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满眼黄花话重阳秋风劲,菊花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农历每年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可知俗重“重阳”的原因在于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大概萌芽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称说,她在汉宫内时,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可见重阳节渊源有自,其俗甚古。魏晋南北朝时,歌咏“重九”的诗篇甚多。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就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梁庾肩吾侍宴九日诗:“献寿重阳
2、节,回銮上苑中。 ”重阳节已正式成为三秋节令。 魏晋以来,重阳节习俗,主要有登高、插茱萸、赏菊、食糕等项民俗活动。 一、登高 重阳登高,出自一则神奇的传说。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注引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戹(,灾难),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荆楚2岁时记的注家之一,隋朝杜公瞻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 续齐谐记的这则传说,实际解释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三项民俗活动的来源。此处,
3、先讨论重阳登高一项。费长房,东汉汝南人,曾为市掾,从壶公学道不成,持符而归。相传其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又善变化捉妖,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事见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下费长房传 。附会在费长房名下的这则传说,说明东汉后已有重九登高免灾之俗。重九,今人看来谐“久久”之音,是个吉祥日子。为什么古人认为重九有灾戹呢?原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也称作老阳。由一数至九,就到了尽头而又得回归一,所以清人俞樾茶香室续钞卷七“逢九为灾年”条说:“九为老阳,阳极必变。 ”而“九”在卦卜数术中,是代表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数字。清人董含蓴
4、乡赘笔:“今人逢九,云是年必多灾殃。 ”而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必定有灾戹降临,这就是续齐谐记这则传说的思想背景。 为什么登高可以避灾戹呢?礼记月令说,仲夏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即,是月乃阳气极盛,阴气欲起,阴阳相争,生死判分之时。因此, “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因为高为阳,低为阴;明为阳,暗为阴。居高明,升山陵,处台榭, “顺阳气在上也” (郑玄注) ,则收祓禳、净化、避灾的功效。 其实,今天从科学角度分析,九月秋高气爽,登高远眺,也是一项3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运动,自然可以祛病免灾。 魏晋南北朝重九登高既有登山,又有登台榭、高馆。如东晋孟嘉登龙山,南朝
5、宋武帝刘裕游项羽戏马台,南齐高祖九月九日登商颷馆。 隋朝以来登高一般只在高处即可,登山之举越来越少。 荆楚岁时记注引隋杜公瞻曰:“近代皆宴设于台榭。 ”东京梦华录记北宋开封重阳节,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 “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k,古时盛酒的器皿) ,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者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清顾禄撰清嘉录记苏州重阳节, “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牛赌彩,为摊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
6、神喧阗日夕者。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 ”傅崇榘编成都通览记清末成都人“九月初九日,重阳登高,到望江楼或城内之鼓楼蒸酒” 。但是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们无处登高,只有携酒平原快饮。清嘉庆二十年刻本温江县志就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邑无高山大阜可供登眺,豪兴者第携酒平原快饮而已。 ” 二、插茱萸 茱萸主要有二种:一种是芸香科的食茱萸,其中一类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食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名叫吴茱萸;另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食茱萸果实为裂果,红色,味辛香,供食用,又名“欓子” ,种子黑色。山茱萸,核果红色,甘酸,果肉供药用,不供食用。 4古代民俗相传,茱萸不但具治寒驱毒的药效
7、,而且有增年益寿、辟邪去灾的功能。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卷四种茱萸引淮南万毕术曰:“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 ”又曰:“悬茱萸子于屋内,鬼畏不入也。 ”引杂五行书曰:“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 ” 晋周处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成熟,气烈色赤,争折其房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萸称作“辟邪翁” 。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用茱萸来驱邪求吉,常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饮茱萸酒等习俗。 插茱萸,即将茱萸插在鬓发上。清康熙时人陈淏子辑花镜卷三花木类考茱萸称:“九月
