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热点综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394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热点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热点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热点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热点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热点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热点综述摘要 2012 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共转载文章131 篇,这些文章呈现出十个热点论题:现象学科学哲学、自然主义研究、心灵哲学与认知哲学、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技术的本质及技术人工物、科学社会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科学史及科学思想史。这十个热点论题的研究,体现了 2012 年我国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总体走向。 关键词 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12 年,热点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3-0029-05 一、2012 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转载文章分布情况 2012 年

2、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共转载文章 131 篇,文章内容总体分布如表 1 所示。 表 1 2012 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分布表 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到, “自然哲学”文章共转载 5 篇,主要包括自然观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 “科学哲学”的文章涉及一般科学哲学、具体科学哲学及科学方法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类文章一共转载 57 篇,占了全年转载文章总数 44%,这说明对科学哲学理论及方法的探讨仍然是目前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认知哲学方面的文章有 14 篇,占具体科学哲学文章总数的 45.2%,这是认知哲学作为近几年科学哲学研究热点的体现。2“技术哲学”的文章共转载 14 篇,占全年转载

3、文章总数的 10.7%。以STS 为研究内容的文章涉及科学社会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等方面,这类文章共 34 篇,占全年转载文章总数 26.0%,这表明对 STS 的研究依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 “科学技术史”的文章则涉及对科学技术史基础理论的探讨、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史等方面的问题,这类文章共转载了 19 篇。此外,2012 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还转载了两篇书评和两篇访谈。 二、2012 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呈现的十个热点论题 (一)现象学科学哲学 现象学科学哲学旨在以欧洲现象学解释学传统为视角,以克服传统科学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缺陷为旨归,是当前国内科学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

4、一。吴彤的实践的诠释与现象学讨论了实践概念的阐释在不同领域的境况。该文认为,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创制与实践,近代以来创制又归于了实践,这些都是“实践”概念不同维度的凸显。 “实践”在现象学里意味着此在存在的方式,这种“实践”的阐释经历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变迁。 “实践”尤其是“科学实践”的概念已经成为科学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由于现象学的海德格尔实践阐释思想的介入,科学实践哲学的实践概念更加地存在论化。反之,通过科学技术哲学对于海德格尔的实践解释学的批评,我们看到现象学的实践概念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作者认为, “实践”概念的本质和内核都可以借助现象学来进一步廓清。雷良的从理解科学哲学的

5、维度看现象学科学哲学的合法性从语义上分析了科学哲学所包含的三个层面:作为哲学思3潮的“科学性哲学” 、作为广义的“哲学活动”的科学哲学以及作为哲学学科的科学哲学。该文认为,从类型上看存在着经验主义态度的科学哲学、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态度的科学哲学、批判主义态度的科学哲学。作者认为,寻求科学哲学统一的规范定义是徒劳的,相反,如果运用一种工作定义,不同类型和流派的科学哲学都将纳入科学哲学的阵营中来。刘胜利在现象空间的诞生斯特拉顿实验的现象学解释一文中认为,实在论的客观空间和观念论的客观空间中,都包含着绝对的确定性,因而它们都无法为斯特拉顿实验中空间经验发生分解与重构的内禀动力学机制提供解释。这种动力学

6、机制只有通过现象空间的概念才能获得阐明。作者还认为,现象空间起源于现象身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把握,象征着形式与质料的原初综合。梁美妍、李金辉在科学仪器:由工具论、实在论到现象学的范式转换一文中对科学仪器进行了现象学的分析,他们认为仪器不仅“干涉”了主体和客观世界,使主体和世界成为相互开放的现象,而且通过技术的解释将科学世界中的现象“转译”到生活世界中,成为人类知觉可以理解的形式。此外,殷杰和杨秀菊还在马丁埃杰的科学诠释学思想中对美国当代物理学家、哲学家马丁埃杰的具有现象学诠释学背景的科学诠释学进行了评介。 (二)自然主义研究 科学哲学如今有两种典型的对立倾向: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程炼在作为元哲学的

7、自然主义一文中,对作为一种元哲学的自然主义进行概述和澄清。他认为,自然主义的兴起和在当代哲学中的繁荣,主要归因于传统第一哲学的某些代表性方案的不成功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蓬4勃发展。以物理主义为样品,自然主义元哲学的融贯性得到捍卫,同时作者也强调,自然主义哲学的未来取决于它在一阶哲学议题上的进展。夏国军在自然主义与理性:蒯因、普特南和哈克一文中,梳理、比较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蒯因、普特南和哈克相关的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并非格格不入,虽然自然化认识论不再明确使用辩护、合理的理由等概念,但它没有绝对抛弃规范性;相反,它是在遵循传统认识论的某些规范的基础上,秉持逻

