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104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球的传播、落地、发展不仅是历时性和与时俱进的线性时间过程,更是一个共时性的、空间拓展的全球化过程。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构建须在资本逻辑承继领土逻辑的时间节点上凸显,更须在当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共同作用的空间视域中展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自身发展、补充辅助性假设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获得历史地位。也因此在这个业已“历史终结” “平的”世界获得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话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化;空间视城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006-04 一、全球化浪潮对于马

2、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冲击与机遇 马克思本人作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伟大的批判者,注定他是一位与现代性等深的思想家。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甚至价值观念等在全球的传播,资本主义内部根深蒂固的危机成为全球的危机;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和技术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于资本主义内部无法消除的矛盾的批判、对于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家的贪婪的批判以及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批判也因此获得全球的影响力。马克思在论述这一历史进程时,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2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

3、,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描述这一过程时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内在逻辑由此得以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空间视域方面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深层批判。 这种批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球化浪潮中遭受的冲击。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4、化在全球化时代新的发展开辟了通道。当代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做一个最简单的时间对比,你就会发现弗里德曼对于全球化的描述深刻对应于马克思主义对于技术的反思与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层级。马克思对全球化进行了科学预测,并讨论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产生、深入推进与发展趋势等。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其源动力是资本无限增殖和扩张;全球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但其最终指向却是共产主义。 ”从近代遭遇世界到现代融人世界再到当代希望参与世界游戏规则的制定,表面看来,中国是在一个时间序列中被不断地全球化的;相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经历了一个找寻、相遇、奠基、巩固、

5、建设与发展的历时态过程。在这个时间维度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不断3面对来自全球化的冲击,特别是当这种全球化夹裹着所谓西方“普世价值”的“软实力”的时候。我们总是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内不断区分何为西方优秀文明、何为资本主义的腐朽等,而且,时间维度内业已全球化的今天,西方价值体系对于国民的影响难以评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纲领也会不断遭受挑战。此外,在时间线索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容易受到国内外事件的偶发性影响。 上述问题如果想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间维度内解决存在一定困难,但若转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内来面对,则相对便捷。如果抛开自身的主体性,将观察的视角置于地球行星外的尺度,

6、你会清晰地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他者世界到中国本土的一个空间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空间序列里的共时态问题。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空间变换与重新配置中的历史再现,是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永恒轮回。在“全球化 1.0”阶段以美洲新大陆与海上霸权的相继出现为代表的地理大发现将刚刚在地中海沿岸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向每一个航海目的地,东西方世界首次被连接为可以通达的寰球:以交通运输与交通通信为重要指针的“全球化 2.0”阶段。包括蒸汽船、铁路与电话等在内的交通工具革命使得黄金、白银、商品、原料、技术等在东西方世界之间来回穿梭,地球作为一个村落开始大幅度地配置资源,成就了真正的世界市场

7、;而仍在不断发语和发挥效力的“全球化3.0”阶段,资本和技术的混合体通过移动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全球分工。各种本土文化和民族文明的藩篱再也经不起这一波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纷纷被抹平、被填充,资本主义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转变成为全球危4机。应当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一部分或一个阶段,它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本身,是其空间在场方式。 二、逆全球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与启示 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市场论的逻辑必然,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加速引擎,它理论上要求一个全球获利的系统。在空间视域内,普遍获利或均衡获利不是不可能就

8、是被经常性打破。利益分配总与核心竞争力相关,不会是一致的也不会是普遍的。这是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内在制度危机的一个新的更大的翻版罢了。所以,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就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应运而生了。诸如像“911”之后多发的恐怖袭击事件、资本流人的管制、货币战争、金融海啸、政府债务危机等事件无不表明:表面光鲜的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遮掩下的深层文明冲突在不断地向深广方向发展。所有这一切可能的发展,就是“逆全球化” 。有学者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在向一个灾难性方向发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里面我们却可以在“逆全球化”进程中看到民族意识在 21 世纪新一轮的觉醒,看到全球化部分断裂后裸露出来的资本

9、主义自身的丑陋,看到传统文化与批判资本主义精神在时空维度内获得的新的发展契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的逻辑基石上确立自己的立场。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坚持自己特色发展道路所获得的丰硕成果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最为坚实的经验保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全球化欣欣向荣的乐见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5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话语权的尝试与努力。如果始终自觉不自觉地跟随全球化的范式和现代化的时间序列来论证中国的发展成就,就很可能遗失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创造和卓越贡献。 将全球化即是现代化的研究纲领重新做出推演,即从马克思主义

10、关于资本逻辑的空间跃迁来解读当代世界市场的实质,应当是尤为必要的。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开拓的研究指明了商业资本的内驱力。到帝国主义阶段这种市场的需要演变为领土的需要,占领市场演变为占领领土,以便于资本更充分的发挥它的控制力。但是。当金融资本取代商品和商业资本成为跨国垄断资本的主要获利手段的时候,高级市场(金融市场)的占领进而取代了领土占领,一个全新的资本逻辑扬弃了曾经的领土逻辑。到这个时代,资本已经不需要实际的领土占领作为资本控制世界资源的物质载体,金融资本的虚拟形式以更有效率的资本增值速度实现着自己无限扩张的梦想,同时将商品市场升级为金融市场、将贸易战争发展为货币战争。新殖民主义事实上是第二次