8、九日,折茱萸戴首,可辟恶气,除鬼魅。”这应是很古老的信仰民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李白宣城九日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宋苏辙九日三首:“茱萸谩辟恶,麯蘖助和脾。 ” 宋朱熹水调歌头:“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宋无名氏失调名:“手撚茱萸簪髻,一枝聊记重阳。 ”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少。 佩茱萸,即用红色的布囊盛茱萸的茎、叶或籽,系在手臂上。 西京杂记说贾佩兰于九月九日佩茱萸。 续齐谐记载“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 ”宋严有翼艺苑雌黄:“九月九日作绛囊,佩茱萸。或谓其事5始于桓景。 ”桓
9、景见前引续齐谐记 。佩茱萸之俗,可能始于六朝时期。唐孙棨撰北里志云:“九月九日,为丝茱萸囊,戴之。 ”唐宋诗词中也有佩戴茱萸的佳句,如孟浩然九日得新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宋郭子正失调名词:“清晓开庭,茱萸初佩。 ”宋张仲殊失调名词:“戏马风流,佩茱萸时节。 ”佩戴茱萸也传至后世,如清道光九年刻本新津县志:“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囊,饮黄花酒。 ”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犍为县志:“九月重阳 ,饮黄花酒,佩茱萸以登高。 ” 看茱萸、嗅茱萸,即观赏茱萸。杜甫曾于九月九日寓蓝田崔氏庄,与故人同饮,醉玩茱萸,不能释手。有诗曰:“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宋无名氏失调名词:“插黄花、对尊前
10、,且看茱萸好。 ”苏轼明日重九诗:“人间此会论今古,细看茱萸感叹长。 ” 宋詹克爱失调名词:“后会不知谁健,茱萸莫厌重看。 ”唐末五代提要录云:“九月九日,摘茱萸闻嗅,通关辟恶。 ”所以,重阳节人们也常嗅茱萸,以防疫避邪。宋代苏轼醉蓬莱词云:“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 ” 黄庭坚失调名词:“直须把、茱萸遍插,看满座、细嗅清香。 ”看苏、黄二公重嗅、细嗅茱萸的神态,真是陶醉其中啊! 饮茱萸酒。从唐代开始,以茱萸泛酒而饮之风兴起。孙思邈千金月令说重阳日饮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 。唐权德舆九日北楼宴集诗:“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北人九月九
11、日以茱萸研酒,洒门户间辟恶,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 ”又云:“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6恶。 ” 宋王诜失调名九日词:“带了黄花,强饮茱萸酒。 ”黄庭坚清平乐:“萸粉菊英浮盌醑。报答风光有处。 ”梦粱录卷五九月重九:“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 ,菊花为延寿客 ,故假此两物服之,消阳九之厄。 ”重阳节饮茱萸的习俗一至延续至明、清。清同治六年刻本四川巴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登高,饮茱萸酒。 ”同治十三年刻本彰明县志:“九月九日,饮茱萸、菊酒,提榼登高。 ”光绪元年刊重修长寿县志:“九月九日登高,食重阳糕,饮茱萸酒。 ”至民国年间,四川方志中记载重
12、阳节俗,就只见饮菊花酒,而无饮茱萸酒了。 三、赏菊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鹃花,水仙花和茶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楚辞多次提到食菊花,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离骚 ) ,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九章惜诵 ) 。 神农本草经卷一说:“鞠华(菊花) ,味苦平。主(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 ”菊花因在九月开放,因此九月又被称为“菊月” 。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菊花被称为长寿花、延
13、龄客,既赏心悦目,又能治病疗疾,于是赏菊、采菊、食菊、佩菊、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人们喜爱的活动。苏东坡诗云:“菊花开时即重阳” 。菊花不仅是九月的标志,也是重阳节的象征,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 7重阳赏菊,宋代记载尤多。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 ;粉红色曰桃花菊 ,白而檀心曰木香菊 ,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 ,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吴自牧著梦粱录卷五九月重九附:“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白黄色蕊若莲房者,名曰万龄菊 ;粉红色者名曰桃花