8、辑主义的精神侧重描述的方式发展着哲学之未竟事业。方红庆、何纯秀在自然主义、先验论证与怀疑主义论斯特劳森的自然主义转向一文中,介绍了斯特劳森的自然主义。斯特劳森认为任何企图通过论证来支持或反驳怀疑主义挑战的做法都是无根据的,因为人类的某些基本概念如物质物体、他心等概念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是人类思维不可逃避的认知模式的体现。作者肯定了自然主义是一种探究真理的第三条路径,它试图约束人类理性的过分自负,从而展示真理的自然属性。但他也指出自然主义需要联合先验论证来阐明这些信念的基础地位,否则就会流于口号。高洋、洪眉在自然化认识论和规范性:一种备受争议又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对自然化认识论的各种看

9、法。自然化认识论要解决的是贫乏的感官刺激如何能够产生出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一问题。自然化认识论的主张被其反对者说成是消除主义的、纯然描述而无规范可言的,但也有支持者为其做有规范的辩护。因此,自然化认识论和规范性之间因此存在着一种备受争议却又复杂的关系。 (三)心灵哲学与认知哲学 5王晓阳在如何解释“解释鸿沟”?一种最小物理主义方案中,选介了一种最小物理主义方案,他认为尽管各个物理主义者理解现象概念的途径相异,但最小物理主义方案终能获得他们的普遍认可,且对反物理主义关于完备性原则的攻击进行有效化解。李恒威在意识的形而上学与两视一元论中,提出了“两视一元论”的形而上学构想。这个构想的核心观念是:主体客

10、体统一的模式存在于任何现实实体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上的。 “心”和“身”作为人类描述意识现象的两个范畴,是现实实体在作为体验主体的第一人称和作为被观察的客体的第三人称视角下的分别呈现,由这两个视角所呈现的体验方面与物理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尔自然的相应关系,而不是产生和被产生的关系。因此,“因果”的概念就不适合描述意识体验与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魏屹东、薛平的费泽尔认知规律及其哲学意蕴分析了美国哲学家詹姆士费泽尔关于认知的规律性所给出的形式化的表达式。该文认为,这些形式化的认知规律可以概括为心脑状态同一律、心灵状态因果律、心灵认知刺激反应律、心脑隐射同一律、脑认知刺激反应律和脑状态因果律。它们的内

11、涵与不同形式反映了认知科学所蕴涵的哲学含义。符征、李建会在丘奇兰德的神经哲学思想中,对丘奇兰德的取消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认为,丘奇兰德提出了神经哲学作为替代当前心灵哲学讨论的新框架,从而使“神经哲学”成为心灵哲学讨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派别。但是它又排斥当前流行的哲学话语,在神经科学还并未取代民间心理学的今天,丘奇兰德的主张更多的是一种预测或猜想。孟伟在德雷福斯的“无表征智能”及其挑战一文中,基于不同6角度对德雷福斯设想的批判性审视,作者认为德雷福斯的设想困难重重。比如,专家级别的熟练技能行为完全脱离表征很难确定;命题式表征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消除任何形式的表征;需要一种建设性的纲领,使

12、得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何静在温和的和激进的具身认知观中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具身认知观: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了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 (四)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 胡浩在从 Simpson 悖论看群体生物学中统计解释和因果解释之争一文中,分析了丹尼斯沃尔什在群体生物学中将性状适合度作为一种统计学属性的相关论证。作者尝试表明,如果将性状适合度看成是一种因果属性是不融贯的,因为这将导致 Simpson 悖论。所以,关于种群结构变化的统计学解释要优于因果解释。董国安在论个体性状的完全因果解释

13、对尼安德的“传递论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其理论的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把个体性状出现的遗传学原因扩展为个体性状出现的所有原因,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对个体性状的历史解释;第二,要求对个体性状的解释包括对“原因的原因”的无休止上溯,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终极解释。他还认为,索伯尔在回应尼安德时只是强调了遗传机制与选择机制属于两种不同的因果路径,没有指出尼安德对科学解释的错误理解,这就不能完全排除选择机制对个体性状的解释作用。颜青山在回到性状本身基因概念的现象学分析一文中认为,以现象学方式重建改进了的摩尔式“开放问题论证” ,可以确立一种7分析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遗传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进行

14、“替换悬置”的现象学还原过程。第一类因果延伸法为形式遗传学杂交中的基因概念作出了现象学说明,基因即性状本身;而第二类因果延伸法则悬置了细胞及分子遗传学中基因概念的物质基础。作者认为,通过现象学说明的基因概念可以大大扩展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和适应范围。 (五)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 李继堂、郭贵春在物理学规范理论基础的语境分析一文中,运用“语境论理论观”来分析规范论证。他们认为数学形式上要求的规范对称,通过规范变换很容易跟物理学原理结合起来,最终出现物理经验内容,是一种典型的数学结构跟物理结构的关系问题。同时,由于规范理论的基础性、统一性和精确性,对它进行语境分析,又有利于发展科学语境论。贺天平在量子力

