因此,把人类和动物相比较,马克思得出了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把人和人相比较,得出了关于人的现实本质的思想。 在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 ,马克思在分析交换时指出,人是社会联系的主体,这里的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马克思通过生产和交换看到了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进而马克思又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10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这个命题是对前面命题内涵的拓展,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人的本质的全新视界,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对这一命

21、题的理解,要着重把握其前提是“在其现实性上” ,定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还应看到人的本质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本质的形成是一个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可见,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形成的一种说明,不是告诉人的本质是什么,而只是说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就人的本质形成而言,社会关系也不是终极概念,而是具有无限开放性。马克思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历史的考察,通过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去把握人的现实本质,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马克思从不同视角历史地考察了人的本质,所提的系列命题之间互为联系、层层递进,论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具有内在同一的有机整体和逻辑图景:人的本质是个体本质、类本质和群体本质的统一,同时又是自然本质、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在马克思那里,科学地界定人的本质,要善于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进行:人的本质不是自我确证,而是通过对象的互释和现实的反观得到有力的呈现。马克思实现了人的本质的方法论上的重要转变,对正确认识当“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沁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