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民族新村传统建筑语素的传承摘 要文章介绍了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平圩民族新村戏台项目的设计实践。从对传统的院落空间布局与旅游项目的结合、陡坡地段木构干栏的处理以及壮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元素的运用等设计探索,呈现了设计师从民族性、地域性出发,对民族新村的公共建筑项目及其社会性、旅游性所进行的设计探索。 关键词旅游;戏台景观建筑;七星拱月;合院式空间布局;穿斗式木构架 一、项目背景与分析 平圩民族新村位于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平圩村下平屯,是一个借助百色水利枢纽的优势发展“农家乐”旅游经营的移民村。2006 年初开始,平圩民族新村以“古典民族民俗风情农家乐新村”为建设重点,大力发展壮族民俗风情和农家乐为主的
2、旅游项目,与之相配套的民族风情主楼、民族广场、江滨码头、亲水平台等新村公建项目也已逐步完成。2008 年3 月,更获得百色市第一个“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殊荣,也在首届“广西十大魅力乡村”评选中荣获“共同富裕”奖,成为百色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目前,民族新村的农业旅游发展事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许多的民族文艺展演与互动活动却只能设置在村道上,活动的局限性很大,民族新村为了更好地办好旅游事业,促进全村的经济发展,亟须一个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的表演舞台。 2平圩民族新村戏台项目拟定于新村河堤道与村道交汇处的堤坡上,是民族新村纵横村道空间节点的延伸。目前,该项目基地选址自已建的台阶往东约 80
3、 米,南北为堤坡至江面。堤坡的上部有一株高大的榕树,是新村的树神,荫护着平圩新村的子民;中部建有一座望江亭,供游人凭栏眺望;基地上已有的台阶约 4 米宽,连接着上部的河堤道与贯穿整个项目基址的沿河小道,并在中部设有一条小径,可通达中部的望江亭。二、项目规划设计 (一)项目规划范围确定 本项目的规划用地东西向为自河堤台阶向东约 100 米,南北向为自河堤坡道至江边。主体建筑基址拟定于堤坡中部原望江亭及周边的地带,规划用地左右约 80 米,宽度约 30 米,并有部分木栈道凌驾于河道上,河道上的观戏岛屿为活动式,闲时可移至河岸边,不影响项目的规划用地。 (二)项目规划目标 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是为了填补
4、平圩民族新村旅游展演与文化娱乐场所的空白,进一步完善该村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有围合式主体建筑、表演戏台、观戏岛屿等三大部分,并配置了观景亭、泛舟小码头等游乐设施,充分满足游客看戏、茗品、泛舟、观光等休闲观光娱乐需求。 (三)项目设计理念 本项目景观建筑设计以壮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拟以吉祥寓意的3“七星拱月”为景观建筑群组的主题,规划建设有主体建筑(月楼)一座、中心舞台以及观戏岛屿七个(七星)组成的展演空间。 项目从当地地域特征显著的传统建筑技术中提取干栏建筑的合院式空间布局,主体建筑的挑檐、柱廊、挑檐等具有代表性的语素,并充分利用穿斗式这一传统的构造技术,以建造起具有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建
5、筑空间。 项目中心舞台的设计元素来自凝聚了广西古代壮民族智慧的铜鼓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壮锦,因而,铜鼓的造型与图案、壮锦纹饰等成为中心舞台设计元素的首选。 (四)项目构成 本项目是为游客提供民族文化表演、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场所,主要由迎宾道、月楼、中心舞台及亲水栈道、泛舟码头、观戏岛屿等组成。 迎宾道设于保留的河堤坡道上,仅做稍加修整和装饰,用于迎接贵宾、游客的场所;月楼即本项目的主体建筑,规划设计为二层干栏式建筑,满足游客凭栏远眺、休闲茗品、餐饮娱乐等需要;中心舞台规划于围合式主建筑之中,南面敞开,由主建筑的楼道以及左右两侧的过街廊为通道;亲水木栈道则规划于中心舞台前,既可以增加民族文化
