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户养老保险参保水平选择的影响因素摘要:“新农保”制度全覆盖之后,面临着“人员全覆盖”的挑战,而缴费水平和档次的设置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参保农民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反映出政策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对成都市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养老保险需求、预期保障收益以及缴费能力是决定参保农户选择缴费档次的关键因素;当前大多数农户倾向于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主要由于农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预期收益较低和缴费补贴激励不足,而年龄、教育、健康、家庭抚养比以及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户的参保意愿和参保水平的选择。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该进一步优化缴费档次设置,更加重视群体
2、特征差异,并在保证公平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水平;缴费档次;缴费补贴;缴费能力;养老保险需求;预期保障收益 中图分类号:F840.612;F0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3?0015?11 一、引言 2009 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 )在全国范围试点实施,2012 年底已经实现了制度上全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市)都已经启动了这项制度,参保人数达到 4.6 亿人,约 1.3 亿人享受养老金待遇。 “新农2保”制度的成功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广覆盖和高参保率(Shen et al,2010) 。但是,目前进一步扩大覆盖率
3、的难度越来越大,实现“人员全覆盖”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新农保”制度的筹资模式采用财政补贴、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原则,缴费档次设置是该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直接影响养老保障水平,过低的缴费档次意味着较低的养老金水平;另一方面,又影响参保激励和覆盖率,过高的缴费档次意味着更高的经济负担,降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缴费档次,并给予有效的补贴激励,关系到“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进及其全覆盖目标的实现。 从目前“新农保”制度实施经验来看,大多数参保农民都选择了最低缴费档次(刘晓梅,2011;耿永志,2011) 。理论上讲,参保比例最大的应该是中间缴费档次,而实际选择中间缴费
4、档次的农户却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这反映出政策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田栋,2011) 。对安徽省试点县的调查显示,超过 2 /3 的参保农民选择 100 元的最低缴费档次(罗遐,2011) 。河南省某试点县的覆盖率已经高达 96.5%,但高达 96%的参保者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地方财政对每个档次的补贴标准基本相等或相差不大,在没有更强缴费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选择最低档次缴费对农民而言可能是最经济的选择(李伟,2011) 。 影响农户参保意愿和参保水平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设计本身,包括预期养老待遇、缴费补贴水平以及一些约束政策(如“子女捆绑”规定)等;另一方面是农户自身因
5、素,包括个人和家庭特征、经济收入状况、政策认知、迁移流动性等。如诸多调查3研究发现:年轻人的参保积极性更低(封进,2010;刘善槐 等,2011) ,了解政策的农户参保意愿明显更强(吴玉峰,2011)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农保”典型试点地区成都市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观察农户参保水平的选择行为特征,分析影响其参保水平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而探讨如何完善制度设计以增强农户参保积极性和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程杰:农户养老保险参保水平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二、调查区域与制度设计 1调查区域 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为调查区域。成都市的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快速发展演变的过程,2007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
6、国统筹城乡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区之后,就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全国“新农保”制度首批试点地区,并率先探索实施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体调查区域抽取了成都市 10 个郊区县中的金堂、崇州和双流 3 个县(市) 。其中,金堂县位于成都市最外的“第三圈层” ,距离市区最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第一批试点县;双流县接近“第一圈层” ,距离市区较近,是双流国际机场所在地,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进程较快,农民被征地的情况较多;崇州市在地理区位和发展水平上,都处在金堂县和双流县之间。 通过设计结构化调查问卷,以农村住户为调查对象,全面地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和养老保障状况。为保
7、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抽样方案设计为四阶段抽样,每一阶段均严格采用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PPS)4方法。第一阶段,从成都市下辖区县中抽取三个被调查县(市) ;第二阶段,在三个被调查县(市)中,每县(市)再抽取三个被调查乡镇;第三阶段,在每一个抽中的乡镇中,再抽取三个被调查行政村;第四阶段,在每个行政村中抽取 5060 户拟调查家庭。最终实际调查样本量为 1 309户,调查人数为 4 802 人。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 50?8%和49.2%,5059 岁和 60 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分别占到 16.7%和 18.4%。 2制度设计 成都市农村养老保险设置了五个缴费档次,分别为上一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平