14、菊 ;白而檀心者名曰木香菊 ;纯白且大者名曰喜容菊 ;黄色而圆名曰金铃菊 ;白而大心黄者名曰金盏银台菊:数本最为可爱。 ”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三重九:“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内人乐部,亦有随花赏,如前赏花例。盖赏灯之宴,权舆于此,自是日盛矣。 ” 宋代以后,人们依然传承着重阳赏菊的习俗。从元曲家卢挚沉醉东风重九中“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任中敏编元曲三百首 )的佳句,可以想象元代重阳节士大夫“赏黄花人醉歌楼”的情景。 明刘若愚明宫史记明朝皇宫中过重阳节,说:“御前进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自初四日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九
15、日重阳节 ,驾幸万寿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 清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记:过去北京俗称菊花为“九花” (以九月可开) ,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置于广厦之中,高低8错落,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另有四面堆积成塔形者,曰九花塔。 清嘉录讲苏州人喜欢瓶插菊花供欣赏,还将千百盆菊花堆叠成“菊花山” 。除了赏菊之外,还有簪菊的习俗。唐末辇下岁时记载:“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 ”杜牧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又云:“九日黄花插满头” 。宋晏几道词云:“兰佩紫,菊簪黄。 ” 司马光九日赠梅圣俞瑟姬歌云:“不肯那钱买珠翠,任教堆插阶前菊。 ”苏东坡
16、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诗云:“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 ”簪菊之俗一直传至明清。 重阳饮菊花酒也是传统的风俗。菊花酒的酿制法,各个时代略有差异。 西京杂记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宋王怀隐等撰太平圣惠方云:“治头风,用九月九日菊花暴乾,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常酝法,多用细面麴炒熟,即压之去滓。每煖一小盏服之。 ”九月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晋陶潜九日作并序:“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唐郭元振子夜四时歌六首秋歌二首之二说:“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 清代以来,四川人过重阳节,
17、除饮菊花酒之外,还流行家家酿造“重阳酒”的习俗。如:同治十二年刻本重修成都县志:“九月九日,人家酿酒,谓之重阳酒 。 ”道光六年刻本綦江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间有簪菊登高,饮茱萸酒者。是日造酒,谓之重阳酒 ,备来岁需。制咂酒者亦如之。 ”嘉庆二十年刻本温江县志:9“(重阳)节前后十日,比户造酒,呼为重阳酒备来年之需。 ”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增修灌县志:“九月九日,人多酿酒,谓之重阳酒 ,可以久留。 ”嘉庆二十三年刻本邛州直隶州志:“九月九日,少登高者。田家多于此日酿酒,谓之重阳酒 。 ”道光二十年刻本江油县志:“田家于是日(九月九日)酿酒,曰重阳酒 ,隔年宴客以为美。 ”嘉庆十八年刻本峨眉县
18、志:“九月重阳,饮黄花酒,佩茱萸以登高。家家造酒,谓之重阳酒 。 ”家家造酒,造的什么酒?嘉庆十七年刻本南溪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是日登高,邑人士间有行之者。各以糯米酿酒,备来岁需,谓之重阳酒 。 ”1983 年铅印本武阳镇志载:新中国成立后,传统重阳节民俗事象中, “唯有农村蒸重阳酒(醪糟)还较普遍。 ”可见,过去所谓家家造的“重阳酒” ,就是米酒,四川人叫“蒸醪糟” 。 四、吃重阳糕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在汉代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 , 西京杂记最早提到九月九日食蓬饵。隋著作郎杜台卿撰玉烛宝典:“九日食饵者,其时黍稌(t,稻子)并收,以黏米加(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周礼笾人曰
19、:“羞笾之实,糗饵粉餈。 ”注云:“糗饵者,秬(j,黑黍)米屑蒸之,加以枣豆之味,即今饵也。 方言谓之糕,或谓之餈。 ” 唐六典膳部有节日食料,注云:“九月九日以麻葛为糕。 ”宋庞元英著文昌杂录云:“唐时岁时节物,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 ” 在宋人描述都市生活和民间习俗的几部常见书籍中都有重阳吃糕的10记载。 东京梦华录载,都人于重九前一二日, “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 。 梦粱录载,重九之日, “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禁中閤分及贵家相为馈送
20、。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 ,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 武林旧事则谓,重九之日,南宋都城临安居民“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 ” 。崔正言和居人九日诗:“老头未易见清香,折取萧萧满把黄。归去醵钱烦里社,买糕沽酒作重阳。 ”宋代“买糕沽酒作重阳”已成里社百姓约定的民俗。 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 。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九月九日云:“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 ”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重阳节应节食品。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