6、表演的场地面积,也可满足游客亲水的需要;泛舟码头规划于项目的西部临水处,主要用于游客登岛以及泛舟游乐的需求;观戏岛屿设计为可移动式的人工岛屿,满足游客观戏的需要。 三、项目设计 (一)总体规划 4本项目的主体建筑选址于基地堤坡中部原望江亭处,望江亭则移至主体建筑东面的坡地上,戏台规划于围合式主体建筑的庭院当中,亲水木栈道设置于戏台前端,泛舟小码头位于主体建筑的西部,连接小码头的是河堤坡道,原有的河堤坡道将保留,并延长该坡道至泊船小码头。 (二)功能空间分析 本项目主体建筑的功能并非是单一性的,它融合了观景与景观、商业与展示等多样化功能的综合体系。观景,主体建筑二层的环形游廊是游客饱览自然山川的
7、最佳场所;景观,以木构干栏为形式的主体建筑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与展示,主体建筑规划了诸多功能房间,通过合理的调配,可以划定出当地农副产品、旅游工艺品的卖场,也可划定出新村传统文化的展示空间。 项目的中心舞台不仅能满足新村民族文化展演的需要,还可以作为民族文艺互动活动的理想场地,更可作为休闲的餐饮空间以及新村节日迎客聚餐的理想场所。 项目的亲水木栈道不仅是游客临水嬉戏、眺望江景的好去处,同时也是表演舞台的延伸,是舞台表演层次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建筑布局形式 本项目的建筑布局遵循传统建筑空间的中轴对称式布局形式,即主体建筑与中心舞台对称布局。项目的主体建
8、筑规划设计为东、北、西三面围合,南面敞开,总体平面呈凹字形的对称式干栏合院式空间布局。合院式的空间布局是内向式的,即以戏台为空间组织的中心,西、北、东三面建筑均背朝外而面朝内,构成以戏台为中心的院落建筑空间;戏5台的南面敞开面向河流,形成外向式的空间布局,利于游客从江心观看中心舞台上的表演,也利于人们的凭栏远眺,欣赏江面的美景。 项目主体建筑的面积约为 600 平方米,分设上下两层。主体建筑底层的中部采取架空的形式,两端为房间以及过街廊道,二层除了建筑中部的北面外,两端及建筑中部均规划设计有?廊,并随着建筑两侧延伸至江面上。如此,主体建筑呈现出柱廊罗列、虚实通透、轻盈飘逸的空间形态,犹如凌驾于
9、江面的一轮“弯月” 。 (四)建筑形式 本项目主体建筑设计遵循民族新村的建筑主调“古典民族民俗风情” ,提倡传统合院式干栏建筑设计风格,呈现浓郁的地域生活气息。项目的主体建筑为顺应桂西地区传统民族建筑特色,采取了“走马转角楼”式干栏建筑为参照,以三合院为平面形式, “全木八榀五柱结构,构造形式采用立柱和童柱承檩的方法,结构严密,均衡对称, ”屋顶形式为带两侧偏厦的双斜坡式。主体建筑保持着桂西地区干栏的“台、挑、井、架、廊、吊、漏等民居建筑传统语素以及相对应的联、隔、透、伏、融、合传统语法, ”建造成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建筑空间。 1.建筑屋顶形式 本项目主体建筑的屋顶采用传统干栏最为常见的双斜坡
10、式,两侧加设有偏厦,主体建筑南向屋顶的中段略抬高一个层次,形成中部突出,两侧低缓的样式,强化建筑的中心视觉效果,集中展现了干栏群体建筑形态优美和丰富的轮廓线。屋顶的正脊有吻兽装饰,屋檐转角上有翘起的飞檐,使建筑更觉轻盈飘逸,更加美观大方。屋顶的选材为常见的小青灰瓦,材质色调天然本色与周边的环境色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 62.建筑立面形式 本项目主体建筑的立面以混凝土架空层与木构柱式相结合为呈现姿态。混凝土架空层设置于建筑的底层,这基于建筑的防水防潮的要求;木构柱式为建筑的二层,这基于建筑所遵循的传统干栏建筑形式使然。 主体建筑一层为架空层,面南建筑底层罗列有 8 组柱列,形成虚空的柱廊;东西向
11、各设置有 2 个木板间隔的房间以及 1 个开间的过街廊,形成虚实结合的立面形象。为了防潮以及基址的稳固,底层的主要建筑材料为钢筋混凝土。主体建筑底层为架空层,中部设有 7 个开间,2 个梯间,两侧各为 3 个开间。建筑的开间均以柱廊罗列,由于建筑基址为坡地,且坡度比较大,主体建筑北向底层的柱廊仅设一个进深,并设挡土墙抵挡后坡的泥土。 除了主体建筑中部的北面外,建筑东西两端及中部均设有?廊。廊道宽约 4 尺,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为三挑两步,吊柱底端设有垂花,整体呈现轻盈活泼、尺度宜人的形态。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立面,而且也适宜地显现了地域性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色。 建筑的门窗采用传统的样式。