15、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一文中认为,多世界解释理论包括相对态解释、德维特理论、多视域解释、多心灵解释、多历史解释和多纤维理论等,是多种解释理论的集合。多世界解释的理论贡献一是超越还原论,走向整体论;二是解构二元论,回到一元论;三是消解非决定论,坚持决定论。吴国林在波函数的实在性中分析了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波函数。波函数的实在性问题一直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作者认为波函数是实体与结构的统一体;这种实体本身又是潜在的,波函数表现的实在就是潜在的实体结构实在。 (六)技术的本质及技术人工物 陈凡、陈多闻在文明进步中的技术使用问题一文中认为,技术8在现代社会已然成为人的存在方式,技术的本质

16、在于使用。只有在使用中技术才能获得其意义并实现其价值,使用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技术的内涵,使用就是技术的显现和寓身之所。盛国荣、葛莉在数字时代的技术认知保罗莱文森技术哲学思想解析一文中,介绍了当代美国技术哲学家莱文森关于技术认知的思想。莱文森认为人在技术关系中具有至上性,他的“媒介演化” 、 “补救性媒介”以及“技术互动论”等理论,都蕴涵着技术体现人的思想的观念。作者认为,莱文森格的技术认识论有助于我们在数字时代把握和认识现代技术的本质。秦咏红的可用性及其对技术人工物主客体关系的影响一文认为,可用性表征技术人工物在客观上与主体需求相符合程度,它促进技术人工物主客体的分化与联合

17、。可用性以设计者的意向赋予人工物潜在功能与使用者在操作中实际能发挥的功能两者间的比较为反馈,对技术人工物主客体互动关系产生影响。 (七)科学社会学 徐治立在科学治理多元参与政策理念、原则及其模式中认为,科学治理多元参与就是在科技决策与管理活动中实行包括政治主体、科技主体和普通公民在内多方参与的规范化活动。它的政策理念以建构性科学实在论和科技民主价值观为基础;其基本方法原则在于:确保各类公众广泛参与科学治理活动的规范化、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采取逐步逼近共识的程序。徐飞、赵明在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探索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关联性为例中,以科学社会学的奖励系

18、统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为指导,9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数据为依据,分析中国科学家的两大国家认可形式院士制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对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贡献,并将院士获奖群体与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总体情况做比较,考察二者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院士制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的关联性依然不尽理想,二者之间时常出现有悖常理的冲突。作者认为,两大制度对杰出科学家的认可机制均有在彼此参照校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和可能。付邦红的文章科学可以计划吗?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英国为中心的争论 ,对发生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科学是要计划还是要自由的争论进行了历

19、史回溯。争论的问题包括科学、计划和自由的内涵,科学发展的机制,科学家的责任,科学的社会关系等等问题。它不仅促生了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作者认为,这场争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科学观念,它使功利主义科学观从此深入人心。高芙蓉在对默顿科学规范结构的元规范解读中从元规范角度重新审视默顿的科学规范结构,认为其普遍主义和无私利性因为都存在认知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双重属性而与元规范的规定相矛盾。作者认为,将默顿科学规范结构修正为科学入口处的普遍主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评价中的公有性(或无私利性)和创新性,也许更为合理。 (八)技术与社会 李伯聪在工程社会学的开

20、拓与兴起中指出,工程活动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工程活动与工程共同体应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和基本内容。 “工程共同体”是工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应该依照“微观10中观宏观”的分析框架研究工程社会学问题。他认为工程社会学已经从社会学的“空白区”走到了学术地图的“边缘区” ,应该尽快将其推进到社会学学术地图的“中心区” 。姜萍在修辞学视野中的转基因技术争论研究以“转基因主粮事件”为例中,从科学修辞学视角,借鉴 SSK 的对称研究方法,对当前转基因的热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作者认为,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对科学过程的真实反映,同时还蕴涵着更深层次的利益、修辞等非理性因素;科学不仅是一项理性与证据并重的事

21、业,还是一个竞争与协商共处的过程。而影响各方面行动者博弈的因素也不只是理性和证据,还包括论辩和修辞。代华东、李霞在网群事件发生的技术路径及风险规避探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证分析中,认为网络世界的群体诉求现象,是虚拟力量现实化的序幕,折射出现实生活主体的诉求本质。网络技术筛选着诉求主体的人群范围,技术文化限定着诉求主体的思维认知,技术衔接维系着政府、媒体与大众的互动。综合影响网群事件的技术因子,这条路径展示出的风险,对探究网群事件技术风险的最佳规避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九)科学技术与文化 肖峰在人工情感:技术与人文的新融合中介绍了当代信息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的人工情感。人工情感主要是赋予机器以情感识别和表达的功能,其未来的扩展功能还可用于辅助人的情感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改善和提高,甚至通过“人造情感”来弥补自然情感的不足,从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克服情感匮乏等人文问题。作者认为,人工情感技术拓展了技术与人文交融的新境界,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