11、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表面不那么强势的侵略。它们宣扬的“普世价值”在其经济优势的持续推动下对非西方国家进行着价值观的邪恶“启蒙” ,并以此完成霸权主义的经济利益目的。推动各种形式的侵略和控制的内在动力正是资本的增值逻辑。在新殖民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掠夺虽然不直接变现为领土的占领,但却通过资本的触须控制了新兴市场。应当说。资本逻辑即是资本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领土逻辑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市场的时空研究范式之内,我们需要重新思索资本的不同载体和资本逻辑的不同实现方式。 6经历了马克思主义空间范式解读,再回头来研究所谓的“逆全球化” ,你就会发现:“逆全球化”只

12、不过是资本主义内在危机的全球化蔓延的集中反应与变相反应罢了;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合乎逻辑的重建。毕竟,这是一个全球化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危机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危机指的是一些全球化问题或由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已经不是能够依靠单个政府(无论多么强大)或单一文化可以面对和解决的了。这些问题包括: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互联网恐怖主义、节能减排、贫穷问题、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滥用抗生素、肥胖症、流动性过剩、人口爆炸。等等。危机全球化则是指的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引发的问题借助全球化的通道会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全球化内在要求世界人类共一个命运,但基于人类利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屡屡受

13、挫却表明: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当新帝国主义在全球引发包括资源、贸易、货币、汇率、粮食、石油等等一系列形形色色争夺战的时候,人类刚刚进入 21 世纪时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就显得过于理想化了。可以想见,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这类“救世灵丹”里面真正包藏的却是新帝国主义的全球控制的毒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凸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空间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如其所是”并“是其所是” (Being as Being) 。任平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学,认为:“出场与差异是马克思主义出场学永恒的主题。 ”任平先生区分了“当年马克思”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时间维度,但对“

14、出场”与“在场”的空间维度没有多做论述。同样面对“在资本全球7化造就的中心一边缘世界两极结构中。既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更要面对基于本土立场,反思中国问题、创新本土理论”这一根本问题,从全球化的空间跨域与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范式抽离出来的空间维度也许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好的视域,特别是在范式的建构过程中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的出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的在场更多的恰好体现在国别、东方、本土特色等空间视域方面。相应于“当年马克思”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时间维度,在全球化的角度建构“东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维度既是马

15、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时空一体的。这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特色。在这个向度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构建的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地理学和生态学意味。 从 19 世纪欧洲技术的全球化到 20 世纪美国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到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二十国集团,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等等,这些变化无一不表明国际社会的权力在全球的地域分布和空间序列变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样显明空间视域大尺度回旋和切换的地理学气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近代多体现为他者世界介入中国的“西学东渐”过程。当时,西方世界是中心,近代中国是边缘

16、;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地体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努力。无论是“社会主义合法性问题” 、 “马克思主义在场性问题” ,还是“中国特色” 、 “中国经验”等问题,当代中国(以中国共产党为主)8都已经担当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一中心位置,还应该进一步担当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主体一推动的历史使命。这并不是为了因应全球化浪潮冲击的策略性转型。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维度的最好贯彻。 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与法兰西斯福山相继提出“文明冲突论”与“历史终结论” 。前者认为,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

17、冲突:后者则认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正走向终结,随着冷战的结束,资本主义阵营的胜利,历史亦将终结于民主自由与资本主义。历史真的“终结”了么?真能“终结”么?如果我们给这两位著名学者的研究加上空间视域的向度,让他们的视角不局限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情况将完全不同。特别是冷战之后的这一波全球化事实上在西方“普世价值”之外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又一次出场, “中国经验” “北京共识”也的确证伪了“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的论断。历史的演进总有在不同空间进行逻辑重构的可能,空间视域内凸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证明了这一点,这才合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四、空间视域对奠定马克思主义

18、中国化研究范式的贡献 空间维度与空间视域作为一个辅助性假设不但帮助马克思主义抵御了大量“来自经验的反驳” ,更好地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 ,也使得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照面并寓世而在。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世存在的最主要构成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并作为马克思主义后继的理论更充分地表达了马克思9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纲领反过来也事实上促进了更复杂、更完善、更具时效性和空间视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哲学层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地理学研究就是将空间视域作为一种辅助性假设置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纲领的“缓冲带”上。使得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范式最终得以构建,更使得马克思主义研究获得在任何时空范围存在的方法论保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内,唯物史观、生产力原则、剩余价值论及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等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硬核。而像列宁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则是通过发展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等辅助性假设,以保护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并事实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空间视域的突破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构建具有研究方式创新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如何才能够将中国经验和实践并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纲领呢?如何更具时效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服务于当代社会?这两个问题

20、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重点面对的问题。但在这之前,有一个更加根本的方法论问题值得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空间视域让马克思主义获得不断在场和每一次在场的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逻辑前提和历史视域。应当说,空间视域既能够使得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核心原理在民族的、多元的、本土的不同文化框架内更具时效性地运作,比较容易地获得实践表达;它也能够将中国经验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辅助性假设顺利的并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纲领之中。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不仅要探讨它的今天和昨天,更要揭示它的明天,10也就是要揭示作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产物,并将取资本主义而代之的社会主义作为合乎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

21、但马克思主义关于“明天”的设想绝不只是一个线性时间维度的未来概念,也是一个当下存在多种层面一厚度的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可以跨越世界范围的地域一国别的空间概念。中国改革开放后创造的经济奇迹既有受益于全球化的地方。更有自身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推动。开放与改革作为当代中国经验的两大范式:前者对应“世界市场、全球化、空间理论与共时性” ;后者对应“内部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历时性” 。在众多中国经验中,最为深刻也是最为基础性的经验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不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创造性地回应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意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的结合,也是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空间视域研究的当然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