12、正立面均采用传统的木雕花玻璃屏门,这是为迎合建筑的商用功能而设计的;建筑的窗则用于建筑的背立面上,为木结构花格玻璃平开窗。 3.建筑构造技术 项目主体建筑选择穿斗式木构架体系是居于其就地取材,用料经济、施工方便,结构牢固的特性,也居于对壮民族传统干栏建筑艺术的传承。7本项目主体建筑的底层为混凝土框架架空层。由于项目的基址位于内河堤上,地面潮湿,空气湿度很大,再加上汛期以及上游堤坝不定期的放水,这些因素都将会影响建筑的选材,经多方面考虑,项目主体建筑的底层选用了钢筋混凝土为主材,采取架空框架的形式。 主体建筑二层的主材选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杉木,构架为穿斗式木结构,建造时遵循传统干栏木构架营造技术和
13、方法, “运用杠杆及分力、拉力和应力等力学原理,以立柱为支点和应力,以穿木和枋木为拉力,以伸出檐柱外的穿木和挑手为杠杆,承托檐檩和吊脚楼之矮柱,而整座干栏的重量荷载则分别由作为支点与应力的各立柱之上,立柱底部用石础支垫,以防止立柱因荷载房体重量而下沉,保持干栏整体的平衡与稳定先是在地基架空层的平台上竖立起八榀五柱式纵横排列的粗大木柱,然后在木柱中及上部开凿纵横相向的卯眼,将加工成长方形的穿木从后檐柱经内柱、中柱直穿至前柱檐,将整榀五柱紧密地连为一体,再于各榀立柱上横向的卯眼分别插入枋木,将各排立柱连为一体。在各榀立柱的上部,又用穿木铆接,使各立柱的连接更为牢固,再在穿木之上依次设立童柱,使立柱
14、与童柱构成梯形的双斜坡顶架,各柱端分别承托一条桁条。 ”在桁条之上再铺设望板,望板上为椽条,椽条上面再搁挂瓦条,然后放上平瓦。这样,从室内看,只能看到檩条和望板,看不到瓦片,呈现工艺考究,整洁美观的视觉效果。在这样的木构架中,尽管柱头直接承檩,但由于柱身设置了层层穿枋,使得立柱与穿枋纵横交错,稳固相连,形成整体性很强的榀架,共同承担来自屋顶的重量,因而立柱所承受的荷载比较小,立柱的柱径选择也会相对小些,使得小直径木8料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承受荷载的作用。 4.舞台规划设计 本项目舞台规划东西约 28 米,南北约 16 米,面积约 350m2。其平面空间形状是由围合式主体建筑以及基地的地势所决定的
15、。主体建筑三面围合,中部规划有凸出的檐廊以及敞开面的弧形边缘,使舞台形成底边为弧形的“凹”字形状。舞台的面层材料为青石板,以“工”字形铺贴。舞台的平面设计融合了壮民族的神物铜鼓以及文化瑰宝壮锦,正中央是铜鼓的星形纹样,由不同颜色的石材拼贴而成,舞台南面的弧形立面是以铜鼓的外形为模型,面上雕刻有铜鼓的纹饰,形成“欲露还藏”的空间形态;舞台南北向的两侧以壮锦纹饰来装饰,由石材浅平雕而成,丰富舞台的平面效果。 项目舞台的前端规划有一宽约 30 米,伸展约 3.6 米的防腐木栈道。栈道的东端设栈桥连接着游船码头,是中心舞台的延伸。 四、总结 本项目选择围合式院落空间的干栏建筑体系是基于对壮民族传统建筑
16、延续与传承的理想。设计师从建筑功能需要出发,在这个新农村戏台公建项目中综合考虑了建筑形式、材料运用以及构造方式等因素,并赋予传统建筑新的功能意义,或许能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积极的实例。从它身上也可以感受到设计师是如何解读壮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以及民族旅游项目相结合的,更可看到设计师对传承传统干栏建筑艺术的热忱情怀。 注释 9覃彩銮等著: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0 页。 雷 翔主编:广西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5. 覃彩銮等著: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24 页。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族群?聚落?民族建筑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马丹丹,邓颖慧.穿斗式木构建筑改建探索以震后里坪小学为例J.中外建筑,2011(5). 3周杰.原生态视野下的广西黑衣壮传统民居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作者简介李宏,男,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教师,讲师;赵悟,女,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