8、均工资的 10%、20%、30%、40%、50%。由于职工工资统计口径调整,2010 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按照上年执行,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25 038 元,月平均工资 2 087 元。缴费费率为缴费基数的 12%,其中农村居民个人负担 10%,政府补贴 2%。五个缴费档次的缴费金额分别为:301 元/年、601 元/年、902 元/年、1 202 元/年、1 503 元/年。农村居民个人负担 10%的费率(相当于政府补贴 17%) ,农村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五个缴费档次分别为:250 元/年、501 元/年、751 元/年、1 002 元/年和 1 252 元/年,对比全国“新
9、农保”试点制度,成都市缴费水平(筹资水平)明显更高,是全国水平的 2.32.8 倍,其中,个人缴费约是全国水平的 2.5 倍。 成都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补贴激励与全国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全国制度的政府补贴采用近似等额的方式,即每个缴费档次的补贴水平不低于每人每年 30 元,但各档次的差异不大;而成都市的制度采取等比例补贴的方式,即缴费费率的 2%(相当于政府补贴 17%) ,缴费档次5越高,得到政府补贴的水平越高。成都制度更倾向于激励参保者选择高档次,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导致“公平性”问题,即越富裕的人得到政府补贴越多,这是成都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46%的参保者
10、选择的是最低缴费档次(即第五档) ,而选择最高缴费档次(即第一档)的比例仅为 8%,选择中间档次(即第三档)的比例为 34%,而第二档和第四档的选择比例非常低。这可能与参保者的选择习惯有关,或者选择最低档,或者选择最高档,抑或是选择中间档。表 1 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和缴费水平 成都市元/年缴费比例缴费水平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全国元/年缴费水平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第一档 50%1 5031 25225053050030 第二档40%1 2021 00220043040030 第三档 30%90275115033030030 第四档 20%60150110023020030 第五档 10%301250
11、5013010030 注:成都市的缴费档次和缴费水平参照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成府发200958 号) ;全国的缴费档次和缴费水平参照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 号) ,要求政府补贴不低于每人每年 30 元。 三、家庭人口特征与参保水平选择 为了更详细地观察参保者的缴费档次选择特征,我们将分析不同特征参保者的选择行为。人口家庭特征包括年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抚养系数等。由于第二档次和第四档次参保人数较少,统计上的代表性不强,我们以最高档(第一档) 、中间档(第三档)和最低档(第五6档)作为分析对象。 年龄与缴费档次总体上呈现出 U 形关
12、系。从图形拟合曲线(图 1)可以看出,年龄与最低缴费档次(第五档)和最高缴费档次(第一档)分别呈现出 U 形和倒 U 形关系。从最低档(第五档)来看,2029 岁的年轻人和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选择最低档的比例分别为 66.5%和 52.2%,而3050 岁的中年人选择最低档的比例较低,其中 4049 岁选择最低档的比例最低,仅为 36.3%。从最高档(第一档)来看,2029 岁的年轻人和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选择最高档的比例不到 5%,而 3050 岁的中年人选择最高档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约 15%。中间档(第三档)的选择与参保者年龄没有明显关联。图 1 不同年龄段参保者的缴费档次选择 相
13、对来看,年轻人对最低缴费档次的偏好更强。尽管较大部分参保者选择了最低缴费档次,但是,从不同年龄段来看,2029 岁的年轻人对最低档的偏好更强。2029 岁的参保者中约 2/3 选择了最低缴费档次,而相对较高年龄的参保者选择最低档次的比例基本上都在 1/2 以下。这主要由于年轻人距离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时间还长,保险的预期收益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缺乏选择高档次的激励。类似地,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同样对最高档的偏好更低,这一现象可能主要与老年人较低的缴费能力有关。 低教育水平的参保者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比例更高(图 2) 。在教育水平为文盲和小学的参保者中,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比例约 50%左右,明显
14、高于初中组和高中组,尤其在高中组中,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比例仅为 1%。与此相反,高教育水平的参保者选择最高档的比例更高。在教育7水平为初中和高中的参保者中,选择最高档的比例分别为 13?7%和12.1%,尽管比例并不高,但明显高于文盲组和小学组,这两组参保者选择最高档的比例仅为 5%左右。从趋势上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选择低缴费档次的比例明显下降,而选择最高缴费档次的比例有所上升;或者可以说,较高教育水平的参保者对高缴费档次具有更强的偏好,而较低教育水平的参保者对低缴费档次具有更强的偏好。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参保者的人力资本回报、收入水平以及对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可以从这些方面解释教育水平
15、与缴费档次选择的关系。图 2 不同教育水平参保者的缴费档次选择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参保者对低缴费档次的偏好相对更强(图 3) 。根据调查结果,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参保者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比例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参保者选择最低档(第五档)的比例为 40.8%,健康状况较好的参保者选择最低档的比例提高到 48.5%,健康状况很好的参保者这一比例提高到 50.5%。 有意思的是,健康状况较差或很好的参保者选择最高档次的比例都比较低,反而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好的参保者选择最高档次的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健康状况较好的参保者,选择最高档次比例达到 15%。健康状况较好的参保者一般具有较好的劳动能力和自我养老
16、能力,而健康状况较差的参保者缺乏较好的自我养老能力,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更强,更期望通过较高保障水平满足养老需求。但是,由于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参保者一般缺乏较强的劳动能力,从而约束了收入水平和缴费能力。可以看出,养老保险需求和实际缴费能力是参保者缴费档次选择的重要权衡8因素。 家庭老人抚养系数与缴费档次之间的关系呈现出 V 形特征(图 4) 。家庭老人抚养系数较高或较低的参保者对最低缴费档次的偏好相对更强,相应的,抚养系数较高或较低的参保者对最高缴费档次的偏好也相对更弱;而家庭老人抚养系数适中的参保者对最高缴费档次的偏好相对更强,对最低缴费档次的偏好相对更弱。根据调查结果,家庭老人抚养系数为0(较
17、低)和 0.61.0(较高)的参保者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比例分别为50.9%和 55.6%,均高于老人抚养系数为 00.5(中等)的参保者比例(34?5%) ,即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 V 型特征。而最高缴费档次的情况与此相反,家庭老人抚养系数为 0(较低)和 0.61.0(较高)的参保者选择最高档次的比例分别为 6.7%和 1.6%,均低于老人抚养系数为00.5(中等)的参保者比例(14.9%) ,即呈现出“两边低、中间高”的倒 V 型特征。 对这一特征可以进行如下解释:家庭老人抚养系数很低的参保者家庭中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对养老保险的预期收益较低,保险需求相对较低,选择高缴费档次的激
18、励不强;老人抚养系数很高的参保家庭中劳动年龄人口较少,养老负担较重,尽管可能有较高的养老保险需求,但是对高缴费档次的选择会受到其缴费能力的限制;而家庭老人抚养系数适中的参保家庭,既有较高的养老保险需求,又有较高的缴费能力,从而选择高缴费档次的激励较强。图 3 不同健康状况参保者的缴费档次选择图 4 不同家庭老人抚养系数参保者的缴费档次选择 四、家庭经济状况与参保水平选择 9收入水平较高的参保者对低档次的偏好相对下降(图 5) 。参保者的收入状况应该是影响其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和行为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之一,我们以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标。根据调查结果,随着参保者收入水平的提高,选择最低缴费
19、档次的比例也有下降趋势:家庭人均纯收入在 2 5004 999 元之间的参保者选择最低档次的比例达到50%,而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在 5 0007 499 元之间的参保者选择最低档的比例下降到 46?6%,人均纯收入在 7 500 元以上的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到 42.1%。 但是,有意思的是:并非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选择高档次的比例也更高。收入水平在 7 500 元以上的最高组参保者选择最高档次的比例并不高,反而收入水平中等的参保者选择最高档次的比例较高。家庭人均纯收入在 2 500 元以下的低收入组和 7 500 元以上的高收入组选择第一档的比例分别为 1.2%和 4.8%,而家庭人均纯收入在
20、2 5004 999 元和 5 0007 499 元的中等收入组选择第一档的比例分别达到 10.1%和 13.1%。可以看出,收入水平与参保者的缴费档次选择存在关联性,但是可能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收入水平影响缴费能力,但同时也影响养老保险需求强度和参保缴费意愿。或者说,收入水平与缴费档次选择也可以描述为 U 形的关系,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参保者有选择更高缴费档次的能力和意愿,但是,当收入水平达到更高水平或提高到一定程度,参保者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强度有所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其对高缴费档次的偏好下降。 迁移的参保者对高缴费档次的偏好相对更强(图 6) 。迁移行为主要10通过影响参保者的经济状况、政策和
21、保险了解程度、观念意识等进而影响其缴费档次选择。在调查样本中,我们以“在外居住达到 6 个月以上”为标准来界定是否为迁移人口,迁移人口的比例为 19.5%。根据统计结果,在最低缴费档次中,迁移人口比例约为 1/4,而在最高缴费档次中,迁移人口比例提高到 42.5%,说明迁移人口对高档次的偏好相对更强。这可以解释为,迁移人口往往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具有更高的经济收入水平,具有更高的缴费能力;而且,迁移人口可以在城市更多地接触到社会政策、保险知识等信息,在养老观念上更能够接受社会养老或依靠保险养老。当然,由于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迁移人口的参保率不高,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迁移人口的“新农保”总体的参
22、保率为 18.9%,要低于非迁移人口的参保率(33.5%) 。图 5 不同收入水平参保者的缴费档次选择 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参保者对高缴费档次的偏好相对更强(图 7) 。与迁移行为存在相似之处,是否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也可能影响到参保者的经济收入状况、政策和保险了解程度、观念意识等,从而影响其参保意愿和缴费档次选择。在全部调查样本中,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比例为 48?6%。在最高缴费档次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档次。根据统计结果,在最低缴费档次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参保者占到 31.7%;而在最高缴费档次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参保者占到41?4%。从中可看出不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说从事非农活动的参保者对高缴费档次的偏好相对更强。不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说从事非农活动的参保者,往往经济收入状况更好,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政策和保险认知以及更新的